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出版时间:2004-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狄更斯  页数:328  译者:石永礼,赵文娟  
Tag标签:无  

前言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十四部揭露、抨击当时英国社会的巨著的突出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被后世尊奉为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幽默、讽刺的巨匠,语言大师,“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也理所当然得到马克思很高的评价。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父亲是海军军需部门的职员,由于欠债进了债务拘留所,全家生活陷于困境,也搬进拘留所,当时,十二岁的狄更斯已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干贴商标等杂活。《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的遭遇,就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父亲出狱后,送他去上了两年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又自学速记,当了《纪事晨报》报导议会辩论的采访记者。业余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的常客。他童年的不幸遭遇,他所从事的工作,尤其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是他真正的大学。作者所处的时代,是英国经历了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延续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业革命,经济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级矛盾更为尖锐的时代,套用狄更斯的语言来说,那是英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一方面,原始积累大大扩大,生产力迅速增长,财源滚滚而来,工农业资本家获得了暴利;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小生产者破产,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造成了“人数最多、最集中、最典型的无产阶级”;他们的处境极为悲惨,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终于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年间(1838—1848),这一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提出的社会问题,群众所表达的“愤怒和不满”,也必然对当时英国的思想家、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狄更斯于一八三三至三七年出版了“真实生活与风习的小速写”《特写集》及《匹克威克外传》,初露头角之后,触目惊心于社会的黑暗,即转向社会小说的创作,他在以后的三十四年间先后出版了《奥列佛·退斯特》等十四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都通过善良的小人物或受害者的遭遇,从多方面深入揭露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已成为全国性问题的几百万穷困不堪的人的状况,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罪恶,以及与此相关的黑暗腐朽的议会制度、法院、监狱——资产阶级制度的象征。狄更斯怀着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对虚伪和邪恶的极度憎恨,以形象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揭示的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是如此深广,马克思对以狄更斯为代表的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所作的高度评价,确切地说明了这一点:“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的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然而,狄更斯,和不少伟大的作家一样,有过去受到指责的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即相信崇高的道德的力量能感化人,甚至改造社会,而不主张暴力革命;以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来说,不少伟大的作家开始表示欢迎,热烈欢呼,当革命深入,或者说进入“恐怖时期”,他们就转向了;且不说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连歌德也是如此。人道主义者毕竟是人道主义者。……

内容概要

  《双城记》深刻描写18世纪封建制度下日渐腐败的欧洲贵族,鲜明地将贵族长期残害百姓、草营人命的恶行公诸于世。狄更斯生动地刻画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郁积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频繁来往英法两国的人们,常常被怀疑为通风报信的间谍。巴黎最贫困的圣·安东尼区里,汇集了许多穷苦的人民。酒店成为农民“雅客”的大本营。人民暗中商讨对策、招兵买马,进行着推翻政府的计划。  残暴的埃夫勒蒙德兄弟,以胡作非为、凌虐百姓而臭名昭著。身为埃夫勒蒙德家族的查尔斯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查尔斯与西德尼拥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爱上同一名女子,为了女主角露西的幸福,西德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精神恍惚的曼内特医生遭遇离奇,北塔105号暗藏玄机。《双城记》深刻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为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

作者简介

译者:赵文娟 石永礼 编者:(英国)狄更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用他的小说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形形色色的罪恶,对生活在最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双城记》是狄更斯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据法国大革命的部分史实写成的一部历史小说。

书籍目录

初版序第一部  起死回生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的阴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第二部  金  线  第一章  五年后  第二章  一场好戏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祝贺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好几百人  第七章  城里的爵爷  第八章  乡下的爵爷  第九章  戈冈的头  第十章  两个许诺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的画像  第十二章  会体贴的人  第十三章  不会体贴的人  第十四章  诚实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天晚上  第十八章  九天  第十九章  求教  第二十章  请求  第二十一章  脚步回声  第二十二章  一波又起  第二十三章  四处起火  第二十四章  吸向磁礁第三部  一场风暴的历程  第一章  秘密处置  第二章  磨刀石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岿然不动  第五章  锯木工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敲门  第八章  打牌  第九章  成局  第十章  阴影的实质  第十一章  黄昏  第十二章  黑夜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    第十四章  编织结束  第十五章  脚步声永远消失

