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情感

出版时间:2003-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页数:183  字数:8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一个城市的散文随笔需要写上十年吗?当然不必。我自有我的原故。十年前,我应邀去维也纳举办画展。一位奥地利国家艺术部的负责人说,很希望我能为维也纳写一本书。我答应了。归国之后便写了一组文章,但总觉得对这个近乎神奇的音乐之都把握不住。故而不敢将这些文章编成一本完整的书。此后,又去一趟维也纳,有感而发,又写了几篇文章,好象依然没有找到打开这座城门的钥匙。今年这次,在维也纳一连住了三个月。当一位奥地利的文化官员再提出这个话题时,我便笑了。因为我已经有把握把它舒舒服服地装进我的书中了。  可是,一个城市能够诱惑我十年以上,使我一直没有放弃,并最终完成这十年前的承诺,何故?  聪明的作者总是把答案藏在字里行间,交由读者慢慢悟出。于是,我把该说的话写在这里,把不该说的话留在书中。读者若有所得,乃是我至上的快乐。  尚需说明的是,本书乃是十年来所写的有关维也纳文章的合集,由于考虑读者如何一步步走近这座名城,故而没有按写作时间的顺序排列先后,而是依据内容的要求进行布局。细心的读者如能理解我的用意,自当荣幸之至。  余不赘,且为序。 二零零三年九月

内容概要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作者把音符从地上一个个地拾真情为,忽然发现,竟全是芬芒的花朵。    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使维也纳成为一座惟美的城市。于是,作者情不自禁,把本书写成一部惟美的艺术散文。    这是作家兼画家冯骥才式的独特的散文作品,也是中国作家笔下第一部关于维也纳的文学。

书籍目录

十年成一书(自序)一、浪漫的灵魂二、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三、散漫的天性四、维也纳奏的三个画面五、亲吻奏的姑娘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七、天籁八、魏勒夫人九、断送冬季十、永远的吻十一、保卫克里姆特画室十二、短命的天才十三、百水的怪楼十四、西方的书法家十五、葡萄美酒夜光杯十六、咖啡香飘三百年十七、如梦的瓦豪十八、高山上的海蒂和她的父亲十九、奥地利的象征二十、辉煌的书巢二十一、雕刻在大墙上的历史二十二、一个先令的古堡二十三、留住昨天二十四、在维也纳买古董二十五、沉醉于星空的断想二十六、艺术永无定评二十七、鸦巢都在高处

