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凌力  页数:628  
Tag标签:无  

前言

即使置于新时期文学繁荣的整个大背景之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兴盛,也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这种兴盛不仅表现为历史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表现为创作质量的空前提高。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与宽容的社会语境中,作家们得以放下包袱,抛弃一切陈规陋见,充分施展史才、史学与史识,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阐释色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时,作家们也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屈从于历史,而是准确把握“史实”与“虚构”的艺术辨证关系,着力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进行重解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诗的方式”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一种当代性的复活与新生,融入到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之中。作家审视历史的视野亦摆脱了过去题材单一的狭隘性,从三代以降到宋元明清的朝代兴亡更替,从农民英雄到帝王、文人、仕子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死遭际,都成为作家进行绵邈遐思、扼腕叹唱、负载作家思想情感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表现对象。在艺术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也越来越少受到各种既有观念和类型的束缚与羁绊,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等角度,将作家个人的体验投射、贯注到历史对象当中,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审美选择。而恢弘的结构,宏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对史诗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新时期以来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李自成》的“辫形结构”,《少年天子》的“星系结构”,《雍正皇帝》、《张居正》对传统章回体的改造运用……历史小说作家们在寻求历史的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促使当代历史小说作为独特的门类,在结构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日臻成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稳定而高产的一个品类,并因其创作上的实绩,屡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垂青。

内容概要

  《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但刚刚入关的满族并不能脱离原来民族的一些野蛮的耳惯,与顺治帝的一系列改革产生矛盾,最后导致济度亲王的政变,政变未果,顺治帝后染上天花命归黄泉。庄太后扶持玄烨继位使其成为康熙大帝,为大清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初顺治入关后,由于多年的操劳,母亲庄太后身体有所不适。顺治帝的弟妇襄亲王妃进宫伺候,顺治帝与其一见钟情,双方都为对方的文采风度所倾倒,但这种感情只能埋在心中。乌云珠美丽端庄,温柔识大体,深得庄太后喜爱,太后认其为义女。为庄太后在宫内办圣寿节时,顺治帝福临向往乌云珠,想借寿宴之机接近她。于是开宴后他与乌云珠进行了试探性长谈,庄太后完全明了儿子的心思,她没有阻止。但在福临与乌云珠终于冲破束缚私自结合后,庄太后身为皇太后要维护满洲内部的团结;身为母亲她不愿儿子承受失德的罪名终于阻止他们的来往,致使福临重病不起,最后庄太后终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成全了乌云珠与福临的爱情。襄亲王病死后,顺治马上册封乌云珠为贤妃,后又晋为皇贵妃入主承乾宫。福临爱情成功后,政治上面对一系列矛盾及其要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这一年顺天乡试考官受贿,使一些汉官被捕入狱,七人正法。于是乎法网越拉越大。各地应参加复试的新举人,像囚徒一样,被府县衙门拘捕,汉官士子震恐万分;惶惶不可终日,这一科场大狱不知什么时候了结。顺治为巩固大清江山改变满族的文化素养,安抚汉官士子。豁达宽容不牵连朝廷内的汉官,反而送给王熙父子一卷亲自所绘的图画,平息了这场风波。顺治为了使军民百姓能平安生活,停止了圈地法令,使流离失所的汉民回到了家园。乌云珠入宫后,官内的矛盾给她很大压力,皇后、康妃、谨贵人、淑惠妃对她都有微词,原因之一是乌云珠的母亲是南方汉人父是满人,之二乌云珠深得皇上宠爱,又温柔识大体,太后对她更是喜爱。皇上微服出访斩杀了谨贵人的侄女儿,使谨贵人迁怒于皇贵妃乌云珠。顺治曾废过一个皇后,他喜爱乌云珠的文采和胸怀要册封她为皇后,乌云珠以大体为重坚决不从才稍微平息了内廷的矛盾。康妃所生的皇子三阿哥玄烨染上天花,谨贵人和康妃怕乌云珠所生之子四阿哥日后册为太子,谨贵人秘密地把三阿哥的肚兜给四阿哥穿上,使四阿哥染上天花夭折,乌云珠含着巨大的悲痛陪皇后渡过了重病在床的日日夜夜,皇后终为其感动称其为妹妹。三阿哥病好后,谨贵人事露被赐死。由于顺治每日处于满汉矛盾之中心理负荷很大,他有一种要解脱的愿望。在遇见和尚后更有此种感觉,每次会见后他都觉得轻松了很多,出家的愿望也就增加了一分。顺治要大批任用有才华的汉官,效法明制设六院。这样大大削减了满贵族官员的势力。一时间朝廷内沸沸扬扬,每日满族王公大臣进见劝诫皇上不要效法明制。顺治为了巩固大清江山果断地实行了这一措施。入关后的清朝并没有四疆平和,郑成功在南方高举义旗攻破三十余县州,朝廷的汉官也有些蠢蠢欲动。福临性格的另一面,不安易暴躁显露出来,他吓得跑到太后处要回到关外,庄太后痛斥儿子又使福临要御驾亲征。淑惠妃嫉妒乌云珠又不甘心受冷落便到福临处诬告乌云珠宫内的太监和宫女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福临听后暴怒之下把乌云珠打入冷官。太后知后,教育儿子,乌云珠是有善良的天性才没有申诉。福临后悔却又碍于尊严不能下令回宫,最后在太后的开导下把乌云珠接回宫中。乌云珠终于病倒了,福临痛苦万分。因为乌云珠是他政治上的知音,生活的伴侣,文化修养上的志同道合者。他不能失去她却又无回天之力,乌云珠终于心力交瘁离开了他,福临悲痛欲绝一度产生自杀念头。福临为完成自己的心愿,要让乌云珠以皇后的资格发丧。乌云珠死后福临只有一个愿望——出家。福临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触怒了满族王公大臣,他们认为福临败坏祖业要废掉他。以简亲王济度为首要在福临狩猎时废掉他,福临知道此事后,政变未果,虽然政变没成功,福临却已经心灰意冷了,他没有心思再治理这个国家,加上他偶感风寒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出家愿望,终于落了发成了一位无发的皇帝。大清的江山已经基本稳固,郑成功也失败了。福临像一只上满弦的弓突然弦松了一样,染上天花一病不起。庄太后痛心疾首地望着病危的儿子,一夜间苍老了许多,她像一个平常人家的母亲一样,无力地望着儿子的离去。顺治终于离开了他们去找他所钟爱的乌云珠去了。庄太后为了大清的江山,修改了顺治的遗诏。扶持玄烨登上了皇位,使大清的江山繁荣稳定的发展下去,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作者简介