章节摘录

书摘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简言之,那个时代跟现代十分相似,甚至当年有些大发议论的权威人士都坚持认为,无论说那一时代好也罢,坏也罢,只有用最高比较级,才能接受。    那时,高踞英国宝座的,是一位大下巴国王,和一位面貌平常的王后;高踞法国宝座的,是一位大下巴国王,和一位美貌的王后。在这两个国家那些掌管国家聚敛财物的禁区的王公大臣看来,江山稳定,万世不易,是再明白不过的。    那是纪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那蒙受恩惠的时代,如同现代一样,英国也获得神的启示。索思科特夫人最近已过了二十五岁诞辰,虽然近卫军中有一名当兵的预言家,在宣告伦敦和威斯敏斯特宫将遭灭顶之灾时,即预报了她的法驾降世。公鸡巷的鬼魂,像刚过去这一年的鬼魂敲出它们的信息(在通灵的手法上缺少独创性)那样,敲出它的信息之后被驱除,也不过十二年整。最近由美洲英国臣民代表大会传给英国君民的仅仅是人间事态的信息:说来也奇怪,对于人类来说,这一信息竟比通过公鸡巷那一窝里任何小鸡所得到的任何信息更重要。    法国,总的来说,虽然在降神通灵上不如她的手持盾牌和三叉戟的姊妹那样受惠,却一边造纸币一边挥霍,极为顺利地走着下坡路。此外,法国在她的教士们的指导下,以做这等慈善功德为乐,诸如判处一个青年砍掉两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将他的身体活活烧死,因为他看到一队肮脏的修道士在离他五六十码远的地方经过,当时正下着雨,未向他们下跪致敬。很可能,当这个受害者被处死时,那些生长在法国和挪威的森林中的树木,已经被“命运之神”伐木人作了记号,准备砍下来锯成木板,做成一种装有一个袋子和一把刀子,在历史上引起恐怖的活动架子。很可能,就在这一天,有些粗糙的大车停在巴黎郊区一些劳苦的农家简陋的棚子里遮风避雨,车身溅满农村的污泥,猪在周围呼哧呼哧转来转去,鸡在上面栖息,“死神”农民已将这些大车留作大革命时押送死刑犯的囚车。这位伐木人和这位农民,虽然在不停地工作,默默地工作,还没人听见,因为他们都轻手轻脚走动:尤其因为只要怀疑他们没睡觉,就被认为是在搞无神论和叛逆活动。    在英国,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社会治安和人身保障,可以证明国家那样自吹自擂有多大道理。即使在首都,每天晚上都发生手持武器的歹徒明目张胆的盗窃,拦路枪劫等案件;甚至有人公开警告住户,如离境外出,务须将家具运往家店仓库,以确保安全;有人在晚上做强盗,白天在城里做买卖,后来,他以“头目”的身份拦劫他的同行,被认出来,受到质问,他英勇地开枪打穿同行的脑袋,就骑马跑了;有七个强盗拦截一辆邮车,被警卫打死三个,“由于弹药不足”,警卫自己也被另外四个强盗打死:之后,邮车便平静地被抢劫;有个强盗竟在特恩汉草地上强迫显赫人物伦敦市长老爷站住,交出钱财,当着他的随从的面,把这位名人抢光;伦敦一些监狱的犯人跟看守打起来,这些法律的最高权威用装了弹药的大口径霰弹枪向他们开枪;小偷竟在朝廷的客厅里剪去显贵们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火枪兵闯进圣·吉尔斯教堂去查走私货,暴民向火枪兵开枪,火枪兵也向暴民开枪;然而,无论哪一件案子,人们都不认为太越轨。在发生这些案子之际,一向很忙碌然而总是无益有害的绞刑手,更是忙个不停,时而绞死一长排一长排各种各样的罪犯;时而在星期六绞死一个在星期二抓住的侵入私宅的抢劫犯,时而在新门监狱烙成打的犯人的手;时而在威斯特敏斯特议会厅门口烧小册子;今天处死一个罪大恶极的凶手,明天处死一个可怜的小偷,因为抢了一个农民的小孩六个便士。    这些事件,以及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事件,都发生在那令人怀念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发生这些事件之际,那两个大下巴,还有另外两个面貌平常和美貌的人物迈着引起惊动的脚步,用高压手段维持他们的神圣权利,一边,那个伐木人和那个农民也在进行工作,不为人注意。一千七百七十五年便这样引导着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千百万小人物——这部历史的人物也在其中——沿着展现在他们前面的条条道路前进。    天色渐晚,不觉已到下午,天气,有时晴朗得可以看见法国海岸,这时又充满了雾和水气,洛里先生的思想似乎也云遮雾罩。天黑时,他坐在餐厅的炉火前,像等待早餐那样,等待晚餐,他的心思却忙着挖那烧红的煤,不停地挖着。    因为酒有一种使他无法工作的劲头;晚饭后喝了一瓶好红葡萄酒,对这位挖红火煤的人也就这点害处。洛里先生已有好一阵子没有干活了,正当他像一个脸色红润的老绅士在喝完一瓶酒之后常见的情形那样,面带十分满意的神色,倒出最后一杯酒时,车轮的吱嘎声从那条狭窄的街道响过来,随即隆隆地进了旅店院里。    他还没有喝就放下酒杯。“小姐到了!”他说道。    不一会,招待就进来通报,马内特小姐从伦敦来了,想见特尔森银行那位绅士。    “这样快?”    马内特小姐已在路上吃过一点东西,这时什么也没有要,就迫不及待马上要见特尔森银行那位绅士,如果他愿意,也方便的话。    特尔森银行这位绅士别无办法,只好显出不易流露的孤注一掷的样子一气喝干那杯酒,压一压那顶仅盖及耳朵的古怪小巧的亚麻色假发,便跟着招待到马内特小姐的房间。那房间大而阴暗,像办丧事似的布置了一些黑马鬃,还摆了几张沉甸甸的黑桌子。这些桌子都经过多次上油,亮得每张桌面都艨胧地反映出摆在房间当中那张桌上的两支高烛;它们好像埋在很深的黑桃花心木做的坟墓里似的,要把它们都挖出来,才能指望它们发出一点值得一提的亮光。    屋里昏暗得很难看透,洛里先生有一会还以为马内特小姐在隔壁房间,便小心地踩着破旧的土耳其地毯往前走,过了那两支高蜡烛,才看见一位年轻小姐站在蜡烛与炉火之间的桌旁迎接他;这位小姐不过十七岁,穿着骑装斗篷,还拿着一顶旅行草帽,缎带提在手里。地的身材矮小,苗条,很美,一头丰厚的金黄色头发,一双蓝眼睛,带着询问的眼色跟他的眼睛相遇,那前额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记得那前额是那么年轻,平滑),能在一抬一蹙之间露出一种说不上是困惑,是惊奇,是惊慌,或仅仅是专心注意的神情,却兼而有之——当他凝视着这些外貌特征,一个活像这一外貌的幼儿的形影突然闪过他眼前,他曾经在一个大冷天,飘着密密麻麻的冰雹,卷着大浪的时候,抱着这个幼儿横渡这个海峡。这形影,就像在她身后那可怕的穿衣镜上哈的一口气那样消失了,那镜框上的雕饰,仿佛是从医院出来的一队黑丘匹特,有几个无头,但都瘸腿,一个个捧着装满死海水果的黑篮子献给黑女神;于是,他按规矩向马内特小姐鞠了一躬。    “请坐,先生。”一个年轻的声音说道,清脆,悦耳:带一点外国口音,但的确只有很少一点。    “吻你的手,小姐,”洛里先生按上一代人的规矩,说着,又鞠了一躬,才坐下。     “昨天我接到银行的信,告诉我一个消息——或者说发现——”    “这个词无关紧要,小姐;用这两个词都行。”    “——是关于我可怜的父亲的一小笔财产的事,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因为早已去世——”    洛里先生在他的座位上动了动,不安地向那一队从医院出来的黑丘匹特看了一眼,仿佛它们装在那些荒唐的篮子里的东西对任何人都有所帮助似的!    “因此,我必须去巴黎,到那里跟银行派到巴黎办这件事的一位绅士联系。”    “就是本人。”    “果然是您,先生。”    这个被关了多年的囚徒目不转睛地一会看着洛里先生,一会看着德法日,这时,那前额当中早已消失的,活跃而专注的智力的标志,渐渐强行透过罩住他的黑雾。