章节摘录

  奥地利人在欧洲画坛放出光彩,缘自现代美术运动的兴起。这一运动,从内涵上看,有着深刻的社会与哲学的背景;从艺术本身看,则是一场与传统决裂的革命。整个十九世纪,绘画的太阳一直偏爱地照耀着法兰西。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印象主义,巴黎仿佛是永不落幕的大舞台,它挥洒着充沛不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进发奇迹,无休止地推出巨星;它的审美支配着全欧洲,意大利、荷兰、德国、英国和美国只是外围,奥地利更是远远观望。大海中心的波澜,波及到这个山地之国只剩下微微涟漪。然而,由于塞尚、高更和梵高与印象主义决裂,一种观点具有极大魅力,即印象主义只去陶醉事物外部眩目的光与色,而绘画的目的不是描述现存的物质世界,而是深入表现人的复杂丰富的精神天地。这一革命性的观念,把绘画从有限的地球,送入无垠的宇宙。欧洲各国画坛为之响应,揭竿而起,义旗四举。如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在维也纳,同德国的表现主义遥相呼应,打起与传统相对抗的“分离主义”大纛的旗手则是克里姆特。在维也纳市中心以南,有两座建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维也纳情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喜欢本书
  •     《情感维也纳》-——冯骥才
      这是本制订很精美的图书,绿色的封面,春的气息。因为它不同于以往图书馆那么破旧的感觉,于是,我从书架上拿下它,我说,这是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翻阅的书,只凭那份感觉。
      此冯骥才非彼冯骥才嘛?是那个写珍珠鸟的冯骥才?如果是,我鄙视他,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他的风格,文人,对于文字,应该是圣神的尊敬
      维也纳,刚看开头,一个花与音乐的王国,暮春时节,一段美丽的邂逅。是这书的介绍俗了?邂逅啊,想象的场景,远不如江南来的唯美。
      维也纳,一个懒散,松驰,悠闲的地方,那感觉,想到的只是冬日的阳光。它说,不少思想家受不了生活的平淡而自杀,只能说,这类思想家不懂得生活,对于他们的自杀行径,我无话可说,也不表示任何同情。
      这书看到第二篇便看不下去,他介绍的维也纳,说的那些人,那些事,表达的又是什么?好像故事不够生动,忽悠不了人,可能这原本就平淡,需要的是他讲的方式,感觉了。你也许会说着是现实,他本身就如此,冯老只是记实,好吧,记实,对此记实无语,看完这些介绍,想说对维也纳失去兴趣了。但我会一直看下去,只至看完,我是怕这书无水准的只是开头,我对它的评价片面了。
      《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里,冯老说,他见过三大奇迹,第二个是和朋友在吃水煮牛肉,服务员为他倒葡萄酒时,一只蜜蜂飞落在他的杯沿,球形的肚子一鼓一鼓的,是表现自然,表现那份美好吧。可是可是我的脑海里为什么是你在路上走,鸟屎落到你脸上了,哦,my god!反正在我吃东西的时候可以有鸟在窗外飞,但绝对不要有蜜蜂在室内,被咬一口也是很惨的
      《散漫的天性》里说奥地利人散漫,对于时间,以完到据称,说句“对不起,我来完了。说过便了,歉意无多,其实只是种习惯罢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所以,那些外国人也不能再说中国人没礼貌了,咱们只是习惯不同罢了,与素质无关。这篇中说,奥地利人一往情深地醉心于昔日的文化,天赐的山川风物,葡萄美酒与音乐四重奏。冯老啊,你这样表达,咋就让俺想到了当年的大清啊,不是沉浸在天府上国之中嘛,虽然我知道两者是不同的,可是,你的表达方式啊、、、
      《维也纳的三个画面》五月,花团锦簇,他去山顶游玩,住在乡村木屋,故意不关紧窗子(咱想到的课不是美好,脑袋上方全是蚊子,囧里个囧。
      《亲吻春天的姑娘》结尾那幅场景,描绘的那个女孩,脑里出现的是洛丽塔、、、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说不肯使用汽车里德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真是这样嘛?这篇东西,整体感觉夸张,不是夸张事实,而是语气夸张,让人不信。
      《永远的吻》下面的故事开始介绍克里姆特了,这位奥地利极富盛名的画家。咱是画痴啊画痴,咱对画那叫对牛弹琴,咱是什么也不懂啊。看他的画,为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捂脸、、、呃,那啥,这些画表、、、表现的是性爱美?好吧,这个,咱是真的没搭到边过。
      看着这些大师的大学,想说,大学学的是思想,理念,然后自己学习,导师解惑,可是、、现实是什么,今天换了个老师,那老师,刚毕业的吧,讲课,汗,好吧,她说这课枯燥,就枯燥吧,我相信,一个教授,一个有自己思想的教授,他们来讲,不会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不管多枯燥的课,有魅力,有能力,都是可以表现自己思想的,各种结合,不仅会让人学到书本知识,还会让人有自己的联想,体会,感悟,得到更多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念。这就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可惜啊,我们换的那老师,我说刚毕业,我说如果我知道这些知识,也能讲成这样,也许,我会讲的比她好。但是,我被这些所谓的教育者搞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有人说很多大学生是在混,其实很多大学老师也在混,有些,真的看不出还能有什么成就,真的不出众啊,还有的,怎么说的,遇到的那些老师,要达到我说的那水平教授,中国也没多少吧,不要那么高要求,单单只是传道好了,那教的水平,那几个老教授能和高中老师比的,其他的,好吧,我无语了。
      《短命天才》说的是希勒,他的画,我这个画痴看着都觉得老难受,他总共才活二十八载,有人说,如此年轻的他,这画,这悲凉,这张力,这憋闷,这呼号,竟已达到这境界。说什么人生感悟,说什么悲天悯人,都是扯谈,他只是成功表现了自己的感觉吧,很多都是头脑中的东西,那东西,那感觉,他在画上透出来了,经此而已。想到曾经班导说我写的东西怎么那么沧桑,感觉是历过了沧海桑田,其实只是个小姑娘,什么都没遇到过,怎么就失了那份朝气,大抵如此吧。
      克里姆特与希勒这师生的话的一比较,好像,似乎,真的懂了许多,当然,我懂的只是那些画透出来的感觉。
      听着《蓝色多瑙河》,看着《高山上的海蒂和她的父亲》的故事。《蓝色多瑙河》她在诉说着什么,脑中充满了鸟语花香,蝴蝶花间蹁跹,好像翩然起舞,这大半夜的,真是疯了。再看介绍,想出游,想去那些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乡下,感受自然的气息。天,太诱惑我了,想出游,想去江南的某个乡下,去听清晨的第一声鸟鸣。想回家,想去家乡那个宁静的小镇
      《一先令的古堡》真的入迷了,也想住在那样的古堡里,穿越到那个时代,比古代宫廷穿好玩多了,虽然,那也是古代,只是,不是中国的。
      《留在昨天》迷失在当年看过的那些名著的氛围里了,那种古旧的物件都是一种回忆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是在说画家把,俺是花痴,俺什么都不知道,但在介绍那些画的时候,真的是心动啊,维纳斯啊,心目中的美人啊。原作与画册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画册只是缩小,真的是不一样的,感觉变了,画就失了魂了。他说,画家创作是生命转换,他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感、感受、情绪、感觉、意念、血肉、呼吸、乃至心灵,都移植到画布上去了,画面便浸透并散发着画家生命的气息。这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是啊,当一幅画浸透并散发了画家生命的气息,那这画,无价啊,绝对是珍品。有很多人是在用生命作画,但那是那么多个世纪的累积。我想那样的原画,我说我是花痴,但我有感觉,如果它真是珍品,那么同样能感染到我,会有感觉的。画册只是对看不到原作的人的一种安慰,我哭,我就是这样的可怜人。
      这书就这么看完了,看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四十了。这么早了啊,洗洗睡吧。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书的最后几篇更能吸引我,看的有的激动。也有可能,投我的味了吧,抑或是我不懂得领域,好吧,希望不是错觉,希望后面真的比前面好。就这样吧,大家安。
      