凌力,1942年生于陕西延安,原籍东西于都,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星星草》《倾城倾国》《幕鼓晨钟》《梦断关河》等。《少年天子》1987年8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初版。

书籍目录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 不过读读也无妨。第一章 卯(晨5时―7时)1.钟鼓楼下,有一家人要办喜事。最操心的是谁?2.地安门大街上,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他为什么不要茶壶?3.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人家却请她去迎亲。4.一位局长住在北房。他家没有自用厕所5.一个女大学生的

章节摘录

请读片段   从山海关到京师,正东西走向。其间五百余里,平野广袤,峰峦起伏,滦河、白河、青龙河在川原上滚滚流淌,雄伟的古长城在燕山山脉间蜿蜒,永平府就在这山川接界的地方。   都说永平府的风水对王者不利。二十二年前,大清朝廷还在关外,同太宗皇帝共执国政的二大贝勒阿敏,就因为弃守永平问了死罪。   到了大兵入关,定都燕京,八旗亲贵在京师四周跑马圈地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又看中永平,禁止他人圈占。不久,皇上亲政,追论多尔衮谋逆大罪,削爵削谥,籍没家产人口,[欲驻军永平以篡大位",便是主要罪状之一。   有些亲贵却不在乎前车之鉴,多尔衮一垮台,便纷纷来永平府设立王庄、田庄。这两年山川秀美的所在,不时出现楼阁亭台点缀的花园、歇山顶的高大堂屋、卷棚式的青砖住房,一派华美富丽,乡下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了。   在老百姓眼里,永平府何止风水不好,它简直是个大劫大难之地。就说那次二大贝勒阿敏弃守永平,临行时一次屠城,将归降的明朝官员和所有百姓,不管男女老少,杀了个一干二净。后来,这里又成为明军、清军、李自成军反复争夺的战场,走马灯似地杀过来杀过去,终于无人可杀,只余下遍地瓦砾,满目榛荒。   偏偏小民眷恋故土祖坟,一俟战事南移,便络绎回到残破家园。趁着朝廷蠲免三饷、轻徭薄赋,也仗着永平府圈地较少,居然人口渐增、耕地渐复,近年才又成为京东较为繁盛的大府。   到了顺治十年,除去南明永历据有西南一隅,郑成功还在东南海上抗争,十分天下,八分已归大清。对于远处北方的永平,战乱已成为过去。农事方毕,秋霜初降,逢着此地最有名气的东岳庙会,三村五庄的进香赛神队伍,便从四面八方涌向东岳庙的所在地--虹桥镇。   虹桥镇的东岳庙前和通向四乡的大路口,早已布棚林立,摊贩如云了。火势旺盛的炉边,热气腾腾,铜勺敲着锅边当当响,卖的是油炸果子、油豆腐、豆浆、豆腐脑、杂碎汤;提篮提筐的小贩声声吆喝,叫卖着酱鸡、卤蛋、夹肉火烧、点红馒头;茶棚、酒棚随处可见;落花生、炒栗子、金黄柿子、山里红,更摆得一堆一堆的。小地摊最多,在兜售用麦草、箔纸编制的各种玩具:身上写着"富贵有余"字样的红鱼;手捧大元宝笑嘻嘻的"招财童子";盛满银锭、金光闪闪的"聚宝盆";象征福气的红绒蝙蝠,等等。摊贩的主顾主要倒不是赛神队伍,而是这些来自方圆百里内的游人看客。这里既有身着直领衫、交领衫、毡帽布鞋,被满洲人称为"蛮子"的汉人,又有长袍短褂、皮帽皮靴,被汉人叫作"鞑子"的满洲人、蒙古人;既有缠腰带、背褡裢、一脸风霜的庄户人,又有长衫翩翩、满面书卷气的文人。不管是哪种人,都将在这纷纷攘攘的庙会上吃饱喝足看够,然后买点小玩艺带回家:买个"聚宝盆",叫作"求财如意";买只绒蝙蝠,叫作"戴福还家"。只这吉兆,就够叫人舒心快意的了。这就难怪太阳才上一竿,镇上已经万头攒动,一片嘈杂了。   “来了!”“来了!"镇北欢声四起,人们纷纷涌向路口,直直出去半里路之遥。他们让出主道,翘首北望。可不是!两个村的赛神队伍已在镇外一里处的岔路口会合,仿佛地面突然生出了一片五颜六色的小树林!锣鼓喧天动地,越敲越近,盖过了一切声响,把虹桥镇那年节般的气氛,撩拨得更加红火。   一张长二丈、宽三尺的红色长幡,由一群吹鼓手簇拥着,首先进镇了!长幡白边白字,写着"庄户屯进香赛神会"。随后的十面神幡同样高大,色分黄、橙、红、绿、黑、白、蓝、紫、翠、粉,一张张非常精致漂亮:有的顶着生动的莲朵,有的悬着鲜艳的流苏,有的垂着长长的飘带,彩线满绣的流云海水、花草鸟兽,围绕着一行行或白或黑的斗大汉字:“敕封北极悬天真武大帝";"敕封天仙圣母碧霞洪德元君";"敕封忠义仁勇伏魔关圣大帝";"敕封五湖四海行雨龙王";"敕封山神土地财神三圣之神";"敕封青山水草马王元神";"敕封山川地库煤窑之神";……每面神幡前都有数人抬着一尊神像。神幡神像之后,便是庄户屯拿手的过会:五虎棍、秧歌、十不闲。色彩缤纷的队伍载歌载舞,变换行列,煞是好看。路两旁人群涌动,喝采叫好不绝。最热烈的一声满采,抛给了手持头幡的那位壮汉。二丈长的幡旗,碗口粗的撑竿,加起来重量不下百斤,他竟把竿底顶上肩头、前额和肚皮,高高的幡旗摇摆着看看要倒,惊得人们尖声怪叫,他却快移脚步,轻扭身躯,刹那间恢复了平衡。   “北地民俗果然粗犷,也就难免粗俗!"人群中一个身着紫红漳绒披风的文士对同伴大声说,力图压过震耳欲聋的锣鼓响。他的同伴看他一眼,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猛然间,一派箫笙管笛,歌吹盈耳,又一队赛神行列进镇了,长长的黑色头幡上,一行白色大字格外醒目:“马兰村进香赛神会"。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从《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创作反思     1981年初,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下卷发稿。当年完成了一个写给儿童的中篇小说《火炬在燃烧》之后,便转向了我早已向往的题材——康熙皇帝。