动物凶猛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朔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动物凶猛》为“九元丛书”中的一本,就选录了这篇小说以及他的另一中篇小说《许爷》,喜欢他的朋友不妨来读一读!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在1990年代,王朔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电影。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书中的他渴望战争,希望成为英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动物凶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在遭受思想重创后苟延残喘的土地上,他们追求自由;在一切传统和教化面前,他们叛逆。一切都出自于动物的本能,无法控制的兽欲吞噬了青春时代纯真的感情,反叛、冲动、贪婪……所有这些构成了王朔关于青春的回忆。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关于青春的回忆,那就像精神的故乡一般,稳妥地埋藏在心底,只要他们愿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安慰。只是,每一段记忆的底色是不同的。或热血沸腾,或安然恬静。
       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在中年阶段来回忆青春。我却在青春岁月来祭奠青春。玩耍、打架、勾搭女孩子,似乎所有人回忆青春都会有这些关键词,可是王朔笔下的青春色彩更浓烈,节奏更振奋,感情更浓烈。相比较而言,我们现在所怀念的岁月要平淡许多,不能说激动人心的青春就比较为平淡的青春好,只是我向往那种自由不羁,不顾一切的时光。一生中,也只有那段时间可以没头没脑,可以撕心裂肺,可以冲动,可以叛逆,而不用承担太多的责任。相比较而言,现在孩子的青春正在渐渐消失,关于青春的记忆越来越模糊而平淡无奇。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用来祭奠青春太残忍。曾经一起疯狂的人,许过“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豪言壮志的人,终究要形同陌路。做着不同的事,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现实吧,年少时的感情只有留在年少才美好,青春的岁月只有留在记忆中才让人回味无穷。
       最好的祭奠青春的方法就是,活得青春。
  •     1.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穷凋敝毫无诗意的穷乡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2.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认为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3.当人被迫陷入和自己的志趣相冲突的庸碌无为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姿态或是一种象征,必然会借助于一种恶习,因为与之相对比恹恹生病更显得消极。
      
      4.可能是腼腆的天性,或是从小就善于习惯于再执有坚定道德观的大人面前作伪,我一向能很好地掩饰自己的兴趣所在,愈是众目睽睽愈是若无其事。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了一种顽固的本能,常常使人误认为我很冷漠或城府颇深。
      
      5.至今我回想学生时代,最不堪回首的就是夏天下午的第一堂课,你只想睡觉他偏要喋喋不休。那些年夏天两点到三点传授的知识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可能因此错过了人生最关键的点化,以至如今精神空虚。
      
      6.这是我的一个习性;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欺骗。
      
      7.在我少年时代,我的感情并不像标有刻度的咳嗽糖浆瓶子那样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缝隙间不容发。这也类同于猛兽,只有关在笼子里是安全的可供观赏,一旦放出,顷刻便对一切生命产生威胁。
      
      8.我感到现在要如实描述我当时的真情实感十分困难,因为我现在和那时是那么不同的两个人。记忆中的事实很清楚。毋庸置疑。但如今支配我行为的价值观使我对这记忆产生深刻的抵触。强烈感到这记忆中的行为不合理,荒谬,因而似乎并不真实。我习惯于从逻辑上贬斥与我所奉准则不同的人,藐视一切非我族笑都的蹊跷存在,总认为他们三不健全,堕入乖戾的人。如此这般,当晚面对我自己原先那个貌合神离的现象运笔时,我感到一种强制性的性扭曲,需要付出极大令人不快的毅力才能保持住真实,就像骑着一匹劣马踩着铁道线上的枕木行走。
      
      9.....现在我的头脑像皎洁的月亮一样清醒,我发现我又在虚伪了。开篇时我曾发誓要老实地述说这个故事,还其以真相。我一直以为我是遵循记忆点滴如实地描述,甚至舍弃了一些不可靠的印象,不管它们对情节的连贯和事件的转折有多么大的作用。可我还是步入编织和合理推导的惯性运行。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细节,同时又夸大、粉饰了另一些理由。我像一个有洁癖的女人情不自禁地把一切擦得锃亮。当我依赖小说这种形式想说真话时,我便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我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涵义都超过我想表述的具体感受,即便是最准确的一个形容词,在为我所用时也保留了它对其它事物的涵意,就像一个帽子,就算是按照你头的尺寸订制的,也总在你头上留下微小的缝隙。这些缝隙积累积起来,便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把我和事实本身远远隔开,自成一家天地。我从来没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和撒谎成性的东西!
      
