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漫话

出版时间:1990-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林庚  页数:1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推进学术进步,虽似逆水行舟却是我们不可推卸责任。为此,我社自199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体系而又自成体系。丛收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长可百万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另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我们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编好这套丛书,把真正的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和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书籍目录

关于“大闹天空”的故事情节《西游记》漫话从菩提祖师谈起天上人间江湖风波取经记与闹天宫喜剧角色动物王国童心说童话的天真世界结语“赫壁之战”分析《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新的意识形态的萌芽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游记漫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林庚先生的这本书篇幅不长,其内容却十分深刻,说来惭愧,尽管对西游记里面的一些故事很熟悉,但多从电视剧、小人书或者动画片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的,真正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林庚先生的书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二是《西游记漫话》,都对《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大闹天宫,孙悟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他只是凭借他的一身本领单干。二是起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玉帝轻视了他。三是玉皇大帝并不是作威作福的帝王。四是尽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曾说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孙悟空并没有打算做玉帝。最后,大闹天宫是由于孙悟空的轻敌大意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出来,之后遇到了认为是英雄的事业,就欣然走向了新的事业。所谓的大闹天宫,无非就是孙悟空以其高超的偷盗手段接连作案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这和反应农民起义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生活依据的,这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无不体现出来。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也全面展示了孙悟空神偷变化的手段、非凡的武功以及经得起失败考验与痛苦折磨的硬骨头的品格。这也便是他此后西天之行的一个凭藉和缘由,也是他好汉生涯的开始。
      西天之行的危险行程其实是闯荡江湖的集中与变形。江湖上既然多风险,自然也就需要有人保护,这正是江湖上英雄好汉们之所以大显身手了。《西游记》中唐僧一行所遇到的种种危险与劫难,大致说来分成两类:一类是碰上了各路妖魔的打劫。这构成了西行中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则是孙悟空见义勇为,主动去擒拿和降服妖魔,这些与取经并无直接关系,却正是江湖好汉的本色当行。这些不过是市民小说中常见的江湖风波的翻版,比如鲁智深大闹桃花村与孙悟空高老庄降伏猪八戒就何其相似。不过,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却是从市民文学中获得了升华与超越的力量,他所拥有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使孙悟空成为不同寻常的英雄,而都市流氓无产者的弱点几乎淹没了那些行侠仗义的英雄品格,他们缺少一种更崇高的人生使命的呼唤和精神追求。而英雄总是要经受考验的,西天之行就是一个经受考验的历程,而孙悟空诙谐俏皮的游戏态度与随机应变的聪敏的天性,使他似乎对一切都满不在乎,总是可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将一切严重的考验应付得轻松自如。《西游记》的特殊之处又在于孙悟空最终是一个胜利者。