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蹲档案馆、图书馆,收集、阅读、抄录史料。这期间,我常常思索《星星草》的创作得失,又听了许多直接的、间接的、赞扬的、批评的意见,为创作《少年天子》作准备。    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是历史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作者选择的,只能是那些令作者激动、能够引发创作冲动的题材。在这一点上,《星星草》和《少年天子》是相同的。十年动乱中,我被捻军英雄们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止的精神所鼓舞所激励,写下了《星星草》;处于改革的80年代,我被立志变革而又步履艰难的顺治皇帝的独特命运所吸引,被他那深拒固闭的传统意识压制不住的人性光华所感动,又写了《少年天子》。《星星草》的主人公们,是我精神上崇敬的英雄;而《少年天子》中的福临、庄太后等人,像是我自认为深深同情和理解的朋友。或许因此而造成两部作品的艺术效果不同?    对《星星草》创作的总结和思索,展宽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可以说,《少年天子》的创作之所以比较顺畅,是因为有《星星草》的基础。      我理解的历史小说,必须是文学,有历史感。强调文学,是要求它有艺术感染力,有形象,有审美价值;强调历史感,便是历史小说之所以区别于现实题材小说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历史小说的作者既要尊重史实,又不能拘泥于史实。处理好这对矛盾,我以为正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难点。    严格说起来,当代人所写的历史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虚构和想像来完成的。谁也无法证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场景以及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等,确实存在于历史中;只要虚构得合情合理,就不会损伤作品的历史感。“情”、“理”的标准在于:作品中情节的产生、发展和终结,必须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所允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逻辑,也应该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就要求作者深入历史,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弄清所要表现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弄清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和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人物类型等等。用当代的观念来说,就是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你所表现的时代及人物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要这些创作前提和创作根据了然在胸,那么,不论是七实三虚,三实七虚,或是一实九虚,甚至全都虚构,我想,作品都能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感。    从创作《星星草》到创作《少年天子》,我都力求深入历史而后跳出历史。不过,写《星星草》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再现历史原貌,甚至是再现史实。捻军最后四年的战斗历程,大大小小的战役,忽东忽西的进军路线,捻、清双方调兵遣将等等,都比较严格地遵照史实去写。我觉得,非这样写不足以真实地反映那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之间缺少必然的紧密联系。介绍《星星草》的文章常常提到作品的“传奇色彩”。我想,这既是作品的一个优点,增强了它的可读性,又是一个弱点,表明作品有写事掩盖写人的倾向。    《星星草》中也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不少同志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曾国藩、李鸿章游沧浪亭、微服私访凤凰街一节。这是根据史料记载的曾国藩、李鸿章当时的动向,他们的互相来往书信,以及曾国藩平捻的总的战略思想虚构出来的。虽是虚构,但也要达到言之有据的程度,心里才踏实。可见作者的立足点主要是在再现史实,解释史实。所以《星星草》有历史感强的特点,却缺少性格突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少年天子》却是以写人为中心的。为了完成主要人物顺治皇帝的形象,我感到仅仅再现史实就不够了。除了对大量繁复的史料整理加工、为人物的典型化进行必要的取舍之外,还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当然,虚构要合理,不能瞎编乱造。但这个合理,就不仅仅是不脱离史料的言之有据了,它应该是作者对历史可能性的推理和补充。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 政治风云迭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6条)

 
 

