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闲话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清)艾衲居士,张敏  页数:146  字数:9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清代短篇小说集,编著者艾衲居士。关于作者的其它情况无考。从小说内容上可以看出,艾衲居士亲眼目睹了清兵入关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对不屈服的汉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大规模的镇压。所以他正话反说,“莽将甘一史掀翻”,篇篇以冷嘲热讽出之,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以浇胸中块垒。此书值得称道的是其新颖独到的结构。十二则平话,单独成篇,由一豆棚牵系,将各个单篇串接成册。与《天方夜谭》、《十日谈》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籍目录

弁言第一则 介之推火封妒妇第二则 范少伯水葬西施第三则 朝奉郎挥金倡霸第四则 藩伯子破产兴家第五则 小乞儿真心孝义第六则 大和尚假意超升第七则 首阳山叔齐变节第八则 空青石蔚子开盲第九则 渔阳道刘健儿试马第十则 虎丘山贾清客联盟第十一则 党都司死枭生首第十二则 陈斋长论地谈天附录  《豆棚闲话》叙校点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豆棚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喜欢,笔记体小说,休闲时看看
  •   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故事颇为有趣,一口气读完了,还真有些舍不得,据书中所言,艾衲亦是一才子,为何除此书外未曾听说过此人?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许多珍藏不为人所知。我很希望能多读一些类似的书,也希望当当能有个专题介绍。
  •   没有书评那么精彩。但是想要提高文学修养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   只能当笑话看
  •     2010年在北京听课时读的,当时因为上这门课的老师强调一定要看,我便从网上下载打印出来看了。
      
      短短的十来篇文章的集合,却深刻地反映了那时底层人对所谓的神鬼、所谓的报应的怀疑态度,尤其是最后一篇,更写出了颠覆性的结论。这让我更觉得,中国人大半是现世主义者,只看重现世的利益,而那些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关于灵魂、关于良知的深刻拷问和反思,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整本书有点像《一千零一夜》的形式,每天讲一个故事,直到那个讲故事的地点----豆棚倒了,作者也就顺势结束了全书。
      
      时隔太久,我现在也只能隐约想起个大概,具体情节都已不记得了。
      
      
  •     中等小户在自家空地搭个棚子,放任豆藤弯弯曲曲缠满了,自成一个纳凉的好去处。豆棚下,男女老少铺了凉席边乘凉边说故事。
      
      开篇的题目为《 介之推火封妒妇》,是一位乘凉的老者讲的故事。有个叫做妒妇津的地方,过往的妇女都要脸上抹灰扮的丑陋不堪。这地方有座庙宇供了个石尤奶奶——“中间坐着一个碧眼高颧、紫色伛兜面孔、张着簸箕大的红嘴,乃是个半老妇人,手持焦木短棍,恶狠狠盘踞在上;旁边立着一个短小身材、伛偻苦楚形状的男人,朝着左侧神厨角里。”这男人便是男一号介之推。两人原也是郎才女貌来着。
      
      介之推因追随晋国公子逃难不告而别,石尤不明就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妒恨恼怒得胸中长了如石一般的妬块。“俗语说,女傍有石,石畔无皮,病入膏肓,再消融不得的了。”
      
      十九年后,男一号护主回国并找到石尤。石尤将介之推五花大绑,“我也不愿金紫富贵,浪迹天涯,只愿在家两两相对,齑盐苦守。” 直到朝中友人来到山中放了一把大火,火势由搅着石罅峦光的袅袅微烟演变得火炽风狂。石尤抱住介之推两人一起烧成灰烬。但石尤胸中的妬块却完好无损,被当成宝贝送给晋国公子。这宝贝搅得后宫不睦,只得又请出了个叫做“百炼降魔破妒金刚宝锤”的仙物才将它打碎。
      
      其余的故事似乎都不如这篇精彩。暂记录之。。。
      
  •     
       据说古代一落魄世家女子不得不卖书易米时曾写诗一首
      
       典到琴书事可知,又从架上检元诗。先人手泽飘零尽,世族生涯落魄悲。此去鸡林求易得,他年邺架借应痴。明知此后无由见,珍重寒闺伴我时。
      
       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其实我要说的是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
      
       不管从什么方面看,这都是一本奇书妙书。
      
       第一篇故事已是惊喜连连,说的是介子推当初如何死的。怎么死的呢,原来是他娶了个妒妇,那妒妇将他困在山中,他左思右想没奈何,便放一把火把两人烧死了。第二篇也不落俗套,讲的西施范蠡,原来里面另有来历,不仅不浪漫,还颇有几分龌龊。就着开首连篇,足以称作当年的“先锋小说”了吧。
      
