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翅膀

出版时间:1984-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张洁  页数:3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沉重的翅膀》基于对生活现实、改革进程的感受和认识,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而且还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优秀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时感疲惫、寂寞的内心,叙说他那悲壮的斗争历程。  田守诚和郑子云的对立,具有强烈的政治斗争色彩。他长期混迹官场,老谋深算,善弄权术,惯于见风使舵。对郑子云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努力,不仅冷眼旁观,而且处心积虑地找岔子、钻孔子,无孔而不入;他悉心保养身体而静候多病的郑子云不战自垮;他不择手段地要将郑子云十二大代表资格“弄下来”,因为凭他的政治嗅觉,郑子云会成为“改革派”中的“亡命徒”。这场发生在党的十二大之前的两个政府部长间的“鏖战”,实际上,是我国当时阻遏改革与力主改革两种社会势力较量的缩影。  与此同时,小说还着力表现郑子云、陈咏明们始终须面对的传统意识、“左”倾思想、庸人哲学、惰性心理,世俗观念等“惯性势力”的严重挑战,在一张“无形的网”中左冲右突的情状。副部长孔祥、局长宋克、郑子云秘书纪恒全等人跟郑子云、陈咏明的矛盾对立,典型地显示了这类新旧观念的冲突。孔祥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宋克的偏狭和嫉护,纪恒全的世俗眼光和奴态心理,势必要驱使他们走向改革者的对立面。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学生的翅膀》、《无字》,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编辑推荐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部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政治关系至婚姻家庭关系,从政治、经济领域至哲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种种问题,同时,还顾及到方兴未艾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在如此纵横挥洒的艺术描写中,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及其对立面,重工业部部长田守诚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蝉蜕时的痛苦”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题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沉重的翅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非常喜欢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正在慢慢看!
  •   矛盾文学奖系列
  •   好书啊 好活动
  •   一本经典的书,很喜欢
  •     实践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
      莫征(一名孤儿)一个接触过新思想,认为叶的工作为“冠冕堂皇的官话”。在社会道德上先失一足的背景下,社会的偏见给莫征心灵上带来了沉重的压迫,哪怕是如石头般坚硬的叶的肩膀也支撑不了。 叶知秋的郑家拜访也预示着后期一段悲惨而壮烈的超脱当时世俗观念的爱情。郑圆圆的到来也为这孤儿世家注入了新血液,让这个新旧思想交汇的枯燥家庭带来了希望。新的爱情预示新的生命,也预示着我伟大的祖国拥有光明的前程
      陈咏明拥有一个积极思想的管理者,是一匹千里马,遇到了郑子云这样的伯乐,在曙光工厂大干,不断开创改革新风,甘当马前卒,引领同行业在黑暗中探索,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例如民主选举制,奖金制,不断地为员工创造福利,敢于挑战现有错误或者效果不好的政策。一个领导者有对立面很正常,但拥护者也大有人在。讲话各方面都令很多人佩服。虽然有人毁谤,却依靠着自己的经验化险为夷,是一名实干家,决心要把曙光汽车厂干好,成立中国联合汽车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过没过、日本。
      郑子云典型的正面人物,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他披荆斩棘,甘冒矢石,鏖战不休。而且还在小说中描述这个人的个性和家庭生活,从而使这个人物性格更为丰满复杂。小说写他在家中受冷落,而他“为了舆论维持一个体面的家,他什么都忍了”,人所害怕的不是受到伤害,而是受伤后的荒凉孤寂之感。当我看到为了一个所谓的高、大、全的形象,竟然能容忍如此的侮辱,我都想哭了。他太累了。为了头上的道光圈,他抛弃了一个人的真情实感。当他的女儿把他一声的努力,小心地揭示的一清二楚时,他沉默了,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他自己。当唯一 的女儿离他而去是,他倒了。
      