  •   这本书从191-254这么多页都没有大家,买的时候要当心啊
  •   凌力的功底是颇深厚的 体现在文字的优美 和对人物的刻画上这一点 是不少网络写手最欠缺的 也就是基本功推荐这本书 尤其是文学爱好者至于故事 平铺直叙 以写实为主猎奇的朋友可能会失望 但这就是史书中的历史
  •   好好看,认真看,认真反思,凌力的笔法可谓触之生情,妙笔生花,沉重的历史卷贴描绘得栩栩如生……可歌,可泣,可叹……
  •   体现了凌力一贯的风格和水平,但相比暮鼓晨钟要差一些。
  •   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凌力的小说了,第一部就是少年天子,一发不可收拾,非常喜欢凌力的文风,也非常喜欢看她写的故事,虽然没有买过这个版本的,但单就书的内容来说,推荐~~~:)
  •   一开始读起来不够吸引,也许是对清宫戏有点先入为主的印象,后来越读越快。小说的结尾留有悬念,不知道是不是有续集呢?
  •   书的内容的确不错,让我了解天子的无奈,以前总以为天子为所欲为呢,也明白改革的阻力,人们很难接受新鲜的实物。以前对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悲剧是有所未闻的,但不知道顺治皇帝在政治上锐意改革也遭遇失败。通过这本书更深刻的了解了孝庄皇后的英明伟大。有些事情真的应该慢慢来。书的质量很一般,字有点小,而且少了很多页,以前看评论很多人说少页,看来是出版社的问题了。红色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无可挑剔
  •   而后二月河的康熙系列一起对照看,效果更好,一个女性视角,一个男性。
  •   矛奖作品 非常好值得一看
  •   还没看,但包装不错,很好的一本书!
  •   这题目不是很吸引我,但因为是现当代必读,所以就买了,内容应该没话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直很放心,封面简洁,质量上乘,内容丰富,好出版社就是不一样,关键是还价钱便宜,网上买书真真是极大地实惠!
  •   印刷不好,换了一次还不行。
  •   想了解历史,又怕枯燥难懂的人可以看看这部小说,可以让你滤清朝代更迭,故事性极强,值得阅读!
  •   纸张厚实,有韧性。装帧精美,是正品书,非常喜欢!
  •   茅盾文学获奖作品,推荐大家多看看
  •   不愧为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写的是清初福临改革的事,及当时社会背景。
  •   先看的电视剧,在看的原版小说,很不错
  •   书不错,就是书皮有点损伤
  •   少年天子
  •   正版,物美价廉,非常好
  •   我觉得一般啦
  •   《少年天子》
  •   物流很强大
  •     
      
       茅盾文学奖作品自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地位和价值,像《少年天子》这样算是枯燥无味的历史小说,很难在青年读者中占有至高领地,估计也不像《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那么畅销。我自己读了五分之一的时候,甚至也想放弃阅读了,好歹坚持了下来,最后不免掩卷长叹。
       《少年天子》不好读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语言比较晦涩,像红楼梦却差了点文字魅力;二是人物太复杂,主要是姓名,满洲王公大臣全是奇怪的名字,没有点历史功底还是容易云天雾地。
       让我读下去的原因是福临跟乌云珠的爱情(顺治跟董鄂妃),这也是全书情节部分的重头戏,从乌云珠阴差阳错的秀女落选
      到福临与皇后新婚时与她一见钟情,全书突然就有了一点浪漫主义色彩。往后的情节中,最重要的就是福临汉化改革与满清贵族的恪守祖训的冲突,其间福临和乌云珠的人物形象逐渐丰富,虽然披着历史的厚被,依然折射着言情小说中也罕见的光彩,乌云珠死后,福临就以一个痴情种子出场,读到其选法名行痴,落发为僧时,虽然觉得在当时当下大逆不道,其实每一个读者都能谅解吧。
       滑稽的地方就是亡明三太子朱慈炤的妃子千里寻夫跑到乔伯年院子争宠的场面,读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朱慈炤的懦弱无能和顺治帝的励精图治鲜明对比,复明大业一看就已经扯淡了。
       朱慈炤这里还有一条线,就是柳同春与梦姑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封建社会下层人不可避免的了,梦姑几经流落辗转到皇宫,柳同春远离梨园又返回借唱戏寻找,最后虽然得知梦姑下落,但是全书没有下文,姑且认为可以圆满吧。
       全书基本的亮点还是在文化底蕴上,不得不佩服凌力的史学修养,诗词歌赋,禅宗的东西融在古色古香的文字中,身临其境般似乎让人置身顺治王朝,这本书对写作确实有莫大的帮助。
       最后老佛爷抱着七岁登基的小康熙,心情百味杂陈,面对未知的险恶,面对满汉民族未息的矛盾,祖孙又将如何力挽狂澜呢?全书就此截止,突然让我生出点看《鹿鼎记》的冲动。
  •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进江南数千里。
      