      10.也许那个夏天什么事也没发生。我看到了一个少女,产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想象。我在这里死去活来,她在那厢一无所知。后来她循着自己轨迹消失了,我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怎么办?这个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述说的故事,经过我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变成满纸谎言。我不再敢肯定哪些是真的、确曾发生过的,哪些又是假的、经过偷梁换柱或干脆是凭空捏造的。
      
      11.我站在五米跳台上,看着一碧如洗的晴空,真想与它融为一体,在它的无垠中消逝,让任何人都无处去觅我的形踪,就像我从来没来过这个世界。会有人为我伤心么?我伤心地想。我闭着眼睛往前一跃,两脚猛地悬空,身体无可挽回地坠向水平"呼"的一声便失踪了,在一片雅雀无声和万念俱寂中我"砰"地浅落在水面。水浪以有力的冲击扑打着我,在我全身一朵朵炸开,一股股刀子般锋利的水柱刺入我的鼻腔,耳廓和柔软的腹部,如遭凌迟,顷刻彻底吞没了我,用刺骨的冰凉和无边柔情接纳了我,拥抱了我。我在清澈透明的池底翻滚、爬行,惊恐地挥臂蹬腿,想摸着、踩着什么紧硬结实的东西,可手足所到之处,毕业是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
        阳光投在水底的光环,明晃晃地耀人眼目。
      
      12.我抽抽嗒嗒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饮泣。
  •     王朔的《动物凶猛》是“顽主”系列的青春篇,它有着比其文本更加出名的电影改编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也是很少有的电影改编原著,而且改编的如此成功的例子。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遵循原著的同时,改编和删节了许多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统一,有了一种更加明确的主题,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我是先看小说后看电影的,所以我也很难说清楚我到底喜欢哪个。因为《动物凶猛》是文学性的描写,所以他将人关于“文革”的记忆由伤痕文学中的批判和苦难描写转化一种书写青春期的躁动狂热的背景。他说这本书是写给同龄人看的,其实更能产生共鸣的是那些已经逝去了这段记忆但是又时常忆起这段记忆的成年人。因为王朔将他们在少年时代的隐私、冲动、叛逆、性幻想全部曝光了。我看到许多在不同年代的人都可以有的关于青春期所做的天真、幼稚的事情,虽然有着不同表现形式。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入了更多的历史、社会背景,使得整部电影更加有了时代感和历史感,这更多地是姜文对“文革”独特的记忆。片中夏雨饰演的马小军在广场上跳革命舞蹈,书中并没有出现的父母的背景描写,将高晋、高洋兄弟改为刘忆苦、刘思甜,使得整部作品不仅仅只是展现马小军这个单独的个体成长意识,而是整个时代的跃动的青春旋律,就像影片中暖色系的基调。
      
      
      
      小说给我的是一种压抑,主人公身上的欺软怕硬、软弱表现的更加明显。他希望中苏开战,好成为“战争英雄”,可以打群架却害怕单打独斗,他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获得了自身形象的社会认同,却在真正接触到社会的警察局里被吓哭了。他在群殴一个小混混的最后还上去拿砖拍了他好几下,他在手中血迹和他人痛苦中获得了形象的建立。但是电影中让马小军有了更多的浪漫主义情绪和英雄色彩,将高晋在雨中表白的戏份嫁接到马小军身上,使得马小军更加一种表现集体的青春意识。
  •      看过几期关于王朔的访谈节目,当时接触他的时候正是我非常喜爱韩寒的那段日子,因为他与我的偶像有些不知名的过节,因而总是喜欢不起来他,在这本动物凶猛里,能找到些许看在眼里的影子,非常有痞子像,抽着烟,吊儿郎当的样子,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但就像他在书中对自己的描述一样,自己想做什么,但是外面的世界偏偏跟自己的意愿不同时,他就会很好的伪装自己,不漏一点痕迹。这让我对他稍稍有了点好感。
  •     自然是先看的电影,姜文野,王朔动情,不是同样的东西。大学时代看的王朔,文痞祖师娘。
      短篇小说中有篇讲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一位妓女的故事的,叙事曲线很典型,弄得很感人,像现在人人上会出现的文章,但都没有王朔写这种故事的忧郁惆怅。
      《顽主》就是平时看见的王朔了。印象最好的是《顽主》。
  •     看到有友邻说读不懂 了不起的盖茨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相信是真心话不是有意黑 我也立刻想到一部小说 翻译到欧美文学界 普通读者也不一定能读出它的好
      王朔的 动物凶猛
      
      这类其实都是青春小说或者叫成长小说
      青少年的生活有什么好说的呢 也无非是喝了几次酒 泡了几个妞 打过几场架 性了几回交 外国青少年玩得更狠点 多吸过了几次毒
      
