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7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孙犁 页数:3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流派的名称就是以他的小说《荷花淀》命名的。晚年孙犁安于“寂寞之道”,勤奋笔耕,创作再现高峰。他重为文之法,尤重为文之道;重文章品格,尤重作者人格,赢得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荷花淀派”的流派风格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坚持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描写晋察冀边区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生活,刻画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情感真挚,质朴清新,风格鲜明。《孙犁全集》收入孙犁各个时期的作品,总计约400万字,包括新搜集到的佚文、书信和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孙犁作品的总结集。在编排上,1至9集卷以作品出版时间先后为序,兼顾类别、体裁以及各卷字数;第10卷按体裁分类,以作品发表或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第11卷书信以致各收信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先后为序。本卷收集《澹定集》、《尺泽集》。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孙犁同志的文学成就,2003年10月,在孙犁家人和天津市孙犁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了《孙犁全集》的出版工作。今天11卷《孙犁全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出版,这是孙犁同志一生心血的结晶,能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为国家文化积累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让人感到十分欣慰和荣幸。
书籍目录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读作品记(二)读作品记(三)读作品记(四)读作品记(五)读作品记(六)读冉淮舟近作散文读一篇散文万里和万卷关于“乡土文学”与友人论传记与友人论学习古文祝衡水《农民文学》创刊业余创作三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契诃夫——纪念他逝世五十周年《幸存的信件》序《柳溪短篇小说选集》序吴泰昌《艺文轶话》序《曼晴诗选》序金梅《文海求珠集》序《张志民小说选》序《文艺增刊》致读者、作者《文艺增刊》辟栏说明《文艺评论》改进要点《文艺增刊》更名、缩短刊期启事芸斋书简致丁玲致曾秀苍致铁凝致刘心武致鲍昌致贾平凹烬余书札——致冉淮舟尺泽集附录北平的地台戏《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后记……
章节摘录
一、作者的人生观。(或称世界观、宇宙观。对文学来说,我以为人生观较恰切。)过去,不管作品里的鸡毛蒜皮,评论家都要联系到世界观。这二年,世界观这个词儿,忽然从评论文章中不见了,不知是怎么回事。人生观是作品的灵魂;人生观的不同,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思想境界。最明显的如曹雪芹、托尔斯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得出的结论,表现在作品之中,这是如何重要的东西,怎么能避而不谈? 二、生活的积累。 三、文字的表现能力。 谈话中间,我说,现在的吹捧作风,很是严重。我对绍棠、心武说,如果有人给你们抬轿子,我希望你们能坐得稳一些。我说,我幼年在农村度过,官坐的轿我没有见过,娶媳妇的轿,我见得不少。这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和吹鼓手一样。在野外,还没有什么,他们走得很自然。一进村庄,当群众围观的时候,他们的劲头就来了。这些抬轿子的人,虽然也是农民,是一种业余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仓促上阵的,他们训练有素。进街之前,他们先放下轿子休息一下,然后随着吹鼓手的“动乐”,他们精神抖擞起来。前呼后应,一唱一和,举足有度,踢踏中节。如果抬的是新娘坐的花轿,那步子走得就更花哨,脸上的表情,也就更来劲儿。 也不能忘记那些职业的吹鼓手,他们也是在通过夹道围观的人群时,大显身手。吹喇叭的坐在车厢上,一俯一仰,脸红脖涨,吹出的热气,变成水,从喇叭口不断流出来,如果是冬天,就结为冰柱。他们的调子越来越高,花腔也越来越多,一直吹到新人人了洞房。如果是丧事,则一直吹到死者人了坟墓。 庸俗的吹捧,只能助长作家的轻浮,产生哗众取宠的作品。它不能动摇严肃作家的冷静的创作态度。 这次会见,三位作家都送给我书,斤澜同志送的是他的小说选集。当天晚上,我即开始阅读,是从后面往前看。已经读过的,计有:《记录》、《拳头》、《阳台》、《一字师》、《开锅饼》,共五篇。 我首先注意了他的师承。在斤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主要是师法鲁迅,此外还有契诃夫、老舍。在继承鲁迅的笔法上,他好像还上溯到了俄国的安特列夫、迦尔洵,以及日本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这些作家,都是鲁迅青年时代爱好的,并受过他们的一些影响。