      《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位十八年,1643年—1661年。
      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不知是满文的怎样译法,却并不相称,短暂坎坷的一生。
      作为一本非正史,书中很多的正史话语的引用,所以演义的部分应该并不多,我且把它就当作顺治帝的一生来读,
      这样一位性格丰满的皇帝,他胸怀天下,志怀于膺,求满汉一体,天下太平,有所作为,名垂青史;却也任性、暴躁,唯我独尊,常常不容异己,但又是那么多情。作为一代帝王,他的性格或许真的并非适合,太易怒会坏了身子,太追求自我会激化中央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再加上民族矛盾,复杂的时代北京又为他的执政雪上加霜。
      从政治上去讲,那个时代是满汉的民族矛盾,这种矛盾贯穿始终。满族慎用剽悍,能射善骑,马背上打天下。但汉人历来文弱,重文轻武,尤以江南为甚。为求将天下治好,让不仅仅是满人的中华大地的儿女能够安居乐业,皇帝在寻找最合适的治理之法,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这抵抗是封建与奴隶的社会性质的拼搏。历来,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来,变革都会遭到最为激烈的反抗。福临死后,他在位时的所有亲汉政策都被辅臣罢黜,他这一生的努力和力图推进文制的想法都被否定,付之东流……历史会看到的他为后世的铺垫影响。
      顺治帝还是太固执,极端。我常觉得,如果,如果这位励精图治、殚精竭虑的少年天子,可以保重身体,多活几年,他所推行的政策未必就不能成功。康熙,他的孩子,在治国的名声比他要好得多,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命久。如果他英年早逝,也无法开创康乾盛世。退一步讲,这是历史,亦是命运。
      讲到爱情和女人,尽管也让我很有感慨,却不愿纠结在其中。后宫的复杂与争端且不必说,历来如此。人类都希望活着,追求美好和幸福,富贵和权利,况且女人还特别小心眼儿呢!才女,美貌异常、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善解人意、智慧通达……怎让男人不爱?女人不妒?可惜即使有庇荫的大树,却红颜薄命。皇太后孝庄,处事不惊,为人和善,可能因为她的野史太多,而觉得她一定是一位不凡的女性,有着传奇的故事。总是希望做这样的女人,聪慧练达。
      为情不落帝王家,唯有视爱情为草芥的皇帝才能为天下和百官所满意,残忍!不能独宠,不能偏爱,以包容天下的心去爱自己的女人,却将爱情变成了政治的附庸。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那时,理想中的国家:商贾不息、农畜兴旺、政体廉洁、民生安乐……交给这样一位帝王,却牺牲了自己的一生,以天下兴旺为己任,芳名永存。
      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是梦幻的泡影罢了。
  •     看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颠覆了原来心中雍正的形象。看这本少年天子,也颠覆了原来心中顺治的形象。原来总觉得纳闷,大玉儿这么智慧的女人,孙子也培养的那么好,怎么恰恰就培养出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小说中的顺治,有才情,有抱负,但性格过于冲动和敏感,以此有了他和乌云珠的爱情悲剧,和他作为帝王的悲剧。而顺治这样性格的形成是非常容易理解。他幼年时,母亲与叔叔的爱恨纠缠,母亲为了维护他的皇位与叔叔的周旋。这都是一个孩子所无法理解的,他获得的信息是矛盾和令人迷惑的。爱,恨,压抑,爆发,种种冲突在一个孩子心中。因此顺治如果没有点性格偏差,那才是奇怪了。天赋异禀和性格缺陷,这样的组合最令人惋惜了!
  •      很久之前读了《少年天子》这本书,总想写点东西来抒发一下对书中点点滴滴的所感、所悟,却迟迟没有动笔。老实说,我是被这位少年天子所打动了。感谢凌力老师用她细腻的笔法和磅礴的气势,以及女性对历史所特有的视角与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福临,一个满怀壮志的少年,一个凄惶忧郁的天子。
      他,是大清帝国第三代皇帝,担负着家族征服华夏的夙愿,然而父辈留给他的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尚未统一的天下;他,是孝庄皇太后唯一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睿智与精明;他,是大清文臣武将与黎民百姓的主心骨,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上天戏剧性的把这个角色给了这个孩子;他,曾与董鄂妃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贵为天子,虽拥有三宫六院,然而弱水三千,只取这一瓢,并曾为坚守这段感情而遁入空门;他,有诗情才华,与文臣纵情诗画,纵古论今,其才能令大臣折服……他,扮演者复杂的角色,正如他复杂的性格。作为清朝皇帝,他没有太祖太宗的骁勇善战,没有康熙的英明睿智,没有乾隆的超凡天赋,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自卑又自负,沉着有鲁莽,理智又无知……然而,我喜欢这个复杂的人。只因为,他更真实,他曾让我感动,一个活生生的少年,有自己的壮志,有自己爱憎分明的性格,无论何时,他都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
       6岁,他是一个孩子。父亲带着为统一天下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于是,小福临继位登基了,坐在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上,望着下面齐齐跪倒的大臣,小福临也只是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些“行为怪异”的人,大臣山呼万岁,他被呼声吓哭了。他还是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权力、地位,他跟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童真和作为孩子的好奇。
       16岁,他已经是一位少年天子了。明亮的光芒闪烁不定的眸子,欣喜或发怒时,有火焰一样炽烈灼人的眼光,青春的步态被帝王的威仪压制得不能舒展,仿佛一道激流被束在狭窄迂折、布满巨石的河床中。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懂得了肩负的使命和万民的疾苦,言行中充满精明与雄心勃勃,“我要勉力做一个有为的君主,一个仁德之君,不亚于唐宗宋祖。”他是这样说的,接着,又渴求似的问“我能超过他们吗?所有的都算。”他是一个少年,一个充满雄心壮志,欲展翅高飞,超越一切的少年,像今天的我们,怀着一份自信与理想。
      20岁,他已经渐趋成熟却依然有着作为少年的冲动与鲁莽。当听到郑成功围困金陵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了恐惧,于是一路狂奔,披头散发,跑到孝庄皇太后那里,惊惧地说:“母后,郑成功打过来了,他们汉人有几百万,我们打不过他们,我们快退出关外吧。”一碗茶水泼过来,沉着的孝庄当即痛骂了“不成器”的儿子,于是,一百八十度转变发生了,惊惧的表情顿时变成一种坚毅“母后,儿要御驾亲征,与他们决一死战!”自卑与自负的统一。每当读到这里,总是忍俊不禁,20岁的年龄,鲜明的性格,正是我们现在的写照,敢于开创一番事业,却又有所畏惧,渴望得到关爱与庇护。
       22岁,他是一名充满凄惶与忧郁天子。他,已经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帝王的无奈,他造福万民、实现满汉融合的壮志一次次的受挫,那些保守的满族大臣目光短浅,不能理解他远大的眼光,他们的心中只有一己之私,处处保留满人优等民族的优势,唯一理解他的人——董鄂妃,已经走了,同时也带走了她的全部思念和快乐,想当年的一次偶遇,他发现她不但有着倾国倾城、典雅华贵的仪态而且言行举止充满书卷气息而不是权势与利益,于是,他对她朝思暮想,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当时,它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傲视的理想,而现在,只有他自己为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苦苦挣扎。多少年来,他看清了争权夺利之中的一幕幕,满洲贵族不断压制汉臣,清明正直的汉臣在无奈中离去。甚至,自己的爱子四阿哥都成为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当他得知四阿哥夭折的真相时,他只能惨痛的疾呼:“母后,你看,这不是天意,他们是故意害死四阿哥的!”他这时只有作为一个父亲不能保护自己孩子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没有什么皇帝、权力、争斗。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亲人的失去把这个少年天子压制的失去了活力,他放佛明白了很多,成熟了很多……然而,他是短命的,在他24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理想,他仍没有放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弥留之际的福临在最后下达了遗诏,写下了他所有未完成的理想——造福万民的理想,最后,他带着他的遗憾和所有的爱恨离开了这个世界。多少年后,那个继承父亲遗志的少年最终完成了父亲的理想,议政王、三藩、汉臣、满汉融合、百姓、统一、安定……望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开创的盛世局面,他深沉的眼中饱含热泪,颤抖的嘴唇翕动着,唤了一声“父皇”。
       顺治,一个我最喜爱的帝王,有人说,他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也有人说,他并非一个明君,然而,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令我感动着的人,一个怀揣着梦想并至死不渝的人,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一个任性妄为的的人……他其实是我们的写照,有自己张扬的个性,有凌云的壮志,有辛酸的苦楚,有自己的无奈……无论多么纷繁复杂,他,始终是真实的。处于少年的我们,也应为追随自己的梦想而奋发前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追逐,怒放……
      
