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

出版时间:198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古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芙蓉镇》里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生活原形,有的还分别有好几个生活原形。着重描写了一个南下老干部,在和平时期的工作、生活,主要表现他是一个关心人、体贴人、乐于助人的正直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

作者简介

古华,1942年出生湖南省嘉禾县一个小山村,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故对乡镇风俗很为熟悉。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5部、中篇小说《浮屠岭》等10部、长篇小说《芙蓉镇》第2部。其中《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芙蓉镇》是他的长篇力作,获首届矛盾文学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芙蓉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作为有着一定历史标签的书,芙蓉镇更多探讨的是在文革大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豆腐西施虽然漂亮,但是在文革的时候被罚扫大街百般侮辱折磨她从头扫到尾,同是右派的秦书田同情她帮助她,却被人人骂,所以说这本书真的值得从他们的心理刻画,无论是胡玉音还是秦书田还是别人,都应该折射出在作者对文革的不满
  •     第一次读这种描写文革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的真实性不言而喻,从感情到思想,再到人们当时的生活状态,人性的泯灭,正义的沉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恐怖,同时我也体会到了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真的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路线!
  •      “如今那个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被神化的执政党,人们疯狂去追捧,没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基本思考,没有了人本善的人性,大家疯了一样去执行上级领导的任务。整个社会是冰冷的,阴暗的,黑白颠倒的,你努力上进会被打成右派,你偷懒吃浮财会有官当。大家提心吊胆的生活,时时刻刻提防不良思想传播,时时刻刻准备搞阶级斗争,过着隔墙有耳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和人之间完全没有了信任的年代。
       作者还是希望给大家在黑暗中以一点慰藉的,至少还有老谷,能够始终有自己原则的活着,善良自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全世界都在疯狂,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总有破晓的一声炮响,把黎明带来。坚持真善美,我们会看到破晓的晨光!
  •     小说就是小说,不是报告,而是艺术,看的是讲故事的手法和让人反思、启发、耐人寻味的内涵。事实上,这部小说的篇幅最适合一部电影的长度,幸运的是,作者也是当做剧本的来构思的,十分适合改编成电影。但是,前朝的历史和小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尤其是小说中特意煽情的情节,可以对照《红岩》等。
      
      故事很曲折,但也流畅,很吸引人,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对于那个时代,无数的电影和小说让现代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变成愤青,在骂骂咧咧中,自己也变成了带着红袖章的红小兵,只是自己不知道。我只是想说,中国只是在全世界动荡中的一部分。
      
      我们60年代的动荡源自欧美的动荡,那时美国和欧洲的思想都在动荡中,没有主流文化,无法传播到中国。同时,自从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之后,中国几乎无法从美国和欧洲获取真正关于民主和科学的知识,并且共产主义更明显的是作为政治工具,而对大众的知识和理性却没有丝毫改善,知识和理性的缺乏,愚昧无知加上冲动激进就造成了无数我们现在看起来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发生的悲剧。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时就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到60年代仍然没有普及?原因在于共产主义思想事实上没有带来文明,它只是农民起义的大旗。我们自己无法创造现代企业管理,经济、货币和金融理论,立法司法制度,又恰恰把真正的文明大道和唾弃。
      
      整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黑暗,是远离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结果。
  •     
       和所有描写那段历史的小说一样,小说能让人充分感受到那段岁月触目惊心的混乱感。作者采用说书人的叙述视角,让故事有了一种历史沉淀过后的平静感。可作者显然在平静的笔触下还是带着一种是非分明的态度。就像一个说书人,潺潺说着故事,但时常抑制不住情感地跳出故事来对那段历史评价一番。书中不乏很多精到的评价。有时是直接评价,如这段——
      