      基本是乏味的 琐碎的 缺乏戏剧性的 不过是荷尔蒙在体内狼奔豕突 这些小说读的主要就是个氛围 就是个情调 你说动物凶猛讲了个什么故事? 要想读出什么贯穿始终的精彩的故事情节 就是你不对了 
      不过因为年轻 颓废也美 人们爱读 主人公要是换成老年人 就不叫叛逆 叫为老不尊了
      
      要读出这类小说的好 首先要了解它所描写的生活的背景 甚至最好亲身经历 所以60后 70后特别能体会 动物凶猛  80后已经很隔 90后人家就读郭导的小时代了 你不了解塞林格 菲茨杰拉德 所描写的生活 你的阅读就很难上道
      
      其次要读原文 精通语言 这些小说里面往往有大流量的俚语 俗语 粗话和精致的下流 它们的很大一部分魅力就在于此 有作家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完开篇第一段就够了 并不夸张 这部小说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它的叙事腔调和视角 我们读的是译文 真隔膜 你想想充气娃娃哪有真人活色生香?
      
      类似的小说还有一部大大地有名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     死在一座城
      
      1
      你怕过一座城吗?
      一座黑压压没有声息、似乎消失了喧闹的城。
      一座狭小的遥远的几乎要被整个世界遗忘的城。
      一座根本不属于自己却眼瞅着要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城。
      
      2
      生活被挤压成了一副你并不想看见的模样。
      现在的每一天就像机械中早已设定好的齿轮,在某一个确定的时刻发生某一个既定的动作。
      这样的生活你怕过吗?
      像是永无休止的车轮向前碾压过去,恐怖的是,下面的道路蜿蜒何方早已一目了然。
      有一天,当一个人指着一群人对你说:
      这是五年后的你。
      这是十年后的你。
      这是三十年后的你。
      当你听到这些会怎么想呢?还是会感激他没有指着一座墓碑对你说:
      这是百年后的你。
      生命终究是一个点,这个谁都一清二楚。
      只是大部分人迷失在消融于这个点之前的平面中。
      初中的老师讲过,只要需要,平面可以向四周无限的延伸。
      
      3
      你也或许困惑。
      在那个阳光毫无遮拦的午后,那片唱着秦腔拉着二胡的喧闹人群中,那些麻木不仁的面孔。
      在灯火明灭霓虹交织的夜晚,一片觥筹交错中的欢声笑语。在酒精与荷尔蒙一起舞动的时刻,一张张面具似的笑容。
      你会困惑,他们到底在做什么?
      就像他们困惑你,你到底困惑什么一样。
      
      你真的困惑。
      这么多年了,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夜,一夜又一天,好多好多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竟像是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
      等到某一个深夜,辗转反侧之后,终于起身企图以文字记录下一些过往,用以缅怀记忆中日渐模糊的那些面孔时,忽然发现,他们早已离你的生活好远好远。
      就像从来没有拥有过。
      
      4
      这不是我的生活,经常对自己这么说。
      这种生活就像是穿插在别人的人生中似的,熟悉到陌生。
      
      可我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呢?
      大风起的时候,
      会不会突然想起那个无知少年轻狂的誓言。
      经年之后的我,到底该为那个少年感到羞怯,还是深深的悲哀?
      
      5
      遇见了他,简直就是那年的我。
      同样的清高,同样的自命不凡,同样的敏感与脆弱,同样的真实。
      常常的,与他聊着天,聊着聊着就模糊了自己。对他的清高自以为是我极为的嗤之以鼻,觉得另一个自己正在逐步沉沦,终将明白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么的一厢情愿。
      可又经常地,对自己产生深深的鄙视。
      那是在看到他高傲的脑袋,看到他走在街上一副无所畏惧的神情,看到他目光中灼灼的光芒。
      在这个少年混沌未开的世界里,他的眼中。
      模糊的前方总有路。
      只是通向何处的问题。
      
      这对他而言,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命题。
      但我的命题,早已发现无解。
      我只能祝福你,孩子,希望你的明天是一条灿烂的阳光大道。
      也请你,永远不要放弃。
      至少不要放弃走下去的勇气。
      
      我会永远记得,他曾哭红着双眼对我说,我不想失去你。
      经年后,兴许他会害羞或是不齿。
      但我会永远记得,不因为别的,也不指望别的。
      只因为教师生涯中这沉甸甸的一笔。
      
      6
      无可避免的,有时候会难过,很难过很难过。
      难过的时候就会流鼻血,上帝真会制造气氛,当看见鲜血一滴滴的落入水盆中消散开来,会觉得无边的难过在心中蔓延开来,延伸到整个世界。
      