  •     首先是把顺治帝写成了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有执拗,有乖戾,也喜怒无常。小说自上而下描画了大清入关以来的第一位皇帝短暂的一生,他喜好汉家思想,一生追求共治天下,却有诸多掣肘。所谓高处不胜寒,便遗憾终生,可以说顺治的一生是喜剧,它奠定了清朝安稳的基调,他给了康熙帝一个可以遵从的范本,他于己也毕竟爱过了,那般炙烈,那般动容,一个活脱脱的少年天子奔波红尘欲海,和他想要追求的亭台远山。
      但是古人云欲速则不达,他忘了满清的遗风也忘了来日方长的训诫。固执的踏出第一步,向着雪山渐行渐远,临行之巅却倏忽天崩地裂,回头望去似连脚印也未曾留下。那么他就又是一个悲剧。
      人,似乎终究难逃命运,只怪少年落皇廷。
      可叹的还有庄太后一心的庇佑,她就像护守在黑夜中远行的灯,在前明阴魂不散,大清外强中干之际裂出了悠悠暗暗地方向。
      文章写法巧妙,集合情节与描画,既突出了本篇的独立性又结合了整套书籍的完整性,令人不禁留恋于明清宫中壮景,又唏嘘故事的曲折幽婉。可谓稀稠得当,褒贬双陈,足见功力!
      读罢真心觉得福临不枉一生,纵使他未曾了却的江南。
  •      是看过了电视剧来追这本书的,后来才知道也有刘恒改编的剧本卖。其实剧本无论从语言还是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精彩程度,都超过了原著,茅盾文学奖?挺莫名其妙的。唉!买来的《少年天子》和《暮鼓晨钟》都不爱看呢!这本书还比不上二月河的小说,实在是受热播剧的影响太深了!
       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迷上了这部电视剧。后来工作后条件好了,在网上反复又看了两遍。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是当之无愧的NO1,太喜欢了,剧里的每个演员都是神来之笔,尤其喜欢郝蕾的废后静妃。
      
      
  •     前些时候,趁着电商打折买了不少茅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不过一直没时间看,这段时间韧带拉伤,不得不卧床休息,也可以趁机多看几本书,或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尽管最近茅盾文学奖总是风波不断,但我对于早年的奖项仍然是充满敬意的,在世事不那么浮躁之际,人心也往往倾向于更简单更纯粹的东西。作为文学奖当中的“小部头”,更想看一下作者到底是如何在狭窄的空间当中辗转腾挪。
      
      看过之后,如预期的一样,在大历史背景下一丝不苟,在历史语焉不详的地方,作者加入了许多个人的想法甚至是猜测。但通读之后,总觉得作者的这种发挥有些过,一个君主,坐拥三千佳丽,指点江山,谈笑若定。一瞥之间就能将一缕温柔丝牢牢的系在一个女人身上,这不但已经有些超出常理,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她,情挑万里,割发、出家、重疾、离世,为了她,抛弃一切,江山、母亲、儿女、铮臣。如果是穿越、幻想、武侠,种种题材这样的安排都不过,可以理解并让人打动,但如果把故事的主人公安在历史小说的君王身上,就不是那么合情合理,丝丝入扣。
      
      作者在写作过程当中,安插了许许多多的支线抑或伏笔,但总是在并未完全展开的时候就匆匆收笔,让人觉得颇不过瘾。宫斗、政斗、家斗、国斗,每个斗争都惊心动魄但又如惊鸿一瞥,确实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在人物塑造上,最主要的两个人物顺治和董鄂妃都有些过于极端,一个用情至深,一个贤良之至,这两个人物似乎更应当在琼瑶阿姨笔下,而不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当中出现。反倒是一些配角,如太后、佟妃等倒是让人觉得有血有肉,更具现实感一些。但若抛开背景不谈,顺治和董鄂妃实在都是玲珑剔透心机颇重的人,但当感情迸发的时候,这种人却往往能不顾一切,披肝沥胆。或者正应了那句话,一旦走向极致,便往往会转向相反吧。
      