  •     摘自《网易》 作者:大孩子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维也纳因有施特劳斯,他的《蓝色多瑙河》,使国家成为了音乐之国,到处都是动听的旋律,跳动着的音符。
        维也纳是艺术的世界,是享受的家园。它充满着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好像一篇优美生动的散文,又像一幅迷人的画卷。
        维也纳,时间就是用来享受的,悠闲的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舒适,走在大街上每个人步伐散漫,好像都在散步,沐浴阳光。不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每天忙忙碌碌,走路迅速如飞云。就如作者所说:“如果把纽约街头健步如飞的女秘书们,请到维也纳来走一遭,准会把维也纳人吓得惊慌失措,以为哪里失火了”。
        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在我们的国家是被人看扁的,认为没有大志,没前途。可是,走进维也纳,这样的生活,是人人所追求的。他们不愿过分的膨胀与竞争,把自己放在拉紧的弓弦上,追求大富大贵;他们喜欢小康式的生活,多多享受生活。许多店主每个月挣够钱就关门去旅游,回来挣钱够了再去。哪像我们国家的商人,一味只知道应酬、挣钱,哪知道去去享受,去旅游的,甚至自己的子女都没有时间教育。
        据说:一九九五年,奥地利政府决定与匈牙利合办世界博览会。并指定在空旷的多瑙河南岸开辟新区,像巴黎的拉德芳斯那样,兴建现代化的建筑场馆。但此举遭到维也纳人的反对。一种维也纳式的思维爆发了:我们生活得已经够好了,为什么还要拼命干?世博一来,一定会扰乱我们的生活!故而举行全体市民的公投表决,最终还是把世博会否决掉。这样的事对我们来说多么不可思议啊!他们是多么喜欢现状的生活啊,他们是多么懂得享受啊!维也纳人喝咖啡就像我们喝茶一样普遍,通常他们在咖啡点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或看报纸……
        当你走进维也纳,你不知道什么叫繁忙,什么叫压力?悠闲,散漫,浪漫,就是维也纳的生活,一种我向往的生活……
      
