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石评梅、 卫建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01出版) 作者:卫建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魂归陶然亭:石评梅》是漫忆女作家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与石评梅有亲身接触和交往的人写的文章数十篇。其中有她的同学、同事、同辈作家的回忆文章,有报刊记者、编辑写的访问记等等。这些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石评梅各个时期的情思,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石评梅高洁的人品,文品,展示了石评梅的风采,颇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石评梅(1902-1928)诗人,散文家。原名汝壁,笔名评梅女士,波微等。山西平定人。主要菱:《偶然草》,《涛语》。
书籍目录
第一辑回忆的石评梅女士 徐祖正悼评梅先生 李健吾评梅先生及其文艺 李健吾石评梅略传 庐隐祭献之辞 庐隐我哭你唤你都不应 晶清海上日记 晶清追忆石评梅师 蹇先艾回忆我的好老师石评梅 颜一烟女诗人评梅 孙席珍回忆敬爱的石评梅老师 李守仪学生的哭声 菊农为题《石评梅作品集》书名后志 邓颖超第二辑评梅的一生 林砺儒评梅的死 月如在我记忆中的评梅 师禹 评梅的女子教育 汪震送丧归来 露茜长寿寺的归来 郁缤我所认识的评梅 袁君珊石先生,别了! 颜毓芳最后的音容 舟生由评梅先生之死而想到现代青年的出路 东峦评梅的病 冰森伤逝 孺朋石评梅女士追悼会纪祥 世荃笔记附录象牙戒指(外三篇) 石评梅致评梅信 高君宇高君宇墓志铭编后记 卫建民
章节摘录
于今我归来厂,为了收埋你的残稿遗骸而归来。梅姐!我重创的心又经此—次的洞穿已如像秋风中落叶一般枯碎!我想到了几年来你爱我护我的深情真要随你死去!唉!梅姐,在人间还有谁知我的苦情比你深切?从今后在人世再没有用全心全力来爱护我这孤苫女孩的人了!我们本是同命运的一对可怜小鸟,我们原约定丁要相慰着相伴着走完这崎岖的生之旅途,但,而今你竟舍我长逝了,梅!我的梅姐呵!你抛下我孤零零彷徨于此悠长旅途,忍心吗?尤其难堪的是你的父母,你的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父老母!你扔下了他们朝暮饮泣度此凄凉晚境不太残酷吗!梅呵,泉下如有知,你也定当伤心!自得你的噩耗到如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住居在山城的一对白发老人,我不敢想到他们闻听你的死讯时的情景,至今我还不知他们是死是生;昨天曾写了封信去问沮清嫂并请她设法安慰老人,过些时如可能,我当为了一双老人去走一次山城。我是归来后的第二日下午去看过你,由庐隐、子英们几个朋友伴我去。我一直抖颤着走到长寿寺门口已不能再支持,紧紧的依靠着庐隐才走近停放你的棺木的小屋前;当子英吩咐一个看管人开门时我再忍不住就放声大哭了,梅姐!可怜我只哭出一声便昏倒了!慢慢的才醒来,我坐在地下再哭再昏了几次直到子英们强扶我进对面的客室去休息,那时候我还没有看清你的棺究竟在那里是怎样的安放,因为我的眼前一直是昏黑得什么都看:不见。在我请求庐隐们扶我去看看你后,我又重到了你的灵前,唉!梅姐,依然为了我痛哭,眼睛又昏黑了,终于到走出长寿寺时我还是没有看到你,长眠在木棺内的你。昨天是你死去的一周月,我本来要去看你哭你,只因为整一天找不到一个人陪我,我不敢去。夜间在“红楼”内柳荫下看到凄寒的月亮,我就想到了寄迹萧寺的你,我偷偷的走到从前我们作密谈的海棠树下,唤着你的名字啜泣。唉!梅姐,一件件往事都不堪再忆起,因为你的死已带去了一切——一切都从此完结了,在我的世界里只遗下了永远的空虚和悲凄! 今晨梦醒后在枕上看见窗外飞雪,我便又想到你,心情是万分凄绝!起床后,子英来了,我要他同到长寿寺。