      不想说太多了,这本书还算是实至名归,其中种种小瑕疵也无需着墨过多,就此罢了~
  •     看了一点就忍不住看完了,很少有书能这么吸引我,看完很感叹啊,真苦,感动不已,那个完美女子也许只能在书里有吧,福临却也是让人感慨啊。即使是皇帝也会有无能为力,也会有别人没有的痛苦,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没有痛苦啊。可惜福临与乌云珠最后结局却是悲惨的,想当年惋惜不已。总之很喜欢。
  •     喜欢这本书透露出来的愤慨豪迈之气,很敬佩作者将厚重的历史这样举重若轻地回归史实+感情。我是一直处于泪腺发达的状态把这本书看完的,笔下的所遇之事和人,仿佛近在眼前。而所编写的圈地故事以小见大,将清朝刚出关一切大局仍处于混乱之中的境况以及折射出来的人情世故描写的生动传神。   从小看清宫戏就很多,也知道不少清代的历史。而今看完这本书,对于本来就有好感的庄太后又增添了几分了解。她也有儿女情长,却总以大局为重,女儿身,男儿志,其魄力是当属清初第一,许多天潢贵胄都鞭长莫及。而对于顺治以及董鄂妃这对痴情爱侣,闻者落泪。他们的爱情错就错在生于帝王之家,你不能是我的唯一,而我也不可专属于你,但他们相濡以沫,相爱致知;后宫多少纷争,董鄂妃都以其宽厚仁爱化解,她懂顺治,她爱顺治,她不愿麻烦他并以最好至圣去要求自己以保护好自己,保全他们的爱情以及顺治的千秋大业。孝庄也很惋惜董鄂妃不能成为帝后,因为这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必定是一位能为皇帝排忧解难的贤内助,同时也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可是自己丈夫的情感却被姐姐宸妃夺去,而如今董鄂氏却能与她儿子相互扶持。可惜一代红颜为天妒,父亲哥哥先于自己相继离世,她与福临的爱情结晶也因遭人嫉妒,而命丧天花,真是苦煞了这个心智清高、外柔内刚的女子。   有时候在想,爱情是自私的,两个人,多一人都觉得地方窄。所以你必须只是我的,当然现在也是这样想。但是爱情也是家庭与家庭的结合,如果你只是知道自己的心是爱他的,不懂得如何对他好,不懂处理连带他的爱附属而来的所有一切,那么不过是口上说辞。纵使爱情只属你我,但我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是否是对的,又怎么能遇到对的你呢?我们俩人又怎么会有相知相爱的快乐呢?   这对爱侣相处不过六年,也便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这本书另外一条线索是梦姑和同春,他们当年是青梅竹马,却因缘际遇,分隔甚远。梦姑被残暴不仁的朱三太子强暴、折磨,生不如死。每看到梦姑被欺负,我就帮她踹死那个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却是残暴不仁失志失德的朱三太子,可是梦姑,她是那个时代温善软弱的典型女子,如果顺利出嫁,也会是一位贤妻良母。可是性子里的软弱,让她前半生身陷囹圄而不能自拔,唯有祈求因果循环,她的女儿能得到福泽。旧人说,人善被人欺,可是善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软弱而不能保护好自己,那么一切也只能祈求上苍了。我很同情她,可是也恨她为什么不能好好保护自己,虽可以说是命贱而不敌强势,可是周围之事之人,难道完全不可利用吗?只是看你是否还想活下去。     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要凸显的这段历史写得生动传神。看完此书,感觉充满力量去学习,因为改变劣势,只能靠自己。
  •     天子等同于责任,谋划江山,所以孤独寂寞,难得知己  少年有情,热血飞扬,扎于明争暗斗。  同春,梦姑是少年,却遭遇圈地,遭遇制度下,满汉争斗下的种种人生坎坷。  天子少年,权利在傅丞,于是同春与梦姑的遭遇,令人扼腕,同时因为圈地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自由,而后随着天子权利的渐渐恢复,同春--汉人们,得到了应有的生活。  权利集中与分散,御人的收放自如,如何让国家这部机器运转自如,如何在经济危机下应付国内外挑战?  外围国家资源封锁:铁矿年年涨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人民币面临升值与国内经济不稳定与资产价格泡沫三种因素,困扰着我们  与大国的正面交锋,是我们必定要去面对的,一个阶段运用智慧,韬光隐晦,而一旦人民币升值成为众矢之的,如何化解,新兴国家为了自己利益,会站在一边,希望中小企业利用创业板机遇,迅速成长起来,完成结构的转型,升值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国家给了大家这个时间差机遇。  转型给国人带来了阵痛,银行地产等长周期行业,在股市上必定是一个下降通道,这给指数带来下行的压力,新兴产业的股市权重实在太渺小,怎么化解?这是机遇
  •     凌力的这本《少年天子》,好像是她的一个小说系列中的一部,这个系列的历史背景,上自满洲入关之前写起,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然而,其中最为成功,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就是这一部《少年天子》。
      这本书讲的是满清入关后,主要写顺治帝宫闱情感的故事,也穿插了一些民间人物如柳同春、梦姑、吕之悦身上发生的颠沛流离的命运,读来令人动容。
      如果只是粗看这本书,很容易会把它列入时下颇为流行的野史戏说类的消遣读物,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本小说又凭什么能够摘取文学奖的桂冠呢?
      小说的主线,自然是写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乌云珠)之间的爱情。小说中的乌云珠,是一个有汉人血统、有深厚汉族文化修养的,近乎完美的满族女子,他和顺治皇帝的关系,并不是一般言情小说那种卿卿我我的情侣关系,而更近于是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知音。因为小说中的顺治皇帝,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他勇于接受先进汉文化、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勇于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他所置身其中的满洲宫廷,却是保守、野蛮、专横的代表,他追求的是自由的人生,但是宫闱朝廷,却是钩心斗角、危机四伏。在顺治的身边,只有乌云珠、安郡王等为数极少的开明者,而在他的对立面,却有孝庄太后、朝廷王公重臣等实力巨大的保守派,在这种困境之中,加之他本人性格上的缺点,冲突和矛盾,终于以顺治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溃败和毁灭为结局。他贵为君主,却最终只是一个黄金屋里的囚徒而已。他可以主宰天下,却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小说,虽然它的历史背景是基本详实的。
      这本书也不是一本言情小说,虽然它的主体是由几对情侣的悲欢离合构成的。
      可以说,这是一本深刻描写人性的作品,这在中国文学界是并不多见的,特别是以古代为背景,以通俗的方式来叙述,确实有独到之处,加之文笔清丽雅致,确是一部值得一阅的佳作。
      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是完人,这与中国文学一贯的“汉贼不两立”,把正面和反面人物对立起来是不同的。这本书里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着性格上的缺陷。顺治有乖戾急躁的性格,乌云珠有女子对爱情特有的私心,安郡王有懦弱的一面,而孝庄太后,也不是以往作品中深谋远虑的女政治家,而是满族保守势力的后台,然而书中没有把她写成一个令人厌烦的反面人物,相反描写了她对儿子的慈爱,她的雍容大度,性格上的优点和立场上的保守反动鲜明的结合起来而不显突牵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伤害别人者,同时伤害自己,这才是对人性真实的刻画。
      只有理解人性“正邪并存”的复杂和矛盾,才能直面人性中的阴暗一面。这比起简单粗暴的批判否定,也许更能够把光明射入这个阴暗的角落。《少年天子》这本小说,也许就能带来这样一缕虽然不很强烈的光线。
      