       而后的故事平平,无非是人世的因果报应,只要你安下心来做好人,便是阎王让你今朝死,你也能凭这一点德扭转命运。这是儒家思想。就凭前面这几篇,我想这艾纳居士必定是落第学子,心里装满了孔孟之道,却又出仕无门,一股恶气便把古今中外所有高尚浪漫传说统统解构。
      
       那本书的前言说最经典的当属伯夷叔齐首阳山上的故事。故事经典,结构经典,用词经典,果然是经典之作。但我想若要作者本身来选,他倒未必觉得这篇好的,他也许觉得最后一篇好。
      
       最后一篇讲一个姓陈的斋长在豆棚下讲什么佛教道家统统是放屁,信不过的,语言流畅,是书生口吻。最后这个斋长被众人轰走了。不久豆棚塌了,众人便道,都是这个人的胡言乱语,把咱们的豆棚都弄倒了。
      
       我不知怎的对最后一篇特别生出感悟。我拿不准作者的立场是怎样,可于我,却在陈斋长身上找出了一丝无奈。
      
       典到琴书事可知。百无一用是书生。满架诗书敌不过果腹的口粮,满腹经纶终究换不来一朝温饱。智慧,把人钉在了十字架上,你的身后全是血,众人不过用你的血装点成一扇桃花,野狗又来围着这一点腥气厮杀。陈斋长的悲哀在于他知道得太多了,他是世界的早产儿,注定要夭折。
      
       前面的嬉笑怒骂推倒重来,说到底不过是歇斯底里的悲伤和凄凉。
      
       很多人在难过的时候反而会写出很诙谐的东西。苏东坡是这样的。但苏轼真真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他太强大而健全了,他不需要任何病态的发泄,他不需要恨这个世界,因为他就站在世界的制高点。
      
       可艾衲居士,一听这个名号,便想出一个萧瑟、沉默,甚至看起来有点懦弱的书生。他的“乐”,不过是痛苦的大海上那一点点浮萍,没有根基的,随波逐流的。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话放到《豆棚闲话》中,同样合适。
      
       毕竟以前的书生轻易不写小说,定是心里有了不吐不快之事才要这样一涌而出。
      
       我喜欢他用最后一个故事封住了底,豆棚塌了,故事没有了。
      
       于是我们听到几声叹气。远处竟飘来一阵哭声,细听却又像有谁在笑。
      
      
  •     
      
      早春三月,屋前屋后的闲余空地,植下几株羊眼豆秧。待到豆藤长出的时候,觅得几块木头、几支竹竿,在豆藤缠绕攀爬之处搭起棚子。豆藤顺着竹竿、棚子弯曲生长,豆叶也一天天的肥厚起来。待到盛夏来临,豆棚已被豆藤豆叶密密缠满,月上柳梢时,人家或抬着小凳、或放把躺椅,或就地铺条凉席,凉风习习,满目青翠,遍开的豆花随风送来阵阵清香。男女老少将手中的蒲扇、团扇徐徐轻摇,不由荣辱皆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豆棚的主人,早在豆棚上备得了些许清茶、瓜果。无论是乡间野老,还是懵懂少年,只要肚子里有些谈古论今、博人一笑的段子,便可登棚说书。豆棚所讲的故事,时间上至夏商下至崇祯;人物有大夫、隐士、佛陀、道人、官兵、流寇、富商、乞丐、清客、员外、书生;有太平盛世痴儿一朝发迹的不经之谈,亦有流寇满地时割头尤生的诡异故事……月儿越爬越高,人们笑谈、评说的声音渐渐低去,人去棚空,这剩一个静谧、安详的星夜。
      
      豆棚里的故事,一夜夜的讲述着。有时,说书人整夜都是原原本本的讲着一个扣人心弦的大故事;有时,说书人围绕一个话题,尽数搬出肚子里装着的无数小故事。每个夜里,说故事的人都不尽相同,而每则故事与故事之间,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豆棚讲故事的这种形式与结构,极似古代阿拉伯小说集《一千零一夜》与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早在十世纪中叶,巴格达作家哲海什雅所收集编写的四百八十则小故事,哲海什雅为串起这些互不相干的神话、传说,特意编出一个故事:山努亚国王每天娶一个女子次日清早再杀掉的她们,为阻止国王的暴行,宰相长女桑鲁卓每天晚上为他讲一个故事,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国王。十四世纪时,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为纪念1348年3月到7月,死于瘟疫的十万佛罗伦萨人,以十位躲避瘟疫的青年男女(三对情侣和四个女子)为主角,让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直讲了一百个故事,结集为《十日谈》。在豆棚里讲故事,与《一千零一夜》、《十日谈》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索”(郑振铎语),构建这些大大小小、故事套小事的文字迷宫,就是《豆棚闲话》。
      