      不过西行路上,孙悟空皈依佛教不过是他西天之行的一个缘由而已,并不曾真正受制于佛家的信仰与戒律。此外,对于佛门的家风,孙悟空也多有嘲弄,对佛门的尊者也没有什么敬意,他不是一个佛教徒。而孙悟空的西天之行也不是出于被迫,紧箍咒在西行途中没有起到强迫孙悟空西行的作用,而是维护唐僧的尊严和权威,紧箍咒赋予了唐僧一个神秘的力量。师徒四人中被迫西行的是猪八戒,他之所以还能够坚持下来,多半倒是因为孙悟空对他的束缚力以及孙悟空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的非凡力量。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他所渴望的便是有机会再显身手,而唐僧的到来正是使他获得了这样一次机会。
      《西游记》中许多最富于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常常是发生在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如果说孙悟空是主角,则猪八戒就是他的重要的配角。猪八戒的原型是来自农村的,而孙悟空的原型则是来自市井的,市民的文艺里也常常拿乡下佬打趣,其实二人之间本无根本性的冲突,孙悟空至多也只是拿猪八戒开开心,搞些恶作剧而已。
      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曾经被搬上舞台。金院本有《唐三藏》、元初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的杨景贤又有《西游记杂剧》流传至今。这些戏曲的某些成分因此也就可能在《西游记》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影响并留下痕迹。举例来说,《西游记》中的每次劫难,都自成局面,并且有高潮有始末,单抽出来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改编成一出戏曲。
      《西游记》所展示的是一些动物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所写的神魔除去尸魔以外,几乎都是由动物精而变成的,这仿佛是动物园的猴山、狮子山、水族馆和昆虫馆,因而也便自然成为儿童锁喜爱的乐园。在《西游记》中,这些动物形象往往都保留着它们自身的特征和习性,表现出儿童对于动物世界的浓厚的兴趣,细致的观察和活泼的想象。所以把大家也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话世界,孙悟空作为主角,其好动不安的特征也正合乎儿童的天性,以猴子为主角,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这种好动的心理。《西游记》也是一部深得儿童喜爱的小说,其中正包含着丰富的童话因素。
      说实话,由于对原著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林先生的书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我并没有深入领略到其中的深层意味,不过从中了解到了不少知识已经让我很满意了。继续观看大家小书的书籍。
      
  •     
       一位很喜爱的老师推荐的书,隔了很久才看完的,觉得林庚先生对西游记的理解深刻表达也是深入浅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是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阶级形象。按照林先生的观点孙悟空是一个有相当市井江湖色彩的角色,而且与英雄主义情结,孙的取经之路是带有英雄传奇的意味,而林先生对英雄的定义是英雄之成为英雄往往并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并且全身心地投人他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专注,他的献身精神,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总之是这样一些非凡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志。孙悟空亦是有乐观精神的个体,一路降妖除魔的过程都是乐观的,不羁的。林先生在说道西游记里的喜剧角色的时候把我们的二师兄八戒定位为一个有强烈归家意识和小农特点的形象。八戒的形象是为了烘托孙悟空而存在,并且刻画的细致入微,恋家的,天真的,懒惰的二师兄兼有了人性的诸多缺点,却真实自然不做作,这也是八戒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林庚还提到了纵观整部西游记,里面的妖魔形象多为动物,而且诸多语言也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童话般的口吻给整部小说增添了阅读感也扩大了小说的传播。西游记漫话确实是易懂而深刻的西游记评论著作。林庚先生本人的雅致淡泊在文字之间也缓缓流露,是一部适合阅读的好书。
  •      最近读了《西游记漫话》作者林庚,虽然薄薄的一本,但读了之后别有很多感想。
       曾经写过关于西游记的阅读感想,那时候把相关的书都浏览了一遍。但一般都把本书定义为是神话,或者人性成长这一类。
      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些全新的观点,从还原现实的角度来看本书。作者通过《喻世明言》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二刻拍案惊奇》中《神偷寄兴一枝梅》,《好儿赵正》等书的对比中指出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和现实的小说故事非常的相似。他们闯荡江湖,偷盗捣乱的习性几乎与孙悟空的形象非常相似。无非是西游记加入了很多神话的元素,使得故事意义不同。所以孙悟空的形象是建立在市民生活的基础上的。