这些作家都属于现实主义,但他们的现实主义,带有冷静、孤僻,甚至阴沉的色彩。我们知道,鲁迅很快就脱离了这些作家,扬弃了那些不健康的东西,转而从果戈理、契诃夫、显克微支那里吸取了富有内在热力、充满希望的前进气质,使自己的作品,进入承前启后,博大精深的一途。 斤澜的小说,有些冷僻,像《阳台》一篇,甚至使人有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感觉。斤澜反映现实生活,有时像不是用笔,而是用解剖刀。在给人以深刻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冷酷无情的压抑感。 很明显,斤澜在追求那种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要求去掉雕饰、造作,并非纯客观的机械的描画。如果白描不能充分表露生活之流的神韵,那还能称得起是高境界的艺术吗?斤澜的白描,冷隽有余,神韵不足。 在谈话时,斤澜曾提出创作时,是倾向客观呢,还是倾向主观?当时我贸然回答,两者是统一的。看过他一些作品,我了解到斤澜是要求倾向客观的。他有意排除作品中的作家主观倾向。他愿意如实地、客观地把生活细节,展露在读者面前,甚至作品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也要留给读者去自己理解,自己回答。如《开锅饼》中的猪中毒。但完全排去主观,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自然主义的作家,也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作品中,还是有作家的主观倾向。有意这样做,只能使作品流于晦暗。另外,这样做,有时会留下卖关子、弄技巧的痕迹。 斤澜的作品中,有幽默的成分。幽默是语言美的一种元素,并不是语言美的整体。老舍以其语言的圆熟功力,对北京话得天独厚的储藏,以及所表现生活的历史特征,使他在这一方面,得到很大成功。但是,就是老舍,在幽默的运用上,有时也使语言的表现,流于浮浅。斤澜在语言方面,有时伤于重叠,有时伤于隐晦,但他的幽默,有刻划较深的长处。 我读斤澜的作品很少,以上只能说是管窥之见。我深切感到,斤澜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是真正有所探索,有所主张,有所向往的。看来,他也很固执,我并不希望我的话能轻易说服他。 在我们的既繁荣又荒芜的文学园林里,读斤澜的作品,就像走进了别有洞天的所在。通向他的门户,没有柳绿花红,有时还会遇到榛莽荆棘,但这是一条艰辛开垦的路。他的作品不是年历画,不是时调。青年人,好读热闹或热烈故事的人,恐怕不愿奔向这里来。他的门口,没有多少吹鼓手,也没有多少轿夫吧。他的作品,如果放在大观园里,它不是怡红院,更不是梨香院,而是栊翠庵,有点冷冷清清的味道,但这里确确实实储藏了不少真正的艺术品。 看来,斤澜是甘于寂寞的,他顽强地工作着,奋发地开拓着。在文艺界,有人禁耐得十年寒窗的困苦煎熬,禁耐得十年铁窗的凌辱挫折,却禁耐不得文艺橱窗里一时的冷暖显晦,这确是文人的一个致命弱点,也是我们的作品常常成为大路货的一个原因。 在深山老峪,有时会遇到一处小小的采石场。一个老石匠在那里默默地工作着,火花在他身边放射。锤子和凿子的声音,传送在山谷里,是很少有人听到的。但是,当铺砌艺术之塔的坚固、高大的台基时,人们就不能忘记他的工作了。读斤澜的创作,就给我留下这样一种印象。 你说,已经借到一部大学用的古代汉语,选目很好,并有名家注释。这太好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我没有书读,也是借了两本这样的书,每天晚上读,并抄录下来不少。 我们只能读些选本。鲁迅反对读选本,是就他那种学力,并按照研究的要求提出的。我们是处在学习阶段,只能渎些有可靠注释的选本。我从来也不敢轻视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像这样的选家,这样的选本,造福于后人的,实在太大了。进一步,我们也可以读《昭明文选》,这就比较深奥一些。不能因为鲁迅反对过读文选,我们就避而远之。土地改革期间,我在小区工作,负责管理各村抄送来的图籍,其中有一部胡刻文选的石印本,我非常爱好,但是不敢拿,在书堆旁边,读了不少日子。 至于什么“全上古汉……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付我们来说,买不起又搬不动,用处不大。民国初年,上海有一家医学书局,主持人是丁福保,他编了一部《汉魏六朝名家集》,初集共四十家,白纸铅印线装,轻便而醒目,我买了一部,很实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作家,留给我们的文集,只是薄薄的一本,这是因为当时不能印刷广为流传,年代久远,以至如此。唐宋以后,作家保存文章的条件就好多了。对于保存自己的作品,传于身后,白居易是最用了脑筋的,他把自己的作品,抄写五部,分存于几大名山寺院之中,他的文集,得以完整无缺。 唐宋大作家文集,现在都容易得到,可以置备一些。这样,可以知道他一生写了哪些文章,有哪些文体,文集中又都附有关于他的评论和碑传,也可以增加对作家的理解。宋以后的文集,如你没有特殊兴趣,暂时可以不买。 读古文,可以和读历史相结合。《左传》、《战国策》,文章写得很好,都有选本。《史记》、《三国志》、《汉书》、《新五代史》,文章好,史、汉有选本。此外断代史,暂时不读也可以。可买一部《纲鉴易知录》,这算是明以前的历史纲要,是简化了的《资治通鉴》,文字很好。 另有一条道路,进入古文领域,就是历代笔记小说,石印的《笔记小说大观》,商务印的《清代笔记小说选》,部头都大些。买些零种看看也可以。至于像《世说新语》、《唐语林》、《摭言》、《梦溪笔谈》、《洪容斋随笔》等,则应列为必读的书。 如果从小说进入,就可读《太平广记》、《唐宋传奇》、《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些书,大概你都读过了。 至少要读一本文学史,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鲁迅常引用。文论方面,可读一本《文心雕龙》。 