朔风中我们都沉默着坐车出了宣武门,到了下斜街时我又有点昏晕了,虽然已是第二次去看你,心弦依然是凄颤。车经过另外一个萧寺时,我远远的看见残缺的红墙已想哭了,到车抵长寿寺时,我哪能再忍住,虽然子英的谆嘱,我总禁不住要嚎哭,哭够了才咽着泪细看我眼前的一切,呵,梅姐!此番我能看到的你,已是一棺横陈!只薄薄的一层棺,就将我们永远的隔断!你安睡在棺里可曾见到你系念着的千里外归来的故人?可曾听到故人的凄切哭声?梅姐!我看到满墙挂着花圈和摆在你棺前的两篮残败的鲜花时我心碎了!天!我还说什么?除了痛哭。汇得当年你送我南下,在临行时曾拍着我的肩说:“清!咬牙挣扎着南去,一切的痛苦让它都积存在心底,有酸泪不要在人的洒,你留着川来时再向我哭诉。”至今两年来我都是信着你的话,耐着一切的痛楚,将笑靥呈现在人前掩藏着泪眼,我只希望,希望有一天归来重见到你,那时候我再放声大哭,并从头告诉你我两年来可悲可泣可惊惧可慨叹的遭遇。不料,今年秋到人间时,你一颗聪慧美丽的明星竟如花残叶落般的在秋风中陨坠了!从此这人世间已不能再见到你,我这蕴蓄满肚的哀怨是无处吐诉了,梅姐呵,我又只有痛哭。我流着泪站在你棺旁看工人上漆,神思是一阵阵的恍惚。我低低的祷告你能从棺侧走出来和我相会,我又幻想假如我自己能立地死去,很快的赶到黄泉路上还可以追着你;我又想到当年宇哥的死,想到那一个黄昏我伴你送他的殡时的情景,再想到你现时,或已见到宇哥我又欣喜,梅姐!在地下你已追寻着你要追寻的了,你失去的心又重获得,这时候你许是依伴着宇哥正在微笑。是子英逼我走才离开长寿寺,昏惘中到了庐隐家,她正坐在白泥炉畔写你的传略。我去了告诉她许多关于你生平的事做材料,你儿时的事迹虽曾经告知我,印象已甚模糊,自你到灰城来就学的生活我是可以缕述无遗。你的“残稿遗骸”现我们正计划着清理和掩埋。梅姐你可以放心,一切的事情我总要办到能使你满意。遗稿和日记整理好后我就带去卜海付印,这是你生时曾嘱托我的,我当好好去办,同时,你草草一生,在人世可留下的也只有这些用心血铸成的遗稿了,你能留下赡养你的老年父母的,也只有用你的遗稿换来的稿费,至于你的遗骸,陶然亭既是你生前选定的殡宫,我们总能体着你的意思做去,现今是因为尚未得到你家庭的同意不能下葬,我当然要看着你人土后才南下的。梅姐,灰城原是我的母怀而今竟使我伤心得不能久驻足,尚何言?处处都成厂痛心的伤痕!我也很想南下后再重来伴你的新坟,梅姐!这许是你所盼望的?此来还没有去过陶然亭。唉!伤心惨目的陶然亭畔,于今我何忍再去!想到了你的游魂定是归宿那里我又愿去,梅姐!明目的斜阳时候,我来陶然亭畔看你和宇,你们远远的若看到一个瘦小深愁的人在田边大道上独行踽踽,就是我来了。那时候,你们若在欢笑也请暂敛笑颜,走近白石碑旁我是要痛哭的。梅姐!这时候呵我盼望你们于风吹草动中能在耳旁低低的告诉我些什么,我当仔细的倾听。梅姐!如今你真是超脱出苦海了。你从命运手里接受来的一切悲忧愁苦也不须再担负,人间的烦恼已不能再绊住你了,你二十余年的怨恨都随你的遗骸被浅浅的黄土掩埋,从此你遗留在人心上的只是想念与哀怜,梅呵,你已是解脱了! 虽然死是无论谁也不愿意遭逢的袭击,然而人类自呱呱堕地那一日开始了人生的旅行后,不论是革命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一切阔人穷之类,可以说最后月如评梅的死都不得不没落在这个陷阱里。所不同者:便是他们在这途程上行走的姿态与步骤。我们从历史看上去,或者从社会的平面望过去,往往可以显示出一幅人生旅行的图画来:有的走着平坦的路,有的是崎岖的路,亦有的是荆棘的路,有的前进着,兴奋着,沉重着,有的颓丧着,蹒跚,踉跄着,或者懒洋洋着……这样的各各留下了伟大和渺小的痕迹。在这样的行程中,只有那奋勇前进的行者,是真能深得人生意义的人。一切科学艺术文化等,都是这一类人中的更伟大者,在历史上踏下的深重的足迹。所以人们的一生,不论他旅程的长短,有没有伟大的成绩,倘只要是能够活动奋进的行者,便都是很有希望的人,便是很值得生活的生活。评梅正是我所认为一个能活动前进的旅行者,所以她的死,给同路的旅伴以无限寂寞。评梅和我虽然同居在一个区域内,但我们的认识,却还不是很早的事。大概是民国十年的春天吧!我父亲嘱我和她的父亲即是我叫鼎丞叔父者同住着。她那时正是第一次由北京归里,我们才开始认识了。