       写到这里,笔者要申明一句: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
      
       有时是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如小说结尾,四人帮被清除,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落下帷幕,芙蓉镇焕然一新,只有疯子王秋赦每天像幽灵一样到处叫嚷着:“文化大革命,五年又来一次啊——”,闹的人心惶惶,作者借秦书田的嘴说出:“如今哪座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秦书田。他不是个英雄,只是个卑微的甚至有点儿没骨气的男人。被抓去批斗时,扇他一个左耳光,他还会自觉地把右脸凑上等着挨。李国香宁愿爬地也不肯跳的“黑鬼舞”,他毫不迟疑就跳起来。用古华的原话来说,秦癫子已经成了那场运动中的“老油条”,面对各种侮辱,显出一种“既叫人嬉笑又让人讨厌的积极主动。”可如若不苟活,难道作践自己或者一死百了来便宜了那些个作恶的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知道更多的反抗只会遭受更多的折磨,混乱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忍辱才可以活下来。日子已经够苦了,不能叫心都苦了。所以他扫个大街也能扫的跟跳舞似的优美,处处给自己酿点儿生活的蜜来。他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是他的乐观,他的豁达,总是在历经磨难之后仍旧闪着光,宛如他生生不息的生命一般。小说当中可以看出古华对秦书田这个人物虽有嘲讽、有笑谑,但更多的有一种看透人情后的体谅和赞许。
      
       古华的细节描写功力也是相当深厚,写胡玉音多年后再见秦书田的一幕,有这么几句——她浑身颤战着,嘴皮打着哆嗦,心都跳到了喉咙管,胸上憋着气,快憋死人了。他终于发出石破天惊的呼喊:“书——田——!”短短这么一小段描写,把芙蓉姐子这几年拉扯孩子的心酸,知道秦书田被释放后的喜悦,又久等不归的怅惘,以及终于见到时的不敢相信,种种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小说的地域特色非常浓郁,“娘卖乖”一词出现多次,百科了也不见其义,颇有些好奇。开头对芙蓉镇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很鲜活,让人神往几十年前的乡村的世外桃源气息。至于芙蓉姐子的米豆腐,看完全书更是想尝上一尝。
      
      
      
  •     古华作为湖南作家,其作品《芙蓉镇》也是围绕湘南风情而写。作品描述了在三省交界处湘南边境芙蓉镇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作者出生在湘南偏远贫穷的小山村,也曾身不由己的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大地的寒暑沧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探索着,尝试着把自己二十几年来熟悉的南方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和生活情调来。”于是,《芙蓉镇》不仅仅描绘湘南山镇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还是一幅山镇社会风俗画。
  •      人生在世,总得经历起起落落,风光过,落魄过,不过如此。李国香曾经风光,也免不得挂破鞋,跳黑鬼舞,被人指点嘲讽。胡玉音虽然没做过什么错事,诚诚恳恳,靠自己的双手赚取万贯家财,也因被划分为富农而捉去批斗。秦书田、黎满庚、谷燕山,曾经把持大权也免不了被降职反省,人生就是充满了未知与残酷。
      