       西游记以前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等很多的描写取经,猴精,等的书籍。但主角并不是孙悟空。而且孙悟空的形象也不是西游记中的那个形象。在西游记中,作者为了把孙悟空作为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在整个取经之前加了整整7话的孙悟空成长的故事。《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个传统的主角,故事中还有一个猴行者,曾跟唐僧说道,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过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但是这只是一提,并没有展开猴行者的经历。如果说西游记中没有前七回,孙悟空提起,我曾大闹天宫。故事想来也不会让人那么的对孙悟空津津乐道了。
       孙悟空在取经前后,他的性格其实是很统一的。历来很多人说孙悟空随唐僧去取经了,就破坏了他大闹天宫时为自己创造的无法无天的形象。此后的西天之行的所作所为不论如何轰轰烈烈,都不免是服从于宗教的目的。这涉及到了《西游记》宗教的因素的问题。然而这里的关键并不仅仅指出这一步,而在于这些佛教因素对于孙悟空的性格行为究竟起了多少作用。西游记是大唐三藏西行取经的历史传说而来的,自然不免保留了佛教的内容,这是由故事框架所带来的。佛教因素并没有影响孙悟空的性格及行为方式,更没有渗透到他好的精神世界中去。孙悟空的皈依佛教仅仅是他好汉生涯的一个由头。孙悟空护送唐僧,过关斩将,降妖伏怪,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去受精神和意志的考验,显示其英雄本色。他没有丝毫权威意识,他放言无忌,嘲弄一切,对于佛教及佛家人物常常嬉笑怒骂,随意戏谑,他诅咒观世音“该一世无夫”,嘲笑唐僧的无能与怯懦,于佛家的教义颇多非议。佛家的因果报应,孙悟空却以为这无非是菩萨借此以报私仇而已。
       我们拿取经中大闹五庄观的故事,可以看到孙悟空偷人参果的行为和大闹天宫中偷蟠桃的行为如出一辙。打翻人参果树,断了人参果树的根和当年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出来后踢翻八卦炉,期间非常的相似。最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和镇元子的袖里乾坤也极其相似。由此可以感受到孙悟空的性情其实没什么改变。
       作者认为《西游记》也算是一本童话小说,其中很多情节,对照小孩子的习性便很容易理解。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我在想,我在看漫画《海贼王》的时候,想这也是一部童话故事。童话不需要太多的前后逻辑的对应。需要在当时的场景中动人,不老去重复,那就很不错了。不过海贼王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呢,如果结果做的像《七龙珠》那样的话,感觉无敌了然后故事结束了,那就显得很低极了。
       西游记中如发生在动物王国中的故事,最终是完成了一个天真的儿童乐园。孙悟空所以从来都有那样好的兴致,那样乐观的心情,那样活泼充沛的想象与自由不羁的性格,正是童话精神的真正体现。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的性格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     《西游记漫话》(林庚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完了儿童版的《西游记》,里面没有那些诗词,看起来更过瘾。后来又重新看了一遍《西游记》的原著,印象已不如最初的惊喜。再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不少网友对《西游记》的精彩分析,从人物到法宝,极尽想象的发挥与解读。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写来堂堂正正,创见不多,但他发挥了自己“《西游记》是一部富于童话性的小说”这一观点,以童心解读《西游记》,妙论迭出,别有会心;对孙悟空、猪八戒、小妖们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分析。正如陈平原所云:“林庚的《西游记漫话》,选择了儿童的视角,以童话性作为立说的根基,有学理上得考虑,但更与作者的个人兴致关连。极度的好奇心、无边的想象力、以及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向往,是童心,也是诗心,更属于保持童心的诗心。”
  •      前些天去李老師家,李老師極力推薦林老此書,并獲贈一本。(在此先謝謝李老師推薦好書,呵呵。)昨日開始眼睛不適,不能對著電腦作劄記了,晚上打算看看閒書,也算五一節給眼睛放個假吧。在考慮再三之後,拿起林庚老先生此書。
       此書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56年發表的《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這部份就一篇不長的文章。第二部份才是此書的主體,即真正的《<西遊記>漫話》,這已是前文30餘年后的事了。