      
  •     把音符从地上一个个地拾真情为,忽然发现,竟全是芬芒的花朵。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艺术的圣徒,使维也纳成为一座美妙的城市。在维也纳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     最近看了很多故事集,我觉得是时候给自己进补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了,于是我来到图书馆,给自己物色一本合适的散文随笔集。于是,我邂逅了这本《维也纳情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名字和感性的书名诱使我在群书中抽出了这一本。
      拿起这本书,我便被封皮的绿色吸引了——那是一种醉心的绿,看着它,就像心头生出了一片柔软的草;上面有很多抽象繁复的线条,使得这片绿色更加的生动。看书之前,我还从未考虑过封面对于书有何含义,直到我看完这本书,再次合上书摆在眼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翠绿的书皮对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顽强的生命力……那便是崇尚自然的维亚纳,那便是维亚纳人热爱生活的灵魂。作者用流畅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情趣和魅力的城市——维也纳,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对这个城市的喜爱。清新而温暖的文字给人以置身其境的感觉,更带给我无限憧憬,让我对维也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维也纳是个音乐之都,是个艺术之城,是个贴近自然的人间天堂。这里的人们淳朴自然,极具浪漫和创造力;他们喜欢安逸,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他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很羡慕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舒缓的生活节奏,我也希望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把持着一杯飘香的咖啡,坐在街角感受春风,看着路人的喜怒哀乐。
      书中的配图很精致,每一张都极具特色。一张张照片编织起来,就是一副维亚纳生活的美丽画卷。那样的建筑和街道让我垂涎,照片如此清澈,仿佛能感受到那儿空气的清鲜;各种设计繁复的建筑给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那些建筑每一座都更像是一件设计师精心设计艺术品,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地精致,让我不禁怀疑,建造这样的城池的能工巧匠们难到个个都是艺术家吗?他们需要耗费怎样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塑造出如此精美的建筑?那些汁肥叶嫩的花草树木也在照片中勾人魂魄,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想要置身与其中感受大自然芳泽的气息。至于那些画作和艺术品,他们不仅仅是大师们心智的结晶,也代表着维也纳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情。我想,书的封面那些抽象的线条,或许就代表着维也纳风情万种的艺术魅力吧。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旅行札记,也是一本文化指南,它带领我们走进了迷人的维也纳,聆听了维也纳最动人的音乐之声。
  •     难得有人把游记写得像散文,能从中感受到维也纳的精神和韵味。关于前半部作者对风景大段的描述,一目十行带过。书中穿插很多图片,增添趣味。难得作者在最后的篇章有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游记如果只是游记,就不好看了。
  •   LZ你至于吗??还得挨章节的吐作者的槽???干吗呀你??人家是应奥方的请求写的这书,你别老跟别处胡乱联系~~~不就介绍异域风情吗,你至于这么抬杠吗?
  •   呃。。。我抬杠。。。。。。。。。。。我只是写了当时想的。。。。什么胡乱联系啊,我这叫发散思维懂不本来各种的都是相关的啊。。。(委屈)。。。
  •   这个作者的另一本《萨尔茨堡》你也看了吗?有没有看过陈丹燕的欧洲游记,我很喜欢她的风格,不知道这个作者是不是也适合我看呢。
  •   冯骥才和陈丹燕,我最喜欢的两个当代作家。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你会喜欢的。你看完了会爱上维也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