      他曾说,我不曾害人,为什么会这样。
      多年之后,一个由年少轻狂长成的书写者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说,因为你不曾害人,所以才会这样。
      这个答案他满意吗?而我始终无法彻底明白。
      
      工作之后,很多事都压在心底,不再轻易诉说。因为诉说的代价太大,因为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因为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至少不会在心底嘲笑我。
      有一个主任,每次见他的时候我都会打招呼,只是出于对领导和长辈的尊重,绝没有吹嘘拍马的殷切。可是每次他都漠然无视。每次都是。
      我或许可以像从前那样漠视他。
      然而不行,因为我长大了。
      有一个学生为了一件校服的事,被领导扇了两个巴掌。扇得我心里难受。舍不得那个学生,再说,我从不扇人耳光,觉得那很侮辱人。当领导走后,我痛骂了他,其实是对自己的不爽。
      我好想在领导扇他耳光的时候,劝一句。
      然而不行,因为我长大了。
      有那么些老师,仿佛在见我第一眼时就对我极为不爽。就因为我的班在足球赛上小胜了他的班。就因为和我走得近的同事,正是他们所对立的。就因为我是个免费师范生。就因为我来自外地,还是个省城来的人。就因为周末我多了几节课。
      就因为我是我。
      所以他们很对我有意见,何止意见,有时我甚至觉得如果有一天落在他们的手里,他们非要剥我的皮喝我的血,将我大卸八块,估计还不解恨吧。
      可我想问他们,我到底对他们做了什么?
      然而不行,因为长大了。
      
      长大了。
      我时常可笑的想。到底是我长大了,还是老去了。
      总觉得自己是个还未长大,却已老去的人。
      
      看着身边的这些人,觉得他们幼稚的像个孩子,为了一点点的利益,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中伤别人。为了一点利益,就恨不得将别人打入地狱。
      我看不起他们。就像他们看不起我。
      是的,我没本事去争夺那些利益。
      我也不想去争夺。
      
      我总对自己说,一个总和身边的人比来比去的人,只会越比越差,越来越没出息。
      可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
      
      7
      在这个世界,要寻找一个信任的人太难。太难太难。
      
      你和那个人首先必须很像,拥有同样敏感与纤细的易感。然后彼此要努力迈出那一步,如果不慎,很可能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这个过程太复杂。太耗心神。很可能忙活半天,徒然一场。
      所以,我无数次的告诫自己,不指望。
      
      于是。
      总有些话不知向谁倾诉。
      有些心情不知如何摆放。
      在某个暮色退去凉风习习的初夏。
      在这座沉默不语几欲忘却的城市。
      
      8
      这样的夜,绝望是彻头彻尾的。
      大雨作,风呼啸而过,穿过的黑夜无边无际。临窗而立,风从破碎的窗口涌入,像是灌进了身体,灵魂跟着冷却了。
      
      风大的时候,无可避免的便是经年。
      这么多年了,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改不了“侃侃而谈”的习惯,尤其对这些貌似“真诚”的孩子。可当太多的语言落地生根,归来后却唯有失落。积累的多,变了质,成为了绝望。
      也许,我总是对别人希冀着比角色身份更多的东西。朋友不等于知己,同事不等于朋友。亲情无法代替爱情,爱情没必要灵魂相吸。生活过滤掉柴米油盐之后,留给自己的无需太多。
      可为什么,总是渴望着出现那么个人,能够灵魂相吸,能够在冰冷的寒夜浸入一点身体的温存。那么个人,需要的太多太多,茫茫人海,我找不到。
      于是我无数次的告诫自己,懂得“尺寸”,可往往乱了“尺寸”。
      
      坐在教室,错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学生,但当铃声响过,全班安静下来,便深深的失落了。我不是个学生,我是个老师,一个与他们永远也跨不过去的老师。白炽灯的光线萎靡不堪,落在教室的没一个角落,同时装满的还有太多交错复杂的情绪,与浮躁不安的彷徨。
      我在哪里?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像是从一个长久的梦中忽然苏醒,或是忽然掉入一个冗长逼真的梦境,身边发生的一切竟然这么的陌生。可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我却投入了太多真实的自己。
      起身立在教室,看着每一个身影,恍惚觉得,这群孩子与我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了。他们与我是注定的缘分,不过这宿命中,却多了我的期盼。不该有的期盼。
      也许送走他们,等迎来下一届学生,我会像忘却很多朋友一样,假装忘记了他们,开始与另一群学生的缘分。如此反复,到底哪一出才是真实的戏码?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何必入戏太真,何必入戏太深。
      统统不必。
      