那时期正是思想上的“新青年”时代,虽然娘子关的厚墙,把这个时代截断了,但是那古老而密接的缝里,亦还透进些微光去,亦还有少数人喜欢这个光。我那时是颇翻翻这一类书,所以我们便很谈得上来。那时她的谈锋的敏锐证实了我未见她以前的想象。后来虽然每年不过见面几次,但我在各报纸上常常见到她的文字,我知道她是能写诗写文,精力充足而不肯平庸生活的青年。我到北京的那一年,正是她演完了一幕悲剧之后。那时,正是北京的刊物盛行一时的当儿,她亦正在办《妇女周刊》,我们常常谈到一切社会国家艺术等问题上,虽然思想上彼此多少有距离,因为这距离,或者使我不能十分了然她的生活。但我确信她是一个有精神的,有天才的,有罗素所说底创造冲动的人。后来我离开北京,大概有一年多不通音问,但我由她的家里,知道她仍是从事教育,从事文学,努力底生活着。我以为在中国的这个国度里,尤其在电影,公园,脂粉,项圈……等笼罩着的女界里,能有一个真肯努力从事教育和文学的女子,只要是留心社会者,谁能不把未来的希望负在她身上呢?然而命运的突击,却把所有的希望吞噬了。我今年重来北平,不过和她晤谈一次,赶到第二次会晤时,已是在山本医院的一间病室里,那时她除了转动着她的仍是生前的眼睛外,不过喉头略发出几声含着很多意义而我们却无从知其意义的真音,已不能再说一句诀别的话了。就这样凄凉地朋友们把她由山本移到协和,杠夫们把她由协和移到长寿寺,就这样凄凉地凄凉地完结了她的旅行了。现在回顾起她过去的环境来,实在是不大容易发展的。当她从山西一个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经济的环境,是不容易到北京升学的,但是因为她的志气坚卓,而她的父亲,又是思想非常清楚的老人,于是为她极力张罗着。终于自己挣扎底发展了。那时我的故乡,正是一个阿Q的时代,一般的思想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家,中学毕业亦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所以她在故乡人脑中的位置,和假洋鬼子在未庄人的位置差不多。她在故乡的思想中,确实是一个孤独者。然而她却奋斗着,奋斗着,终于战胜了。然而终于还没留下什么成绩,便携带着精力与孤独消逝了。然而孤独者死了,而阿Q的时代却还没有死,——至少在我的故乡里——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她虽孤独于故乡,而在外边却有不少的同路人。这大概由于她富于同情的缘故。尤其使我感到她的同情的丰富者,是在她死后,由真实的朋友所表示的深切同情上面。不过这里所说的同情,并不是专指那些追悼会呀,挽联呀,花圈呀之类。因为在我们这个好讲应酬体面的国度里,这些东西上,不是必然的表示真情的符号。她可以表示哀感的,同情的心理,她亦可以表示应酬的,礼貌的,虚伪的,甚至是卑劣的心理,我们试从那些军长师长委员的家属的开吊的这一类东西的背后,将看出些什么态象来昵?——而我现在感到的同情却是在那些送葬人们所流的眼泪。那眼泪虽然不过是伴着一种情绪而分泌出的液体吧,但在那里可以看出死去了的人们所遗留下的不死的东西。——那是人类生活中可宝贵的东西。在这一件不容易应酬的赠品上,反映出她生前的人格来。协和医院入棺的悲泣号啕的情境,至今仍然给我留有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个人受她感动的地方,与其说在文艺方面,不如说是生活的精神方面深得多。 两个月后我的恐怖悲哀实现了他由活体变成僵尸!四个月后他的心愿达到了,我真的把他送到陶然亭畔,葛母墓旁那块他自己指给我的草地上埋葬。 ,我们一切都像预言,自己布下凄凉的景,自己去投入排演。如今天辛算完了这一生,只剩我这漂泊的生命,尚在挣扎颠沛之中,将来的结束,自然是连天辛都不如的悲惨。车过了三门阁,便有一幅最冷静最幽美的图画展在面前,那坚冰寒雪的来侵令我的心更冷更僵连抖颤都不能。下了车,在这白茫茫一片无人践踏,无人经过的雪地上伫立不前。假如我要走前一步,白雪里便要留下污黑的足痕,并且要揭露许多已经遮掩了的缺陷和恶迹。我低头沉思了半晌,才鼓着勇气踏雪过了小桥,望见挂着银花的芦苇,望见隐约一角红墙的陶然亭,望见高峰突起的黑窑台,望见天辛坟前的白玉碑。