  •      因电视剧而看书,刘恒导演故事讲的好,演员表演极其到位,有文化底蕴的戏剧。从这部戏开始关注清史,开始喜欢里面的每一个演员。
       原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性强,故事安排妥帖合理,文笔流畅,没有一丝让人失望的地方。虽然和电视剧那么不一样比如增设废后的戏,着重刻画几个后宫嫔妃,岳乐成了皇上身边的关键人物。真真各有千秋,无法评断,因为,都是那么的让人欲罢不能---也许电视剧更多的诠释皇上的情感,把很多隐藏的话,说了出来,可还是保留了那份生涩。
       第一次,被原著和改编同时打动,它们都是绽放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奇葩。我觉得对于我,他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电视剧里我还能喜爱皇太后,皇后,乌云珠。
      
       可在书里我只爱万人之上的他!是纵使,怎么心疼也不够啊。奈何生在帝王家?为何身在帝王家。。。。。。
      
       头顶天 脚立地
       寡人高高在上
       春呼风 秋唤雨
       润泽天下穹苍
      
       闭目思晨昏 怆然一枕黄粱
       昂首斥千军 纵横万马无疆
      
       孰可疯 孰可狂
       痴情昭日月 永世流芳
      
       万千宠爱 终不及隔世回头一望
       苦思冥想 攀不过紫禁铁臂高墙
       枉我是万人之上
      
       86年的书,过了10多年改编成电视剧,我想刘恒是没有亏待凌厉的,放了10多年,好酒赠英雄。凌厉的温柔,刘恒的悲观,结合在一起,是不枉顺治了,是让清朝这位开国皇帝永垂清史了。
      
      
      
  •     可能真的是变懒了,很久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最近终于看完了《少年天子》,可见,这本书的吸引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整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想就是-----苦!当统治者苦,当一个开国的统治者很苦,要当一个有为的开国统治者就更苦了!
      顺治的这短短20多年的生命里其实是充满着无奈的。我不知道历史上的福临到底是不是真心想当皇帝的,历史本就是个说不清的东西,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是想把这个皇帝做好的,这从他不断地尝试满汉融和,学习汉文化,访明制等举措中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只是,他实在是太过有远见,看得太远也走得太急了,而先驱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的思想几乎被所有满臣怀疑,这是他的苦之一;站在他周围的实际上只有三个人:孝庄,安亲王岳乐和他最钟爱的董鄂妃。但前两个人身处爱新觉罗家族,深谙权力斗争的黑暗,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让福临隐忍,或是对他的决定仅仅不反对而已,这是其苦之二。但董鄂妃就不同了,这是一个极富才情和见识,也不乏必要手腕的女子,她跟前两人不同,她对于福临永远是全心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出于内心本身的认同,更多的是出于爱和仰慕,也正是这份爱与支持能化解他些许心中之苦闷。说到妃子,就不得不说后宫了,福临的后宫生活可比不上他儿子康熙,后宫中许多后妃都是孝庄一个家族的,无论出于她额娘的面子还是出于保护董鄂妃,福临都不能发作得太厉害,试想,一个年轻气盛,野心勃勃的皇帝每天在朝中受气,回后宫还要受憋屈是怎样的苦?所以,这是其苦之三。
      在宫廷斗争中,这位人心仁爱的皇帝四处碰壁,虽时有孝庄的帮助,但心里的苦却无处释放,只有在董鄂妃身边才能得到解脱,所以,无怪于当她撒手人寰的时候,福临终于崩溃了,毅然决然地剃度出家,说句那什么点的话,如果我是顺治,我也出家!因为对未来未知的苦的恐惧是比现实更沉重的。
      小说最后,福临感染天花而死,也许这对于他来说才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福临经不起这苦,所以他不如他儿子有为,但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用情至深的少年天子的充满风波的一生也值得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细细品味了。
  •   天赋异禀和性格缺陷,这样的组合最令人惋惜了。。。早就历史悲剧的组合,比如李煜~
  •   我觉得电视剧表现的好像比书更有力度……因为简化而让每个人物的特点更分明了。
  •   男人女人的视角不同 也就造成了原著和改编的交相辉映 都是成功的 因为里面有悲天悯人 有悲辛无尽 当然演员的演绎是认真的是深沉的 没有一丝浮躁
  •   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每个人的演绎,都是完美,只可惜,这么好的一部电视剧注定只能在小范围中引起共鸣,剧中的悲怆,竟从第一集就开始蔓延,特别是乌云珠死去时顺治的那场哭戏,真是让人出乎意料拍案叫绝,从没有想到能有这样的演绎!
  •   片头曲的歌词也写得极其好
  •   那是邓超第一部主角戏,我认为是最好的!
  •     读小学时看的电视剧,当时很震撼,还和一个同样对清史有兴趣的同学积极讨论过。她那时同时在读原著。可惜我却一直没机会好好读完凌力这本。
  •   看看刘恒的剧本,无论从语言还是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精彩程度,都超过了原著,矛盾文学奖?挺莫名其妙的奖。
  •   到底是我浮躁还是凌力的文字浮躁,陈冗而不到点。
  •   还没看过电视剧,一直坚持看原著不看电视剧是因为太多影视作品拍出来简直就是玷污原著。楼上有人说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难道超越了87版红楼梦么,还是没看过红楼梦和87版红楼电视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