那些标志又被雾罩住,暗淡了,消失了;但它们出现过。那位小姐年轻美丽的脸上也丝毫不差地重复出现那样的表情,因为她已经顺着墙悄悄走到能看见他的地方,这时正站在那儿瞧着他,她举起手来,最初只是出于惊惶的怜悯,即使不是为了避开他,挡住不敢看他,这时,向他伸过去,由于急于要把那幽灵似的脸搂在她温暖年轻的怀里,急于用爱使他恢复生机,恢复希望而发抖——她美丽年轻的脸上那样丝毫不差地重复出现(只不过那些特征更鲜明)那样的表情,看来它就好像一道移动的光,从他那儿移到了她身上。    阴暗又罩住他的前额。他瞧着他们俩时,越来越走神了,他的眼睛又像先前那样,蒙咙,茫然地往地板上,往他的周围,看来看去。最后,长叹一声,拿起鞋,又干起来。     斯特赖弗先生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把好运气宽宏大度地赐给医生的女儿,便决定在离城度暑假前向她宣布她的大喜事。他在心里对这一点辩论一番之后,得出结论,不妨把事前的种种准备工作办完,他们就可以从容地对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向她求婚做出安排,或者在米迦勒节开庭期之前一两个星期,或者在这个开庭期和希勒里节开庭期之间的圣诞节短休庭期。    至于他的论据的说服力,他毫不怀疑,而且显然认为能作出那一裁决。就重实利的世俗的理由——惟一值得考虑的理由——跟陪审团辩论——这是一件简明的案子,无懈可击。他让自己代表原告,谁也无法回避他提出的证据,被告律师放弃辩护状,陪审团连考虑都不考虑。大法官斯特赖弗在审了这一案之后,相信这是再简明不过的案子。    于是,斯特赖弗先生在开始度暑假时就正式邀请马内特小姐游沃尔克斯霍尔游乐园;不成,又约到兰尼拉游乐园;再不成,无法理解,他就应该亲自到苏霍区登门拜访,在那里宜布他那高尚的心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十四部揭露、抨击当时英国社会的巨著的突出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被后世尊奉为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幽默、讽刺的巨匠,语言大师,“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也理所当然得到马克思很高的评价。    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父亲是海军军需部门的职员,由于欠债进了债务拘留所,全家生活陷于困境,也搬进拘留所,当时,十二岁的狄更斯已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干贴商标等杂活。《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的遭遇,就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父亲出狱后,送他去上了两年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又自学速记,当了《纪事晨报》报导议会辩论的采访记者。业余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的常客。他童年的不幸遭遇,他所从事的工作,尤其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是他真正的大学。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英国经历了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延续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业革命,经济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级矛盾更为尖锐的时代,套用狄更斯的语言来说,那是英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一方面,原始积累大大扩大,生产力迅速增长,财源滚滚而来,工农业资本家获得了暴利;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小生产者破产,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造成了“人数最多、最集中、最典型的无产阶级”;他们的处境极为悲惨,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终于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列宁称之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年间(1838—1848),这一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提出的社会问题,群众所表达的“愤怒和不满”,也必然对当时英国的思想家、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狄更斯于一八三三至三七年出版了“真实生活与风习的小速写”《特写集》及《匹克威克外传》,初露头角之后,触目惊心于社会的黑暗,即转向社会小说的创作,他在以后的三十四年间先后出版了《奥列佛·退斯特》等十四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都通过善良的小人物或受害者的遭遇,从多方面深入揭露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已成为全国性问题的几百万穷困不堪的人的状况,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罪恶,以及与此相关的黑暗腐朽的议会制度、法院、监狱——资产阶级制度的象征。狄更斯怀着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对虚伪和邪恶的极度憎恨,以形象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揭示的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是如此深广,马克思对以狄更斯为代表的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所作的高度评价,确切地说明了这一点:“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的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然而,狄更斯,和不少伟大的作家一样,有过去受到指责的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即相信崇高的道德的力量能感化人,甚至改造社会,而不主张暴力革命;以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来说,不少伟大的作家开始表示欢迎,热烈欢呼,当革命深入,或者说进入“恐怖时期”,他们就转向了;且不说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连歌德也是如此。人道主义者毕竟是人道主义者。    ……

