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

出版时间:1954-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郭沫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女神》中的优秀诗篇,都活跃着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热情洋溢,对自我的力量充满自信、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向往的五四青年,也厌恶一切陈腐的事物,厌恶平庸无为的生活。憎恨现实生活的黑暗和冷酷,赞美丽一切新鲜的生命,崇拜一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事物,同时也在自己的青春的生命力面前感到惊异和欣喜。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构成了《女神》的主旋律。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所著作很多,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书籍目录

序诗第一辑  女神之再生  湘累  棠棣之花第二辑  凤凰涅癸  天狗  心灯  炉中煤  无烟煤  日出  晨安  笔立山头展望  浴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三个泛神论者  电火光中  地球,我的母亲!  雪朝  登临  光海  梅花树下醉歌  演奏会上  夜步十里松原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太阳礼赞  沙上的脚印  新阳关三叠  金字塔  巨炮之教训  匪徒颂  胜利的死  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  夜  死第三辑  Venus  别离  春愁  司健康的女神  新月与白云  死的诱惑  火葬场  鹭鹜  鸣蝉  晚步  春蚕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  霁月  晴朝  岸上  晨兴  春之胎动  日暮的婚筵  新生  海舟中望日出  黄浦江口  上海印象  西湖纪游

章节摘录

书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浴海    太阳当顶了!    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    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    我在这舞蹈场中戏弄波涛!    我的血和海浪同潮,    我的心和日火同烧,    我有生以来的尘垢、秕糠    早已被全盘洗掉!    我如今变了个脱了壳的蝉虫,    正在这烈日光中放声叫:    太阳的光威    要把这全宇宙来熔化了!    弟兄们!快快!    快也来戏弄波涛!    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    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    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    全盘洗掉!    新社会的改造    全赖吾曹!    别离    残月黄金梳,    我欲掇之赠彼妹。    彼姝不可见,    桥下流泉声如泫。    晓日月桂冠,    掇之欲上青天难。    青天犹可上,    生离令我情惆怅。    一弯残月儿      还高挂在天上。    一轮红日儿      早已出自东方。    我送了她回来,      走到这旭川桥上;    应着桥下流水的哀音,      我的灵魂儿      向我这般歌唱:      月儿啊!      你同那黄金梳儿一样。      我要想爬上天去,      把你取来;      用着我的手儿,      插在她的头上。    咳!      天这样的高,      我怎能爬得上?      天这样的高,      我纵能爬得上,    我的爱呀!      你今儿到了哪方?    太阳呀!      你同那月桂冠儿一样。      我要想爬上天去,      把你取来;      借着她的手儿,      戴在我的头上。    咳!      天这样的高,      我怎能爬得上?      天这样的高,      我纵能爬得上,    我的爱呀!      你今儿到了哪方?    一弯残月儿      还高挂在天上。    一轮红日儿      早已出自东方。    我送了她回来      走到这旭川桥上;    应着桥下流水的哀音,      我的心灵魂儿      向我这般歌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读郭沫若“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童年起即接触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中学时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培养起叛逆和反抗的性格。1914年赴日本留学,初人东京第—高等学校预科,后考入福冈帝国大学医科。留学期间,郭沫若阅读了大量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成为他反抗陈规、张扬个性的思想武器,泰戈尔、歌德、惠特曼、海涅、雪莱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则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诗歌的主题项向、艺术风格乃至整个审美观念。1919年初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开始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1921年与郁达夫、田汉、张资平创立”创造社”并出版诗集《女神》,随后又有诗集《星空》、《前茅》、《恢复》等。1929年以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革命文学,在激烈复杂的斗争形势中积极参与并领导进步的文化和政治活动。四十年代,创作了《屈原》、《孔雀胆》、《虎符》、《南冠草》、《高渐离》等历史题材的话剧,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我党反蒋、抗日的伟大斗争,艺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代表作的结集。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作家个人的天才创造。“五四”就是这样一个催生了许多天才和杰作的伟大时代:旧思想和旧文学的束缚被挣脱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权威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郭沫若强烈地感受到这个狂躁的世界在他面前展开的无数可能,感受到了涌动于自己胸中的创造的巨大活力。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已经把古老的中国变成了一个波澜起伏的海洋。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对自我力量的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互应,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与他内心情感、情绪的大波大澜发生着强烈共鸣,于是“个人的郁积和时代的郁积’’在新诗这里找到了发泄的火山口,汇集成了充满激情和乐观情调的《女神》。闻一多评论《女神》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底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