我回顾零乱的足印,我深深地忏悔,我是和一切残忍冷酷的人类一样。我真不能描画这个世界的冷静,幽美,我更不能形容我踏人这个世界是如何的冷静,如何的幽美?这是一幅不能画的画,这是一首不能写的诗,我这样想。一切轻笼着白纱,浅浅的雪遮着一堆一堆凸起的孤坟,遮着多少当年红颜皎美的少女,和英姿豪爽的英雄,遮着往日富丽的欢荣,遮着千秋遗迹的情爱,遮着苍松白杨,遮着古庙芦塘,遮着断碣残碑,遮着人们悼亡时遗留在这里的悲哀。洁白凄冷围绕着我,白坟,白碑,白树,白地,低头看我白围巾上却透露出黑的影来。寂静得真不像人间,我这样毫无知觉的走到天辛墓前。我抱着墓碑,低低唤着他的名字,热的泪融化了我身畔的雪,一滴一滴落在雪地,和着我的心音哀泣!天辛!你哪能想到一年之后,你真的埋葬在这里,我真能在这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中,来到你坟头上吊你!天辛!我愿你无知,你应该怎样难受呢!怕这迷漫无际的白雪,都要化成潋滟生波的泪湖。我睁眼四望,要寻觅我们一年前来到这里的遗痕,我真不知,现在是梦,还是过去是梦?天辛!自从你的生命如彗星一闪般陨坠之后,这片黄土便成了你的殡宫,从此后呵!永永远远再看不见你的颀影,再听不见你音乐般的语声!雪下得更紧了,一片一片落到我的襟肩,一直融化到我心里;我愿雪把我深深地掩埋,深深地掩埋在这若干生命归宿的坟里。寒风吹着,雪花飞着,我像一座石膏人形一样矗立在这荒郊孤冢之前,我昂首向苍白的天宇默祷;这时候我真觉空无所有,亦无所恋,生命的灵焰已渐渐地模糊,忘了母亲,忘了一切爱我怜我同情我的朋友们。正是我心神宁静得如死去一样的时候,芦塘里忽然飞出一对白鸽,落到一棵松树上;我用哀怜的声音告诉它,告诉它不要轻易泄漏了我这悲哀,给我的母亲,和一切爱我怜我同情我的朋友们。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后记卫建民 我年轻时也爱好文学。在搜集阅读现代作家作品时,尤其留心同乡前辈的足迹——文学青年往往以乡贤为骄傲,好像这就是个人爱好的佐证和有可能成为后继者的理由。 不过,翻遍全国十几所高校编的文学史教科书,怎么也找不到石评梅(1902—1928)的芳名。有些专修文学的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二十年代有过这样一位作家。感谢书目文献出版社,他们在八十年代初就整理出版了石评梅的几种作品集,才使我认识了生命“如彗星之迅忽”,却在黑夜划过一道永恒的光芒的同乡作家。 “活过”的深厚滋味,原不以寿数界定。有的人长命百岁,福禄寿齐全,到老只能讲讲饮食特点,长寿秘诀;长长的一生平淡无奇。有的人——如石评梅,只活了二十几岁,却轰轰烈烈,尽情怒放,以生命之花照亮了一隅。到风过花谢时,后来者仍在咀嚼她“活过”的滋味。 山西有座娘子关。近代以前,这是晋省与外部隔绝的天然屏障。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展开时,许多有为的山西青年跨过这道古代关隘,摆脱封闭和愚昧,投入新的生活。石评梅,就是出关的一员女将。她十八岁离家北上后,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加入了先驱者的行列,目睹了“三一八”惨案。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时,她正站在震荡的中心。她离开双亲,走出娘子关的意义是:山西、北京同处于黑暗,但北京有冲决黑暗的战友和战地;人在山西,只能在黑暗中窒息。三十年代初,陈衡哲一行应孔祥熙之邀游太谷,途经一大户人家时,陈下车探访,看见了一屋子“曲背耸肩,苍颜削颊”的男女。她说:“这种大家庭真有点可怕,都会中的大家族哪能和它相比?有天才的人在都会的家族中,尚有出头的希望,犹之一枝根蒂坚固的花草,尚能在石隙之中透芽发苞一样。但这样的家庭却是水门汀,任何坚固的花草,也休想找得出一隙一缝来,作为它发芽的门洞。”陈衡哲的敏锐观察,道出了昔日娘子关内万千男女共同的命运。 石评梅在北京生活不足十年。因当年报考的学校国文系不招生,她改考体育系,又以体育教师为职业,以体育:为改造社会,解放妇女的手段,以文学为精神的坚强支柱。