      9
      下午艺术节练歌时,教音乐的老师无意唱到一句“家破人亡”。倏然觉得悲切,几欲落泪的错觉,可身旁还有一大群学生,以及两个差不多完全陌生的人。我只好恨,恨窗外的绵绵阴雨。
      
      从不想用“家破人亡”来形容自己,不想那么矫情,让别人觉得恶心。
      可仔细想想,这些年来的际遇,何尝不是四个字“家破人亡”。
      不想告诉别人,因为总觉得,同情是一时的,恶心是一世的。
      
      父亲猝然离世的那天正好是十月十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清晨鬼斧神差的给家里打电话。天下着小雨,街道空荡荡,我打着伞去买台灯。接电话的是父亲,很突然,却还是神奇的与他聊了几句。聊到了大学生活,只是淡淡的几句。
      挂了电话,心里忽然觉得空荡荡的,仿佛有什么东西突然从心里抽走。
      下午吃晚饭时,接到了千里之外那座城市的电话,说让回家。觉得唐突,明明感觉有什么事发生了,却不肯细细思索。不眠的彻夜,第二天乘飞机回到家,才知道真相。
      第一次发现,十月的兰州竟然那么寒冷。还是由于来自重庆,衣着过于单薄的缘故?
      这是人亡。
      
      紧接着三个月,一个生长了二十年的家被政府拆迁。父亲投资的地产,被那些人廉价收购。亲戚同情,接着无情。然后是与村上漫长的纠缠,与拆迁的政府,与那些地头恶霸。
      搬迁的那天,妹妹发来彩信,一张老家最后的照片。彩信上一个字也没有。
      收到彩信,我的心空的就像将五脏六腑统统掏空,惶然无措的游走在整个大学。图书馆,崇德湖,樟树林,二运,后山,小吃城••••••一刻也不能停留,一旦停留,整个人便会分崩离析,化为粉末。
      一直走到夜深,独自穿越夜幕下的崇德湖时,方才停下了脚步,蹲在了湖畔。夜风吹得湖畔的樟树叶飒飒作响,湖面却宁静的没有一丝涟漪,月光掷在湖面格外的明亮。再次拿出手机看那张照片,泪水便汹涌而出,没有声息,时机准确无误。
      为什么呢?
      一个多月前,父母还送我来这所大学,不断的叮嘱我要好好学习,过年早点回家。然而一个月后,父亲亡故,家被拆除。命运在不经意的一刻突然重新洗牌,原本胜券在握的好牌,忽然变成了一手彻头彻尾的烂牌。
      那个深夜,永远的留在了记忆中,不曾向任何人提起,也不曾忘记。在湖畔蹲下的那一刻,我多么渴望有人能在身旁,轻轻地抱住我。然而没有人,连个陌生人都没有,四周没有一人。
      夜忽然深得没了尽头。
      这是家破。
      
      10
      如今想想,倘若真要为大学犯的错找个借口的话,只能说我太渴望找个温热的身体,在那无数个寂静冰冷的黑夜。
      可在今天我又懂了,温热的身体可以驱散夜的寒冷,但无法驱散灵魂中的寒冷。
      
      绝对不能饶恕自己。
      在大学时,有那么些人,不过,就那么三、四个,他们是真正对我好的人。可到最后,我却逐一伤了所有的他们。
      在他们渴望靠近我的时候,我拒绝了他们。在他们失望的离开我,我却死死的缠着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到最后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企图。
      
      会记得你们的名字。我深信是永远。
      只是我现在不敢确定,你们是幡然醒悟开始对我恨之入骨,还是依然那么宽容我理解我,依然会牵挂我?
      如果是前者,我会心痛。
      如果是后者,我会痛死的。
      
      11
      “你知道我会说到你,我猜你只是不敢确定,我会说你什么。”
      
      “一年没见你了,毕业之后我发了绝情的短信,你也就此不再联系我了。可我深信,你我都无法忘却彼此。”
      “歌词是这么唱的‘梦到你了梦到缠绵’。”
      “在那间四面没有一扇窗户的房,我那么的渴望,时间就此停止,世界从此忘掉。每一次的触感都没有忘记,像是烙在灵魂中的印记,清晰的无以复加。”
      “那天是百年难遇的日食,从天亮到天黑,再从天黑到天亮。对我而言,就是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重新活了一遍。”
      
      “那么深的爱,最后怎么就散了。”
      “也许你说的对,像你无数次从嘴中哼唱出来的,‘爱我你怕了吗?’”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我依然怀念,却从没想过重新拥有,一点也不想重新拥有。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残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想,只是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不掺杂任何杂质。”
      
      “我不想相信任何人,包括你。”
      “只能怪,你靠我靠的太近。”
      
      12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么多呢?
      不是昨天太美难以割舍,是昨天的一切沉淀出了今天的一个我。
      是昨天始终谈得上波折,至少生命还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也终于明白,渔夫最怕的不是沉沦在黑夜暴风骤雨下的大海,他们怕的一汪死水般的大海,没有任何波折。
      征服大海是渔夫生命的使命,而死一般的大海则会降低使命的价值和意义。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我执拗的性格注定无法被打败,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会被摧毁。现实摧古拉朽的力量会将我所有的骄傲与卑微统统摧毁,最后变成一个腐烂的愚钝的毫无目标且卑贱可怜的蛆虫。这会是我最后的归宿吗?
      