编辑推荐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女神》进行了编辑再版,本书已被教育部指定为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在正文之前有导读,介绍本书的基本情况,内容附有详细的注释,所以特别适合中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女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质量好,字大小合适,适合中小学生看,比书店便宜
  •     作为一个曾经有思想而之后依附权贵,失去自我的文人,他更多的展示的是其丢失中国文人风骨的谄媚相,新中国成立后,其人真的沦为喉舌之类的待诏翰林。对于女神,我只想说如果这算作优秀的诗歌的话,那么凡是大学生都能叫做诗人了。我只能给这本书评3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徐志摩的诗评9分,那不是两个档次的差距。前者是无病呻吟蹭稿费,后者是心灵的呐喊,即便后者偶尔也有欲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但其文采至少能让人钦佩~
  •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情感一直在反复。甚至有点显得过于繁冗累赘。这在现代的说法是:“你这小子在蹭稿费。的确这首诗歌在艺术上远说不上成熟。但是这首诗歌也要看其身处的时代背景。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那个年代成还是很高的,关键是这首诗以强烈地表现自我,感情炽烈地燃烧着。唤醒中华民族劣根上的自我压抑,自我沉默,可以说这首诗的政治影响要远大于它的艺术成就。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情感是用文字无法表达出来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什么郭沫若要一直反复强调凤凰重生了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情感的抒情的方式,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压抑了太多人的神经,让人变得麻木不堪。现在五四运动像是一火山爆发。以其热烈澎湃的方式冲击着每一个新青年的思维。这种影响对新青年的人格的培养在当时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一旦受这种社会风暴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渴望挣脱过去,奔向未来。但两千多年的社会基础要摧毁并不是一早一夕的事,反倒是新思潮随时有夭折的可能。所以诗人他要一遍又一遍地抒发。第一个是让自己内心情感的爆发。第二个重复给人强调之感,更多是唤醒麻木的民众。其实我觉得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理还是有一丝丝的对两千多前封建制度的害怕。因害怕,所以要去不断重复。这反倒给人一种底气不足之感。
       于这首诗而言。他是对对旧中国的鞭挞,而对新中国,中华雄狮觉醒的喜悦。我想那时的郭沫若也还是很年轻,却对国家有着如此强烈的情感。对中国新世界的诞生欣喜不已。现在呢,言谈爱国救民已成为空谈。时代也逼迫着我们不必如此劳费心机。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着自己的切身利益。反倒谈国事民生被人嗤嗤以鼻。但不敢怎么,爱国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主题。读完这首诗,我是真的感觉到苦难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才。那个年代的青年把拯救国家,天下黎民为己任,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个年代能出这么大师了。
  •     《女神》(郭沫若著·1958年第二版)
      重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槃。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     2010年岁末一天,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唯我一人突谒了郭沫若故居。
      情景相当诅丧,昔日鼎盛显赫的文豪故居,如今几乎没有了香火。这仿佛为一个时代的隐喻,文学日益式微边缘化的象征。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的文物。
      面对此情此景,我甚至开始怀疑文学本身了,在这个拜金而疯狂的人世间,文学还能慰藉什么?!犹如当的五四文化运动在告别旧文学,在低级的搞笑与被文学面前,我们也成为新时代的“九斤老太太”。肉欲活色生香,暴力武打叫嚣,广告文化成为启蒙,市民的狂欢,文化的禁忌,我们更成为如此岁月的无眠寒蝉。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匆草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2010-12-27
      
  •     一部激情与浪漫完美结合之作。特立独行的意象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再加上充满霸气的呐喊,预示着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
  •     《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     诗人,多好。你知道北岛吗?他是一个诗人,而且悲观,
      他悲观到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却没有丝毫争取的热情,
      不知道是因为他的身份,还是只是他对这个世界绝望透顶。
      可惜,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诗人了,所有的感情都可以被衡量,
      所有的爱恨都可以被解构,所有的情愫都可以被物化,
      所有的所有都已经被标上了一个价格的标签,包括每一个人的价值。
      你知道,当我那么自然地用价值这个词来形容人的时候,
      我也已经被这样的观念所根深蒂固的影响了。
      