  •     文章描写了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大环境的无奈。ZF黑白颠倒,乡邻六亲不认。荒谬的事物,在荒谬的年代,却显得理所当然。作为90后,我感到庆幸,没有生活在文革中。相比之下,宁愿遇到战争,可以光荣的战死。
      《芙蓉镇》是一部意义深刻的作品,可为什么,现在的小说电视剧,竟是对所谓“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浪漫的一面的铺陈渲染,却少了应有的反思?
  •     双休把《芙蓉镇》读完。
      一年前看过谢晋导演的电影,这次看小说,觉得文本与影视毕竟是不同的载体,呈现的内容的深度的确有极大的差别。之前做《金陵十三钗》的课题都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因为《金》的电影在小说基础上做了太大的改动,可以当做两个完全独立的作品来看。而《芙蓉镇》是另外一回事。小说和电影在叙述上都是高度吻合的,所以在情节上古华和谢晋所表现的偏差不大。但是既然是同样的主题,小说与电影相比又传达了更多的东西。我们只能从电影画面中看到胡玉音遭遇几何,其他角色的故事如何展开,如何评价完全得靠自己。而小说里,古华加入太多自己的分析,所以对于某件事情应该如何定调,古华已经让我们没有太多判断的余地了。这样看书很省力,但这样也更容易达到作者预设的那个深刻的程度,所以还是推荐一阅原著,最能领会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我是先看电影的受害者,所以在看文本是直接把胡玉音和刘晓庆对号入座,这样局限了自己的想象延展,是比较不好的。所以如果对《芙蓉镇》感兴趣,务必先看原著再看电影。
  •     看完古华先生的《芙蓉镇》后,我感慨万千。
      虽然这是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作品,但却能完整的展现出当年那段荒唐而又令人心酸不已的历史。通过这篇小说,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虚伪的dang。这不由的让我联想起余华先生《兄弟》中那个可怜的宋凡平遭到文革批斗的各种惨状,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中记叙许三观和他妻子一同被批斗和迫害的种种,还有《活着》中福贵一家经历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的过程。当余华全部以一种滑稽可笑的描写手法表现出这段其实本身很沉重的历史,在带给我们一丝苦笑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思考。
      相比之下的这部《芙蓉镇》,古华先生的手法显得更加稳重写实,无论是事情的记叙还是人物的刻画都十分得体,总之,写的非常的精彩。不得不让我佩服作者的功力和勇气,写作的度把握的很好。虽然近乎完整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文革)所呈现出全民皆愚、世风日下的状况,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对美好未来的赞美和憧憬上来。其实,我再看到一半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担忧:害怕古华先生因为这本书而被抓入监狱。因为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如今敢于说真话,敢于打破束缚的,真正看清楚这一切的人真是越来越少,大家都是麻木的活着,不是一大批歌功颂德的人,就是一大批安居乐业于自己的狭隘生活里的人。
       一开始,芙蓉镇 这三个赋予无限诗意和美感的名字就打动了我,之前没看过这本书的我,本以为会是一曲描绘悠扬的田园牧歌般的小镇生活乐章。从来没有想到实质上这个镇却是无数有着同样黑暗、血腥、恐怖的万千小城镇的象征,甚至是整个昏暗时代的缩影。因为它讲述的是那段不堪入目的历史。
       文章中的很多细节,真的很让我感动。有时候,不得不让我怀疑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尤其是那些为党办事xx人,是什么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呀!是什么吞噬了他们的良心呀!是什么腐朽了他们的人性呀!让这么多无辜的百姓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丧失做人最根本的尊严,无情的剥夺、无情的打压、不仅是身体的残害,更是心灵的毁灭。就拿全文的女主人公,胡玉音,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和丈夫过起还算美满的小日子,可就被统治者可笑的一句“阶级斗争”给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以后的生活更是凄苦、悲凉••••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批斗会中备受侮辱和折磨,在一个个的困境中,已经从原来想要一死了之转变为坚强的决心——好死不如赖活着。于是过着想牲畜一样活着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平反的这一天,竟然不敢相信激动的昏厥了过去,真是让人痛心。其实就算平反后,又再能怎么样呢?她的灵魂早已脱壳,只是一具苟且活着的身体,一个鲜活的生命早就被摧残
      唉!我真是恨不得有特异功能把卑劣的统治者,全部杀光光。什么狗屁 的社会zhuyi、共产zhuyi••••••在当今社会,dang不是一样的昏庸腐败、草菅人命、实行着无耻的专制统治。
      就如前几天的春晚,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已经扭曲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为什么作为百姓的我们不能睁大双眼看看清楚,为什么作为百姓的我们竟是这般愚昧无知。所以的这些都是愚民政策呀!是愚民政策呀!我们的智商就是这样被搞得越来越低了,看看那些节目,一个个小品弱智到了极点,亏我们还笑得出来,全当人们是白痴了吧。只能甘心做一个结婚生子、工作挣钱、买房养活家庭的丈夫/妻子•••••
      
  •     首先,作者废话不多;其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最后,因为真实所以深刻。
      终于懂得什么叫做妖魔鬼怪的年代,什么叫做洪水猛兽;
      各种落井下石中的一抹温情;
      各种黑白颠倒;
      各种惶惶不可终日。
      
      
      文革之痛,甚于商纣夏桀!
      文革之病,今日犹在!
  •      本来是在网上无意找到了这部电影,但是为了尊重原著,就先看了书。
      这本书写的凄凉无比,文中的文字是刺骨的冷,但每快要冷到心脏的时候,胡玉音和秦书田那股子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对于生活的热爱的劲头,就划破了那股冷风,虽然文革时期,各种风向的龙卷风一样的政治运动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袭来,但他们仍然坚强的活着,仍然牢牢地抓住地面,任凭无情的烈风蹂躏。
       那个时期是个黑白颠倒,又颠倒过来,再颠倒回去的年代,以至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人们不敢说话,不敢做事,他们今天说的话、做的事也许是对的,可到了明天,就可能是错的,就会被批斗,就会变成阶级敌人,就会毫无人身自由的被站在阶级顶层的人任人宰割。
      可怕地年代啊!
       最后看了那部电影,我很喜欢里面姜文的戏,对人物的动作也语言表现的很到位,刘晓庆那时候也是那么的年轻。
      
  •   刚看完书 马上准备看下电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