当年主持北师大附中的林砺儒先生,慧眼识才,又让她兼任国文教师,改变了世人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坚定了她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决心,她付诸实施“情感教育”,响应“人本位”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同事、学生的衷心爱戴。 从她数量不丰的作品和友人的回忆文章分析,她的情感生活,很早就投射下一道浓重的阴影。初恋的遇人不淑,是她一生痛苦的根源;身心受伤后,到死都没有痊愈。她满怀期望的走出了娘子关,不料又跌入情感的苦海。自从认识同乡高君宇后,她总算在苦中尝到了甜,在黑暗中窥见一隙光亮。谁料天道不公,疾病夺去高君宇年轻的生命,双双在书信中的热烈情愫,在病床旁的默默盟誓,又如梦幻泡影,变成了石评梅更大的痛苦。石评梅、高君宇的爱情故事,是凄恻动人的千古绝唱!石是才华横溢,情感热烈的女作家;高是执着于政治理想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受新文化运动的感召,冲破封建礼教,在精神上融为一体了。然而,疾病使他们先后走向死亡,到死也没有结合。他们生病住院,都在协和,是从同一道门走入冥途的;他们的手上都戴着定情的象牙戒指,同眠于陶然亭畔。“梁祝化蝶”是神话,石高同穴是现实。高君宇的死,既加深了她的痛苦,又升化了她的精神境界。她生前知道有人在真挚的爱她,清楚地知道那个死去的人唯一爱的是她,她的余生只能为他而活了。以后的作品,几乎全是敬献于高君宇的爱情祭品。撕碎了的心,原是缤纷的生命花瓣。 二十年代的北京,石评梅之死是一个大事件。她的同事、朋友、学生,几百人列队走过街头;殡仪隆重,哀恸感人。这是文化古都在悼念一位作家,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石评梅、高君宇的墓地,早就是古都北京陶然亭畔的一处风景。 《魂归陶然亭》,是我编选完工后自然冒出的书名。就在今天下午,我还去陶然亭,在他们的墓旁照了几张相,但我的心情,已回不到过去。多年未来,不知墓地已新修,墓碑形制未变,却换成汉白玉,石评梅特意为高君宇设计的墓碑及原有的碑文,也不知去向。重修者故意突出高墓,淡化石墓,将石推向陪衬的地位。这就大大违背死者的本意了。为了一种浅薄可笑的目的践踏死者的初衷,孰令致之,谁为为之? 为故乡的前辈作家编一本纪念文集,真是愉快的工作。因此,当郭娟提出她的计划时,我立即说:你找对了人。“编选依据的资料是:《平定文史资料》《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心脏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几种《石评梅作品集》。 2001年2月12日于北京辟才胡同
编辑推荐
《魂归陶然亭•石评梅》:我年轻时也爱好文学。在搜集阅读现代作家作品时,尤其留心同乡前辈的足迹——文学青年往往以乡贤为骄傲,好像这就是个人爱好的佐证和有可能成为后继者的理由。不过,翻遍全国十几所高校编的文学史教科书,怎么也找不到石评梅(1902—1928)的芳名。有些专修文学的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二十年代有过这样一位作家。感谢书目文献出版社,他们在八十年代初就整理出版了石评梅的几种作品集,才使我认识了生命“如彗星之迅忽”,却在黑夜划过一道永恒的光芒的同乡作家。“活过”的深厚滋味,原不以寿数界定。有的人长命百岁,福禄寿齐全,到老只能讲讲饮食特点,长寿秘诀;长长的一生平淡无奇。有的人——如石评梅,只活了二十几岁,却轰轰烈烈,尽情怒放,以生命之花照亮了一隅。到风过花谢时,后来者仍在咀嚼她“活过”的滋味。山西有座娘子关。近代以前,这是晋省与外部隔绝的天然屏障。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展开时,许多有为的山西青年跨过这道古代关隘,摆脱封闭和愚昧,投入新的生活。石评梅,就是出关的一员女将。