      13
      如果有一天我沉默寡言。
      如果有一天我恍然不知所措。
      如果有一天我像个不合群的孩子,离所有人远远的。
      如果有一天我偷偷离开。
      如果••••••
      
      你会像怜悯一个孩子那样宽恕我犯下的错,还是会痛恨我始终不肯“长大”的心。
      如果有一天,我终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活在这座城市,沉默卑微可怜的就是这座城市。你是否对我同情,或是嘲笑我,不过到那时这些我都早已看轻。
      我会无声的承受着所有,包括现实包括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东西烂在了我的心底,才会变成那样一个我。
      
      在今后的某一段时间,我会成为一个人的丈夫,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
      成为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父亲。成为一群人的老师。
      成为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爷爷。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块石头。
      成为一些悲欢离合的经历者。成为某些人憎恨的对象。成为很少一部分偶尔忆起的人。
      我会成为很多很多,多得我不堪承受。
      可是,我会成为我的什么呢?
      
      那些很小的时候留下的梦,会不会像埋在泥土中忘记浇水的种子,还未破土却已死掉。
      等到某一天,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带着满头的白发,用粗糙的双手使劲刨开幼年时埋下的种子的地方,越刨越深,却忽视了那颗种子早已成为泥土的一部分。
      等他恍然大悟,会哭,还是会笑呢?
      
      已经有太多的身份绑架了他,兴许他只是拍掉身上的土,转身离开。
      
      14
      ••••••
      
      15
      你怕过一座城吗?
      一座似乎要永远绑住你的城。
      一座不属于你,你也不甘心安此一生的城。
      一座压在肩上让你无法喘息的城。
      一座即使生活一辈子,你的灵魂也无法安妥的城。
      一座坟墓一般的城。
      
      你怕过吗?
      你怕死在这座城市吗?
      
      如果你真的怕,想离开,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请告诉我该怎么做。
      
       青山 于凉州城
       2012-5-22
      
  •      读王朔不多,作为一个从小循规蹈矩的乖学生,多少是羡慕他笔下那疯狂的青春的,正如那首歌所唱,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从某一方面来讲,我认同他在书中表达的对我们当代学生的同情,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即便认识到自己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似乎是为了那无形的锦绣前途在奋斗,实则是在以顺从满足家长和学校的期望,社会已为我们大多数人设定好了公式化的成长模式,只有天才和笨蛋才会有勇气去另辟蹊径。
       但是,关于青春的记忆,并不需要每个人都那么惊心动魄,一些小小的明媚和温暖也足够激起涟漪。时过境迁,等到回忆里的人和物都已遥远,再次追忆和叙述时,这些小小的温暖便会被无限放大,我们的记忆也可以肆无忌惮地背叛事实,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一些不愿也不堪回首的情节,再夸大粉饰另一些自我美化的场景。这时,一个随意的眼神也幻化成了秋波,一句随口的夸奖也变成了一番阿谀谄媚 。
       然而,记忆是无错的,人永远喜欢把自己的过去塑造的尽量无暇,就像一个有洁癖的人要把那些不愿想起不愿提及的污点擦得锃亮,对着老去的自己吹嘘曾经的光鲜年华。如此之下,记忆便只能像一个佞臣或女奴一样善于曲意奉承:既然我们没能拥有一个戏剧化的、疯狂的、波澜起伏的青春年华,那么就在回忆中尽量去寻找那种满足感吧。
       请原谅这种情有可原的一厢情愿。
       趁着年轻,再多给自己一些制造回忆的机会。
      
      
      