       這兩部份同是談《西遊記》,但第一部份只談“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形象,並且主要是針對當時孫悟空反映農民起義之說提出異議,但並沒有解決孫悟空的形象問題。第二部份則以整個《西遊記》為對象加以論述,但其中心或者說基礎,仍是“大鬧天宮”中建立起來的孫悟空形象。此文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為基礎來解讀孫悟空的形象,至少從林先生的文中來看,是很有意思,且還是比較近真的。如果說,《漫話》沒有對“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作出準確的定位,那後面的論述也是難以成立的。所以說,雖然二者的對象雖有廣狹之分,但總體的論述內容和定位上,還是一脈相承的。但二文的研究方法、理路,卻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按照吳小如先生在此書序言中的說法,《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一文“乃是1956年發表的,先生對‘鬧天宮’反映農民起義說已明確提出自己的懷疑。這在當時多少帶有‘頂風’談學問的嫌疑。……這樣的政治問題掛鉤的大背景下,即使是談《西遊記》與農民起義的關係,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無私無畏的勇氣的。”
       確實,1956年的學術環境下,談學術首先需要的是政治正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了,其次才能談具體的問題。而談具體問題的前提,大概還是不能以學術破壞黨的總體定位的。是以,在當時的環境下,農民運動作為史學界五朵金花之一,大談特談,大加推崇。我不知道文學研究中農民運動占什麽位置,但想來也不會太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各種文學作品發掘符合黨的政策、方向的農民運動資料,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孫悟空大鬧天宮自然是一則很好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的典型。(農民運動到底反不反帝反封建,這個可以再討論,但至少從當人官方、學者以及一般老百姓的主流的或者說放在臺面上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是反的。這個在此不討論。)所以才出現了“沒有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那樣規模巨大,以至使得封建統治者不能維持或者幾乎不能維持的農民起義戰爭,孫猴子大鬧天宮這樣的情節是不可能虛構出來的”這樣的論斷。
       此一論斷自有其武斷之處,也有其受當時環境政治、學術影響之處,是以林先生指出來,予以商榷,也是無可非議的。或許如吳先生所說,受當時環境的影響,林先生作此文時大概也只能作一些偏向實證性的研究吧,不能作太過於感性的文學批評吧。此文只以舉例來證明農民起義說的不確。但這就有個問題了,舉幾個不同的例子就能證明農民運動說的錯誤?當然,武斷的說“不可能”,那確實有問題,但是不是絕對不是農民運動呢?至少林先生此文是沒有解決的。林先生以農民心理作為第一個論據,認為農民安土重遷,不會放棄安逸的環境去追求理想。這其實並不能站得住。農民確實安土重遷,但他們對理想的追求也不是沒有的,尤其是長生,對於長生的追求,如有可能,是沒有人會放棄,或者說不去追求的,農民也是一樣。而孫悟空追求的正是長生,這就使得林老的農民安土重遷,不會放棄此而追求彼的說法並不很站得住了。其次,林老分析了“反了”這個詞。林老對許多文獻中的此詞作了疏解,最後以廉頗反趙為例,認為“這‘反了’與孫悟空的‘反了’,其神態間,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誠然,孫悟空大鬧天宮中的“反了”或許有好漢的“反了”的意味,但需要關注的是孫悟空是起自底層的人(妖?神?),這種底層的反抗,是不是能看成起義?我想在中國古代史沒有多少清晰的關於農民起義與好漢起義之間的界定的吧。說孫悟空是起義也好,是好漢的反抗也好,在當時統治者看來(在《西遊記》中即是天上的統治系統),都是叛亂,是沒有大的差別的。這也就不能斷然否定農民起義說了。至於第三個論據,即沒有大規模的、多次的農民起義,是否就不能產生大鬧天宮的想像與描述,林老以俄羅斯神話故事作為對比,認為還是能夠產生的。林老在此三個論據之下,其實能證明的只是那種武斷的論斷的不確切,但卻不能證明孫悟空大鬧天宮絕不是來自農民運動的影響。
       而《西遊記漫話》中,林老以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為基點來論述孫悟空的形象,雖然其中所用到的例證並不很多,且沒有像前文中那麼旁徵博引,用歷史上的文獻資料來論證,但結論似乎更為貼切,使讀者讀完此篇即覺得孫悟空就是個好漢的形象,就是市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下的產物。這是爲什麽呢?我想這或許是和文學解讀的方式有關吧。