      有时候,我在想,人文关怀是什么,是不是都比不上,
      我们身体力行地去为那些民工要回微薄的工资来得更实际?
      那些鲁迅式的爱恨又是什么,是不是都比不上,
      我们去告诉更多的人怎样翻墙去youtube看检阅中国重要?
      更别提李白的浪漫主义是什么,苏轼的豪放大气又是什么。
      我们,最多只能够世俗地妥协与这个社会,
      用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方式,
      勉强攒够一些金钱和时间,还有微弱的自由,
      背着背包去到处旅行,把自己投身在这个世界虚浮的假象里。
      没有任何一座黄鹤楼等着我们去改变它的命运,
      我们只能默然地融入进一座城市,却再也没有力量,
      让这座城市光耀起来,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到来。
      我们只能够被不断地影响着,改变着,
      在虚妄里自我满足和充实,
      却再也无力去真正改变着什么。
      不是因为可以被改变的都已经被改变了,
      而是,我们对生命已经不再有那么多无限的遐想,
      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还可以改变什么,
      或者我们是不是有能力真的可以改变什么。
      原来我一直以为,最可怕的,是自由被抑制。
      现在才发现,最可怕的,是生命的想象力被束缚,
      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悄无声息地,就被束缚起来,
      束缚到,我们甚至觉得这才是一种本相,才是一种真实。
      若没有了对于生命的想象力,那自由本身不过是青春的空谈,
      对于形式主义过度追求的标榜。
      
      可是,这又是极度矛盾的。因为,那些最肆意而精彩的,
      对于生命的想象,都来自于对于生存本身的那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感。
      想象是世界赋予孩子的奢侈,那是因为孩子总是被保护着,
      那是因为孩子总是可以有寻求帮助的对象,那是他们奢侈的资本。
      那对于生命的想象,那是要多么奢侈的代价,才能挥霍的自由。
      必须拥有可以不成功的权利,却依旧持有成功者的姿态,
      更重要的是,旁人最终可以认可这样的姿态。
      这样的姿态,在古旧时期不过来自于阶级身份的恒定,
      或者是悄然隐匿的遥远。那些人,或者是无论怎样的作为,
      都一直是值得被尊敬和守护的,无论这样的尊敬是否出自本意,
      但严密的阶级制度让受尊敬者体面,却也从某种意义上,
      成全了底层阶级心理上的优越感和道德上的自我陶醉,
      达到了某一种程度的平衡。那些人,又或者,
      远离焦点,远离权力与斗争的中心,安静甚至闭塞的实践,
      他们存活在自己的完美,切换于虚幻和妄想的真实之间,
      从而放纵了对于生命的遐想。
      
      可是,被所有通讯工具太过于轻易包围的我们,
      被所有人都可以成功,不成功就是一种罪恶的观念影响着的我们,
      却再也没有了资本来享受属于生命真正的奢侈。
      
      于是,谁是诗人?
  •     《女神》和《家》一样,适合叛逆的青少年看,因为在十几岁的年龄,这样简单而炽热的情感最能打动人。我要爆发、我要控诉、我要反抗……就是这样。
  •   郭老这样的人,被遗忘,多么美好
  •   1。“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看来郭老还是比诸多在北京南城居住过的名人幸运得多;
    2。郭老被忘记,多少跟他的自身的创作类型、创作转向有关吧。不然为什么怀念鲁迅、老舍、巴金的比怀念郭的人多呢?当然他们的生卒年代也不同,未必可比。
  •   1949年以后舔菊文人的始祖---注定被唾弃的人
  •   “所有人都可以成功,不成功就是一种罪恶”真的唉!
  •   哎,在当今的体制下,你我又能干什么呢?要么被和谐唯唯诺诺虚度此生沦为一粟,要么奋起反抗?
  •   未必 《家》里面所传递的情感也很能打动青年 对追求的东西不轻易放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