      郑圆圆一个官二代,接触新思想,敢于追逐自己的爱情,敢于揭露社会的陋习,家庭的恶习。脱俗于世俗,彰显个性,在偶然间遇到了让自己控制不住的荷尔蒙。与另外有个性的人结合,终将孕育新的个性时代。
      让我们携手共迎祖国的未来。
  •     在重大历史转折的时期,应该有像郑子云、陈咏明这样的改革家来撑起民族的脊梁,即使面对着黑云压城般的既得利者也应该毫无畏惧的去挑战,去抗争。我们的国家现在又面临着这样的转折点了,我相信一定有许多类似的“斗争”正在各个行业里悄然进行着,我相信进步的力量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      读大学时一直想读的一本书就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只是一直都没有找到,直到去年在拉阔书吧上看到有电子版的,就下载来,只是一直没有时间。从过年开始直到最近才断断续续的读完,因为那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时代,有很多那个时代特有的名词,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时代。
       张洁《沉重的翅膀》最初发表于1981年,1984年修订后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反映国情、倡导改革想必是当时文坛肩负的使命,作品于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及旧一套的权力、政制模式仍在主旨着国民思维的年代,作者能够大胆地表达这些想法,精神可嘉。相信作品面世后所引起的争议也早在预料之中。
       八十年代初,经济开始试图冲破积年的重负,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之时,作家们也在努力冲破历年生成的思维定势。经历过文革时期草木皆兵、步步为营式的压抑,如今要解除思想负担,改变习惯,回复到自由无束的漫想中去,这需要时间。作者重彩浓墨地描绘郑子云、陈咏明等人为整顿、改革而进行的悲壮斗争,着力表现他们的进攻与招架、迈越与受挫、欢欣与忧愤,揭示他们不仅不向直接的对立面妥协,且敢于在旧习惯、旧观念的包围中高高举起标新立异的旗帜,义无返顾、一往无前的精神。尤其是郑子云,这位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作为优秀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既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虽然年老多病,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又驱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图从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探索新路。小说将他放在与对立面人物——田守诚的激烈较量中,放在新旧意识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时感疲惫、寂寞的内心,叙说他那悲壮的斗争历程。
      我喜欢里面洋溢的热情,以及针对一些问题,那些敢于面对和解决的人。虽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是文学就是这么好,也许作者根本没想来表达什么,而我们,却可以想一想,其他的事情,受到一些启发和引导。 感谢作者给了我一些启发,让我认真思考下,在这么大的一个社会下,我,在做些什么。还有当我们这个时代过去了,会留下些什么,扎克伯格?范冰冰?艳照门?任志强?......
  •     其实我就喜欢这种书,一个时代的语言,有血有肉,不像现在的速读小说,只有情节,千篇一律,看了就忘记了,而这本书正是深入的描述了那样一个时代,想要飞翔,但却沉重的感觉,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改变多久,就像书中那句话,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说是顶“物美价廉”的了,直到今天现实依然是如此,人民很辛苦,但是很穷困,希望飞翔,仅仅是希望。
  •     等我们这个时代过去了,不知道会留下什么,扎克伯格?范冰冰?艳照门?任志强?
      这不能算是个评价,顶多算个读后感。我已经很久很久没写超过二百个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包括日记。
       小学时候,学过张洁的挖荠菜,因为非常普遍的菜,在我们家那边,所以非常喜欢这个人。
       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
       我是个历史盲,也是个政治盲,可我喜欢里面洋溢的热情,以及针对一些问题,那些敢于面对和解决的人。虽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是文学就是这么好,也许作者根本没想来表达什么,而我们,却可以想一想,其他的事情,受到一些启发和引导。
       敢于做事并承担责任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多了吗?人是增多了,但这种人是不是增多了,我不敢肯定。
       目前也算踏入,所谓的社会一年了,还是懵懂加任性,我很是讨厌约束我,可我觉得自己至今未融入,现在我做的工作和我内心的想法,完全没有契合的地方。
       是的,我的工作做的非常合格。
       可我找不到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对公司,对这个工作,没有责任的东西存在。
       更谈不上对自己了。
       总是这样杂乱,总之,感谢那些人,也感谢作者给了我一些启发,让我认真思考下,在这么大的一个社会下,我,在做些什么。
      
  •     好多东西是我们想不到的,小时候听老爸说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这啊那啊的,还说市场经济多好多好,现在才对这些有了一些了解。真是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这一代无法想象的。看完再评吧,看了一半多一点了。对那个陈咏明印象挺深的
  •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首看这部作品,难免会感到里面的故事并不那么出奇,情节也缺少激动人心的地方。这个正常,三十年前的氛围——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又岂是如今这些小年轻们所能想象的。
       所以,一本书如果有一个好的出版社和优秀的编辑,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张洁的这本小说就是如此。书的序言和附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发生在幕后的故事。所以,我们就会在结合序言、附录的阅读中,逐渐体会到许多隐藏着的东西。相比于看过的《穆斯林的葬礼》,想看的《白门柳》等,这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语言上并无太多出色之处,但它也有着其他作品很少触及的东西。至此,读过的几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没有让我失望,希望在接下去的阅读中,这种快感一直会继续下去。
       题外话,如今我们经常会在看到一些优秀的书籍时,有意无意地就会遇到出版社和编辑们的“善意”删节——更多的时候是无奈的删节,如唐德刚、章诒和等人的作品。张洁在写这部作品,发表这部作品时,恐怕已深深体会地其中的酸苦。非主旋律写作总会面临着一些坎坷,这些坎坷却恰恰是我们不懈阅读,探求新知的根源。
      