编辑推荐

残暴的埃夫勒蒙德兄弟,以胡作非为、凌虐百姓而臭名昭著。身为埃夫勒蒙德家族的查尔斯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查尔斯与西德尼拥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爱上同一名女子,为了女主角露西的幸福,西德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精神恍惚的曼内特医生遭遇离奇,北塔105号暗藏玄机。《双城记》深刻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为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城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一直在卓越买书没有碰到过,竟然里页有坏的,不知怎样办退换手续。
  •   感觉不如宋兆霖翻译得好。
  •   原著比较好看吧。翻译很差。
  •   书的外观不敢奢求,翻译的水平让人瞠目结舌,人名竟然翻译成“德日法”。译者和出版社能否尊重一下读者的感受啊。。。。
  •   狄更斯的小说实在是经典,很不错。
  •   书挺好的、纸质不错,下次还再来
  •   与一起购入的另外两本世界名著略有不同,似乎这本纸张和印刷更好一些,有一种厚实的感觉。
  •   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快,好评,5星!
  •   一直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严谨有文化内涵,但是这一本真的很让我失望。作为一个英文原著翻译作品,翻译水平看起来像是高中生配英汉字典,再加谷歌翻译,连直译都称不上。看了三四章已然看不下去,又买了一本双张翻译的版本,对比强烈,虽然很多人觉得他们的翻译也不好,但是真的比这个版本好太多,至少语句是通顺的……不建议买这版译本。
  •   质量很好真的很好,不能
  •   学校要求孩子必学的,所以就买了,还没听说结果如何
  •   还行,主要是价格便宜,哈哈,对得起这些活动价格,给力
  •   封面有一大块油墨,影响心情!
  •   黑,当年这个出版社的书都是如此糟糕,我极力躲避,还是未能躲过。
  •   这个版本是个不错的选择
  •   这个系列的书都是精品
  •   双城记挺好
  •   总体来说买古典经典小说很便宜
  •   双 城 记
  •   狄更斯大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