      《豆棚闲话》成书于明末清初顺治到康熙年间(1644-1722)。时间较《一千零一夜》约晚半个世纪,较《十日谈》约晚四百年,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文学成就上,《豆棚闲话》也无法与这两本不朽的世界文学遗产相提并论,胡适一九六一年二月四日在《豆棚闲话笔记》写中道“此中十二篇都不是好小说,见解不高,文字也不佳”。《豆棚闲话》内容杂陈、思想激愤,每多荒谬不经、追求新奇的翻案文章。
      
      《豆棚闲话》的编者是圣水艾衲居士,其真实姓名和身份已不可考,胡适认为艾衲居士是杭州人,因为“圣水大概就是明圣湖既杭州西湖”,因为《水经注》里已经写明“明圣湖”即“西湖”。天空啸鹤漫题的《豆棚闲话叙》说:“有艾衲居士者……卖不去一肚诗云子曰,无妨别显神通;算将来许多社弟盟兄,何苦随人鬼诨。况这猢狲队子,断难寻别弄之蛇;兼之狼狈生涯, 岂还待守株之兔。”这篇“叙”中先是鼓吹艾衲居士有惊世脱囊的才学,又透露他没有并未通过科举出头地。“算将来许多社弟盟兄”,艾衲居士参加过明末清初兴盛的士人结社,但这也不能帮助他卖去一肚诗云子曰。不第的落魄书生为稻梁谋,只有撰书卖文、担任教职、算命医卜这么几条路。
      
      世事的惨烈动荡、个人的艰难生计,让艾衲居士愈加愤世嫉俗。他虽然参与结社,但却又看不起那些社中的士人,不相来往;寒夜青灯,面壁著书,胸中孤愤难平,因此“莽将二十一史掀翻,另数芝麻账目。”将世人最为熟悉的种种故事大作翻案文章,在字里行间肆意痛责、漫骂,有时甚至达到刻薄恶毒的程度。天空啸鹤在“叙”中又说“学说十八尊因果,寻思橄榄甜头。”,艾衲居士虽然在小说最后一章中批驳佛老“彼佛老倡修谬说,僧道姑尼四等,男女游手游食,骗钱安享,做那淫逸不道之事。”但却深信因果报应,小说近一半的篇幅大力宣扬善恶必报天道轮回,(第三章“朝奉郎挥金倡霸”;第四章“藩伯子破产兴家”;第五章“小乞儿真心孝义”等),面对战乱之后的新朝,作者思想深处的不安与矛盾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在胡适先生看来,小说与中国古代优秀的小说相比,显得格调不高、文字斑杂,所以“见解不高,文字不佳”。
      
      中国的话本小说的特点,一为劝诫教化、一为探新求奇,《豆棚闲话》在“探新求奇”这一面上的确上是作足了文章,加之作者艾衲居士是明末遗民,经历了明亡清兴那个乱离兵火的时代,思想颇多矛盾冲突之处,写书基本是以“泄愤”为目的,所以此书尽管在见解和文字”上“不高“、不佳”,但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可不提的一部以翻案致胜的奇书。
      
      《豆棚闲话》实在是圣水艾衲居士的一本泄愤之书。
      
      豆棚里的更多闲话 http://tlccd.tianyablog.com
  •   猛看到这书的价格。。。真想穿越了。。。
  •   典到琴书事可知。百无一用是书生!
    呵呵
    看看高考的趋之若骛!
    可笑!
  •   高考怎么了?难道我们还有别的出路?
    何其芳说,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
    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   我倒是喜欢LZ的文笔
  •   我也喜欢 不过
    第二篇也不落俗套,讲的西施范蠡,原来里面另有来历,不仅不浪漫,还颇有几分龌龊。
    这是个什么故事呢
  •   色.戒 ^o^
  •   写的好,鉴定完毕。
  •   诗好,文字好
  •   好字,收藏了。
  •   很好奇。。范蠡与西施的新故事。。
  •   典到琴书事可知。百无一用是书生。满架诗书敌不过果腹的口粮,满腹经纶终究换不来一朝温饱。智慧,把人钉在了十字架上,你的身后全是血,众人不过用你的血装点成一扇桃花,野狗又来围着这一点腥气厮杀。
    当初,我看着台上的领导挥斥方遒,脑子里满满的悲凉,只剩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关于西施和范蠡的事,首先他就说西施不是什么好女人,也不漂亮……而范蠡最后与她沉海,根本也是平常不过的情仇……
  •   ls 你越说我越好奇了~~~~~~~~~~~
  •   虽然是闲话,确实是不平之语啊。
  •   刚看了这本书
  •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我是在韩南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史》看到介绍此书,才知道此书并对此书产生兴趣,遂找来读的。
  •   小可的枕边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