她十八岁离家北上后,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加入了先驱者的行列,目睹了“三一八”惨案。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时,她正站在震荡的中心。她离开双亲,走出娘子关的意义是:山西、北京同处于黑暗,但北京有冲决黑暗的战友和战地;人在山西,只能在黑暗中窒息。三十年代初,陈衡哲一行应孔祥熙之邀游太谷,途经一大户人家时,陈下车探访,看见了一屋子“曲背耸肩,苍颜削颊”的男女。她说:“这种大家庭真有点可怕,都会中的大家族哪能和它相比?有天才的人在都会的家族中,尚有出头的希望,犹之一枝根蒂坚固的花草,尚能在石隙之中透芽发苞一样。但这样的家庭却是水门汀,任何坚固的花草,也休想找得出一隙一缝来,作为它发芽的门洞。”陈衡哲的敏锐观察,道出了昔日娘子关内万千男女共同的命运。石评梅在北京生活不足十年。因当年报考的学校国文系不招生,她改考体育系,又以体育教师为职业,以体育:为改造社会,解放妇女的手段,以文学为精神的坚强支柱。当年主持北师大附中的林砺儒先生,慧眼识才,又让她兼任国文教师,改变了世人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坚定了她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决心,她付诸实施“情感教育”,响应“人本位”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同事、学生的衷心爱戴。从她数量不丰的作品和友人的回忆文章分析,她的情感生活,很早就投射下一道浓重的阴影。初恋的遇人不淑,是她一生痛苦的根源;身心受伤后,到死都没有痊愈。她满怀期望的走出了娘子关,不料又跌入情感的苦海。自从认识同乡高君宇后,她总算在苦中尝到了甜,在黑暗中窥见一隙光亮。谁料天道不公,疾病夺去高君宇年轻的生命,双双在书信中的热烈情愫,在病床旁的默默盟誓,又如梦幻泡影,变成了石评梅更大的痛苦。石评梅、高君宇的爱情故事,是凄恻动人的千古绝唱!石是才华横溢,情感热烈的女作家;高是执着于政治理想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受新文化运动的感召,冲破封建礼教,在精神上融为一体了。然而,疾病使他们先后走向死亡,到死也没有结合。他们生病住院,都在协和,是从同一道门走入冥途的;他们的手上都戴着定情的象牙戒指,同眠于陶然亭畔。“梁祝化蝶”是神话,石高同穴是现实。高君宇的死,既加深了她的痛苦,又升化了她的精神境界。她生前知道有人在真挚的爱她,清楚地知道那个死去的人唯一爱的是她,她的余生只能为他而活了。以后的作品,几乎全是敬献于高君宇的爱情祭品。撕碎了的心,原是缤纷的生命花瓣。 二十年代的北京,石评梅之死是一个大事件。她的同事、朋友、学生,几百人列队走过街头;殡仪隆重,哀恸感人。这是文化古都在悼念一位作家,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石评梅、高君宇的墓地,早就是古都北京陶然亭畔的一处风景。《魂归陶然亭》,是我编选完工后自然冒出的书名。就在今天下午,我还去陶然亭,在他们的墓旁照了几张相,但我的心情,已回不到过去。多年未来,不知墓地已新修,墓碑形制未变,却换成汉白玉,石评梅特意为高君宇设计的墓碑及原有的碑文,也不知去向。重修者故意突出高墓,淡化石墓,将石推向陪衬的地位。这就大大违背死者的本意了。为了一种浅薄可笑的目的践踏死者的初衷,孰令致之,谁为为之?为故乡的前辈作家编一本纪念文集,真是愉快的工作。因此,当郭娟提出她的计划时,我立即说:你找对了人。“编选依据的资料是:《平定文史资料》《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心脏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几种《石评梅作品集》。2001年2月12日于北京辟才胡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