学习古文,主要是靠读,不能像看白话小说,看一遍就算了。要读若干遍,有一些要背过。文读百遍,其义自明,好文章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最好有几种自己喜欢的选本,放在身边,经常拿起来朗读。 总之,学习古文的途径很多。以文为主,诗、词、歌、赋并进,收效会大些。 手边要有一本适宜读古文的字典,遇到一些生字,随时查看。直到现在,我手边用的还是一本过去商务印的《学生字典》,对我的读书写作,帮助很大。 学习古文,除去读,还要作,作可以帮助读。遇有机会,可作些文言小文,这也算不得复古,也算不得遗老遗少所为,对写白话文,也是有好处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尺泽二字,引自古书,其义甚明,就不再作什么解释了。 尺泽虽小,希望它是清澈的,没有污染的。它是从我的心泉里流出来,希望能通向一些读者的心田里去。 希望在它的周围,能滋生一片浅草,几棵小树。能为经过这里的,善良的飞鸟和走兽,春燕或秋雁,山羊或野鹿,解一时之渴,供一席之荫。 希望它不要再遭到强暴的践踏,风沙的掩盖,烈日的蒸煮。蚊蚋也不要飞舞其上,孑孓其中。 在历史上,它是有过这种不幸的遭遇的。前些年,才又遇到一场春雨,使它复苏。因此,它特别珍惜自己的存在,珍惜自己的余生。 因为是水,是有源泉的水,是清澈的水,凡是经过这里,投影其中的,都可以显现自己的面目。妍者自妍,媸者自媸。它是没有选择的,一视同仁的。 它的存在,年深日远,它确实有些疲倦了。它不愿再与任何事物,作使自己也使别人无聊的纠缠。 总之,在它的容纳之中,都是小的、浅的、短的和近的。江海之士,浏览一下,就会失望而去的。 末附三十年代,我习作的两篇文艺论文,分别由两位青年朋友,从旧杂志报章抄录而来。三十年代之初,我读了不少社会科学的书籍,因之热爱上接近这一科学的文艺批评。并且直到现在,还不改旧习,时常写些这方面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章,为权威者笑。读者看过这两篇短文,也就可以知道,尺泽源流之短浅,由来已久,不足为怪矣! 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下午大热,闻雷声
编辑推荐
孙犁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孙犁全集》正式出版面世,我们以此表达对这位献身革命、献身文学的老作家的深切敬仰和缅怀之情。 孙犁同志青年时代即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流派的名称就是以他的小说《荷花淀》命名的。晚年孙犁安于“寂寞之道”,勤奋笔耕,创作再现高峰。他重为文之法,尤重为文之道;重文章品格,尤重作者人格,赢得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 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分重视孙犁同志作品的出版。早在1951年成立之初,就出版了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第一集,其后又相继出版了《采蒲台》、《荷花淀》、《文艺学习》、《文学短论》、《村歌》、《风云初记》二、三集及全本。新时期以来,除重印上述作品外,又出版了《孙犁文论集》、《孙犁散文选》、《无为集》、《中华散文珍藏本·孙犁卷》等多种孙犁作品。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孙犁同志的文学成就,2003年10月,在孙犁家人和天津市孙犁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启动了《孙犁全集》的出版工作。今天11卷《孙犁全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出版,这是孙犁同志一生心血的结晶,能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为国家文化积累做一点微薄的贡献,让人感到十分欣慰和荣幸。 《孙犁全集》收入孙犁各个时期的作品,总计约400万字,包括新搜集到的佚文、书信和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孙犁作品的总结集。在编排上,1至9集卷以作品出版时间先后为序,兼顾类别、体裁以及各卷字数;第10卷按体裁分类,以作品发表或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第11卷书信以致各收信人的第一封信的时间先后为序。 纵观孙犁同志的全部作品,可以说是晶莹剔透,醇厚馥郁,蔚为大观。这些经过几十年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佳作,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异彩纷呈。“荷花淀派”的流派风格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坚持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描写晋察冀边区和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生活,刻画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情感真挚,质朴清新,风格鲜明。小说追求诗的意境,文笔婉约流畅;散文笔触细腻,明快自然,于淡淡的客观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情致。孙犁作品的语言质朴、简炼、雅致,有一种朴素、单纯的美,最能显示他的气质和品质。他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有独特造诣的风格家。他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