      
  •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
      
      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
      
      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
      
      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
      
      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
      
      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无限的,
      
      其实它又可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
      
      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
      
      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得爱和被爱。
  •      《动物凶猛》是这部同名小说集的第二部中篇小说,语言风格很西方,类似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长到能憋死人的长句很让人喜欢,我也喜欢写这种长句,并且一直认为这种长句才是考验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例如“每个院落、每条走廊都洒满阳光,至今我还对那座北洋时期修建的中西合璧的要人府邸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座座殿门、重重楼阁、根根朱柱以及院落间种类繁多的大簇花木形成的热烈绚烂、明亮考究的效果仍感到目眩神迷和惊心悸魂”。有没有很长?
       读完这个中篇,脑子里还是一片混沌吧,没有什么清晰的脉络。里面的那群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的孩子倒是很像我小学中学时的一些同学。对这些人的评价一直让人很头疼。你所引以为豪的成绩德行在他们那儿就是屎,伤脑筋。动物凶猛,谁是动物呢?好吧,继续在迷糊中读书吧。
       但是王朔的语言依然让我无法直视。不知道怎么就用得那么自如,唉。。。
  •      听同学说起过王朔这个人,对他的印象就是犀利但是不免哗众取宠之嫌,有人直接称其为“流氓”。而这时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本来想去图书馆借他的代表作《顽主》的,没找到,倒是不经意碰上了这本《动物凶猛》。书籍是崭新的,让我想借又不想借。想借嘛,一本新书,总有种让它实现使用价值的愿望;不想借嘛,像我一个没怎么度过书的人,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一些名著上,补补。但是还是借了,心想既然是他的作品,总是会反映他的风格的。
       不出所料,真的是很有风格的。这种风格最直接的体现是语言。隐隐好像听过王朔是北京作家,果然,里面北京话的味道十分浓厚,北京式的幽默也是深得我心。再者是画面感特别强。不难发现王朔应该是一个对生活细致观察的作家,里面的动作场面不像是书倒像是电影里的风格,画面感强烈。再者就是情节的设计了,迂回婉转吧。一部中篇小说本来就没几个字,确实曲曲折折,像是欧亨利(当然欧亨利是短篇小说更是以情节取胜了)。
       内容呢?害人害己?未免肤浅。我还是不能确切说明。是一种对于完美的追求?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让以后的我回来解答吧。
  •      没仔细看过这部小说的名字之前,我莫名其妙的一直以为叫做《凶猛动物》。这也是一部几乎没什么情节描写,而更多描写心里和行为状态的一部小说,它同样勾起了我不自觉的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比较,虽然我没读过几部小说,但总觉得《麦田》是他们的鼻祖。
      
       读到最后的时候会儿我萌生出:“如果我在初中或者高中时读过这本书的话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的疑问。书中猪脚的青春是荷尔蒙和自由搅拌在一起后堆砌起来的,但我甚至在青春期的那个年月没有半夜猫被窝儿看完过一本所谓有争议的小说。我所谓的叛逆就是不想学习,至于想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才见过我班一两个同学逃课,在那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上学时竟然还能有机会逃课。我估计我最放肆的事情就是在家读读一些有性描写的小说,比如《朗读者》和《挪威的森林》,到现在《挪威的森林》到底是说什么故事的小说我都不知道,因为我当时只读了书中的“干货儿”。我甚至答应了一个叔叔不许早恋后真的就没进行任何早恋行为,虽然当时也有喜欢的女生,因为早恋对我来说真的就像老师和家长宣传的如洪水猛兽一样,会把你吞噬到万劫不复。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在想,小说既然都是来自于生活,然后自己再进行想象,可是真实的生活是有限的,为什么能写出近乎无限的那么多不同的小说。但读完《动物凶猛后》细细想来,那个年代你不用学习,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生活本身就有趣很多,把每个生活中的不同故事稍稍改个开头,改个结局,就能衍生出更多不同的故事。所以,王朔这代作家的成功,也许是因为生在文革那个大时代浪潮下从而造就了他们,但是最简单的一个否定就是,我父亲,包括同学的父亲也这个岁数,但他们就写不出来这些东西,所以,王朔他们是有几把刷子的。
      
       猪脚后来对米兰忽然心生厌恶的描写还是蛮有意思的,这也是我对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描写。作者把一个原本在猪脚心中女神的形象写成了令人厌恶甚至恶心的肥妞儿形象,这看似有些荒谬,其实真的蛮贴合现实,所谓的:“要么爱他要么恨他“,“我得不到的,就得毁掉”,或者《圣斗士星矢》里的莎尔娜说的:“对于看到自己脸的男圣斗士,要么杀了他,要么爱上他!”世间由爱生恨由恨生爱的狗血剧情像四季轮回,日月轮生,昼夜交替一样不断上演。当然这里的“我”不至于要杀死米兰,但那个发狂的咆哮劲儿头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所谓印证了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猪脚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物质与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猪脚的兽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无拘无束,任何行为都像凶猛的动物一样凶猛着——对自己喜欢的人,对和自己无关的人,对自己的好哥们,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
      