  •     基本上 是下了很大的毅力才读完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就实在读不下去了
      张洁早期这样的才华 写出这样的作品 是浪费
      茅盾文学奖给了这样的作品 是浪费
      由此可见
      茅盾文学奖的官方性
      李国文 近年来越来越被看成一个会思考的作家
      但是看看他写的《花园街五号》
      真想扇他一耳光
      改革文学的所谓成就
      不过如此
  •     张洁《沉重的翅膀》最初发表于1981年,1984年修订后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断断续续地才读完一遍,感觉却不太吸引,还是近几年的得奖作品好。看来茅盾奖也在进步当中。
      
      反映国情、倡导改革想必是当时文坛肩负的使命,作品于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以二十几年后的眼光来看,文中煞有介事地提出的观点有些现早已习以为常,有些显得尚未成熟,有些其实不太贴切。然而小说不是议论文,评定其艺术水平毕竟不以观点的说服力作为主要因素。反而值得欣赏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及旧一套的权力、政制模式仍在主旨着国民思维的年代,作者能够大胆地表达这些想法,精神可嘉。相信作品面世后所引起的争议也早在预料之中。
      
      而对于“水平”讨论,我是纯粹从写作的角度讲的。有些情节比较牵强,看上去不够真实。结构比较简单,左手刚埋下的伏笔右手立马就给挖出来。人物的引入及其举动、思维、说话似乎都只为直奔作者的预设情节和所要表达观点的目标而铺排。堂堂一个厂长部长,话篓子一开就直抒胸臆滔滔不绝,讲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现实当中,中国的官家何曾会如此直率简单呢?又如让一个女孩在挂着“满腔羞怒”的标注时仍得逻辑清晰只字片言不差地叙述一番道理,这感觉像在演话剧了。借口说话须符合场景和人物性格,不能太过顺手捻来。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得将其放回到创作环境中去。八十年代初,经济开始试图冲破积年的重负,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之时,作家们也在努力冲破历年生成的思维定势。经历过文革时期草木皆兵、步步为营式的压抑,如今要解除思想负担,改变习惯,回复到自由无束的漫想中去,这固然需要时间。满街一律工人裤劳动布衫的时代,小说又岂能不死板?活泼的社会才得以激活创作思维,一切都离不开大环境。五年也好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所幸的是作家们不至于为此而封锁了一生,环境明朗之后又见新芽萌发。九十年代的文坛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写法上已是琳琅满目了。作家与时俱进——今年茅盾奖,喜见张洁以《无字》再度上榜。想必有一番新貌,再读!
      
      http://spaces.msn.com/fish4catcat/blog/cns!BFC3D33D9303BD62!710.entry
  •   结尾很适合
  •   同感,就感觉这么多年的改革,本质问题还在那里
  •   茅盾奖里只看过白鹿原,不喜欢,一股土渣子味,怪力乱神。后来翻看了下结局,中间很多跳过,情节曲折很折磨神经啊。
  •   茅盾奖的我还是喜欢《平凡的世界》,看了之后感触觉多,《白鹿原》也看过,不过有很多东西不明白,读《沉重的翅膀》之后,虽然也有很多想法,但是没有身在其中,没法真正体会那种深切的感受!!
  •   这本书里有个人物一直给我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是副部长郑子云。当时读这本时感觉很传统,但每当读到关于郑子云的描写时,就觉得又有那么点突破常规,比如他内心对那个叫什么来着的女记者的看法。感觉很真实,像红楼梦里的人物,具有多重心理。也挺喜欢圆圆的,骨子里有她老子的那股硬性。坚强,独立,自信。其他人物就忘得差不多了,只知道这本书是写改革的书中最成功的一部,但内容确实没什么新奇的地方
  •   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年代的小说,读起来没有虚无的思想。虽然我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但却总能在现在的社会找到那个年代的影子(这应该高兴了,还是应该悲剧?),找到共鸣,同时也很无奈,人心啊!多么让人摸不透。真希望企业里多几个陈永明,官场里多几个郑子云。
  •   可是结局太仓促了,很多东西都没个结果就结束了……
  •   我超喜欢白鹿原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