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9-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唐弢 编 页数:312
内容概要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2》突出文学史观、突出客观的文学倾向,用现代性的视野来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突现复杂而多元的文学追求。改变了以往单一化和概念化的局面,在介绍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同时,还把自由主义文学、通俗文学和其他文学流派及样式看作与中国新文学并行发展的多条文学史线索和同等重要的文学现象,给予众多作家、流派风格以更宽容和更广大的生存空间。
书籍目录
第六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一节 文化革命的深入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第二节 对“新月派”和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第三节 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第四节 文艺大众化运动第五节 瞿秋白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第六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第七章 鲁迅(下)第一节 从《而已集》到《花边文学》第二节 且介亭杂文及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第三节 《故事新编》第四节 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第八章 茅盾第一节 思想发展与初期创作第二节 《子夜》第三节 《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第四节 散文第九章 巴金、老舍、曹禺第一节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第二节 老舍和他的《骆驼样子》第三节 曹禺和他的《雷雨》、《日出》第十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一)第一节 蒋光赤和早期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家第二节 柔石、胡也频、殷夫等的创作第三节 左翼戏剧运动及田汉等的剧本创作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群众歌谣第十一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二)第一节 张天翼、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第二节 叶紫和“左联”后期的新人新作第三节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等的创作第四节 杂文、散文和报告文学第五节 其他作家作品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革命作家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口号,并且作了反复的讨论和初步的实践。这说明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与群众结合的重大意义,而且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正视和力图解决革命文艺脱离群众的尖锐问题。虽然,前前后后参加这个讨论的成员比较复杂,大家的思想水平和具体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就这场运动的基本趋势而言,是在左翼作家学习列宁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伟大思想号召下兴起和开展起来的。通过这一运动,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欧化”倾向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初期的“左”的发展,有所警惕和批评;对一向受到排斥和轻视的传统文学形式,开始注意批判地继承,加以采用;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和工农群众脱节的现象,也有所认识,提倡学习人民口头语言以创造新的文学语言。以上各点,都有助于缩短文学和群众的距离。此外,对于文学的新旧形式的关系、对于文学语言和人民口头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收获,对于革命文学为群众服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的,又正值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的时期,国民党政府用各种措施隔绝革命作家、革命文艺和工农群众接近,这不能不严重地妨碍了文艺大众化的实现。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这个目的在那样的客观环境中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同时,革命作家的一些错误认识,也影响着运动的成果。首先是大多数作家把大众化主要理解为文学形式的通俗化,即使触及到作品内容和作家生活,也偏重于观察体验工农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等。这些固然都为实现大众化所必需,但如果作家不深入工农群众的实际斗争,改造自己,与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那么写出来的通俗化作品,也不会为工农大众所喜爱,成为于群众有益的真正大众化的作品。正如周扬后来所指出的:“他们各方面都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但却错误地把这些思想情感认做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情感。”①他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还有改造思想感情的必要,反而强调“和大众自己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斗争,去和大众的无知斗争②。大众化被理解为化大众,因而需要注意的也主要是形式的通俗化了。其次,还有一部分作家轻视文艺的普及工作,缺少创作通俗化作品的热情,长期存在“只有人在叫,没有人去干”的现象,无法把一些积极的主张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去。这些现象,反映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期间的将作家和艺术置于民众之上的资产阶级意识的残余,在一些革命作家的头脑中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了妨碍运动健康发展的主观因素。所以,“在上海时期,革命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③,仍然没有普及到广大的工农群众中去。文艺大众化的真正实现,文艺与群众的真正结合,是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事情。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2》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