       很多时候不知为什么会发现自己曾经喜欢的人其实一点都不值得你喜欢,比如类似对米兰心生厌恶的描写,我忽然想起了我高中时暗恋的其中一个女生,现在在我看来她似乎只有一个优点:文静。可我当时却把她视为女神,甚至对她的感觉就像周杰伦《晴天》里唱到的一样。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忽然有一天觉得她长得真的好丑,似乎就像《动物凶猛》里最后猪脚对米兰的感觉。那个女生,眼睛简直就是流川枫眼睛的真人版,还有些驼背,面黄肤黑,有些龅牙,还有些冲天鼻,与你说话的时候不自觉的翻白眼。。。。好吧,我当时一定脑子进水了,也许是自己的自由被压迫的太多,当那个女生对你莫名一笑的时候,你就会被她吸引,被她征服,这和《动物凶猛》里的猪脚看到米兰的照片时的感觉一样不可抗拒。
      
       读完后我似乎理解了,《动物凶猛》为什么不叫做凶猛动物,那是因为这部小说描写的是那个大时代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作者把他们身上的原始野性以及动物的凶猛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群青年血腥的加荷尔蒙四溅的生活画面,并将他们身上的兽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王朔要展现的是他们凶猛的状态,而不是说他们是一群动物,因为他们始终是一群被释放兽性的人类。
      
      
  •     之前就是看了冯唐的一篇杂文提到了当代小说 就有这目文章 非常位置敬仰
      因为冯唐是我的偶像
      昨天网上买了王朔一套书 今天到了 迫不及待就首先看了动物凶猛 这篇中篇 当代活着的人当中 只有他和冯唐能给我们这种阅读的快感 我操 不解释
  •      这是第二次读了。有些地方,只看前几个字就想起了后面的事件,有些地方则很是陌生。还有初读此书时的种种情景、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一起闪现脑中。时光交错,很微妙的感觉。
       在后面,作者颠覆了前面的故事,道出了另一种真相,然后又接着叙述。对于那一段对记忆的怀疑,我也很有体会,因为我的记忆中就有自己臆造的情景,虽然理智告诉我这是捏造的,可情感上却是那么生动真实、栩栩如生,犹如真的发生过一般。
       哪个才是真的?有没有真实?真实的评判依据或者坐标是什么?我们真的可以触碰真实吗?
       人是否是凭自身的独特经历而迥异于他人、成就自我的呢?如果失去了记忆,那我还是不是我?
      
      
  •      曾经尤其是初中时候很以自己总是遵守学校纪律为荣,即使那样子是那么的死气沉沉。总带着那作为年级成绩第一的顾盼自雄的倜傥劲儿看着那些所谓的顽劣生。看了此书后,对那些敢于向老师挑衅,喝酒、抽烟的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那时的我被迫陷入和自己的志趣相冲突的庸碌无畏的生活,还自以为豪的认为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现在,我还是继续浪费着我的青春无计可施。
       找借口是由于受到压力,本能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敢挺身站出来说不!尤其是现在,唯唯诺诺和导师说着:是,恩。我也懒得去寻求他的理解,相安无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欺骗,然后我就毕业了。我在一种势力面前低了头,毕业后我还是会在其余势力面前低头的。我知道自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所谓的正经学业一定一事无成。但是也累了,那么多年做个乖乖的好学生样子。只是让我有难以排遣的寂寥心情和压抑不住无处发泄的激情。渐渐激情冷却,麻木产生,堕入乖戾的道路。手到之处,皆是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周围没有是沉甸甸、柔韧的存在,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泄出,溜走。
       “我”对米兰的感情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是他的真实与米兰的状况,和他想像的他们丰富的交往。看了作者描述长篇大幅都是假的,虚构出来的,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对这个小说的浓厚兴趣。不管米兰是否存在,是个过客匆匆路过作者人生,想象可以营造美好的一切。
  •     我从小都是一个好孩子,没有逃过课,没打过架,也还没谈过恋爱,有时感觉我的青春太过无趣。前段时间,在看到一则微博内容如下:
      你不约会、不谈恋爱、不出去玩、不喝酒、不逛街、不疯不闹、不叛逆、不追星、不暗恋、不表白、不聚会、不k歌、不夜店、不撒野,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
      80后的我突然有些感伤,也不知怎么了?
  •   看到书还能让人略有回味,管它青春什么样子呢,反正就是,走,掉,了
  •   虽然讲的比较深刻,但我依然觉得文字的作用,做浮藻修饰是一方面,沟通信息是另一方面。很是赞同由字看人的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不能完全切中,却总也能有些共鸣--傻傻的回复(*^__^*)
  •   从喜欢米兰到厌恶米兰那段特别真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