       對於文學作品,我們對其解讀首先需要注重感性的整體把握,而不是對細節的無謂的考據。林老前文即是對細節的考據,當然,並不能稱為無謂,但其並不能真正解決大的問題。再以孫悟空的形象為例,林老雖對其市民文化、江湖文化的內涵作了很好的表述,但我們從中並不是不能找出不符合市民文化、江湖文化的地方。難道就因為有一些具體的、細節上的不符就否定這個觀點嗎?當然不是。而林老前文給人的感覺就是以細節來論證農民運動說之誤,這是不能讓人信服的。無論什麽文學作品,雖是某社會現實的反映,或多或少,總會有悖於作者所想要表述的事實。這或者是作者刻意的誇張或改編,或者是無意的不符,但並不能否定大的背景。閱讀或者說解讀文學作品,首先需要從總體出發,而不是從細節考證出發的。所以,我覺得在解讀文學作品之時,首先是需要感性的理解,而其次才是所謂理性的考據。解讀可以沒有理性的考據,但必須有感性的把握。林老《西遊記漫話》首先就不是以考據為切入點,而是以林老對《西遊記》無數遍的閱讀留下的感性的總體的印象與其對古代歷史文化的把握為基礎來論述的。他對孫悟空以及《西遊記》的考證,首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這似乎就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我們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似乎誰都知道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來看,但到底有多少人做到了?我看很值得懷疑。現在更多的學者也許是在以自己的學科背景或者掌握(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實的?)概念來套文學作品。解讀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用一大堆西方的文學理念來解讀,到底是解讀了,還是誤讀了?我覺得這十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解讀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原本需要有廣博的中國古典學識,至少能理解當時人的知識水平和基本觀念。但在分科越來越細的情況下,這種通人式的學者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出了。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如古人說的“六經注我”,即以作品的材料來論證學者預設的概念。這其實是很容易的。那本作品中挑不出個與概念相似的東西啊,但其實質是不是一致,那就不是此學者所關心的了。就如此書中談到的孫悟空的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就有比附之嫌。這就如同陳寅恪先生在為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現在對文學的解讀大概也有這個毛病吧。
       先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學識,以之為基礎來解讀文學作品確是越來越難了。而許多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或者說認為不可理解,大多也是因為沒有放在當時的歷史中來看的緣故。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中形象問題,多有爭議,認為取經的孫悟空破壞了鬧天宮的無法無天的自由的孫悟空的形象,二者之間有斷裂或者形象不一致等等。(對此林老有其分析。)但如果把孫悟空的形象放在古代歷史環境中,卻是沒什麼不可以的。對於王朝的反叛者,無論是正統的文人還是基層的老百姓,態度基本是相同的,即反叛並不是什麽好事,反叛者也多不是什麽好人(當然,活不下去的年代除外)。對於這些反叛者,尤其是所謂的英雄好漢,在這些人的意識中都是希望他們走上正途,為國效力的。而孫悟空的形象雖不是一個可憎的反叛者的形象,但在這些古人的心目中,大概還是希望其走上成仙成佛的正道,而不是在魔道(妖道)中一路走到黑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正統文人的改寫還是話本藝人的傳承,大概都會向著一個讓他走上正道的路子發展。從鬧天宮到助三藏取經,本是一氣呵成,符合當時理念的寫法。這個所謂的形象的斷裂,本就是後人脫離當時歷史環境的臆想。所以,要解讀文本,首先是功夫在文外的。林老《西遊記漫話》通過對古代市民文化、江湖文化、話本語言、戲曲形式等等的深入的把握來解讀《西遊記》,可謂是站在當時的環境下,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解讀了,這也是此書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的一點。林老絕對是站在當時的歷史中來解讀《西遊記》的,所以其解讀大概多是站得住的。
       似乎寫了不少了,因為讀的文學作品不多,讀文學研究更少,在文學方面,實在連門外漢都算不上的。安上個“門外漢扯閒篇”的名,請各位朋友指正。
  •     这本书成书于一九八八年,那时电视剧正在拍,如果当时有参考这本书,或者整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种境界了。很明显,作者对于西游记的熟悉和喜爱才会有这本书,同时也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作者才会用这种很人文的笔调去写这本书,在此向作者致敬。
  •     但凡在中国受过几年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无人不对所谓的中心思想分析十分厌恶。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语文老师满口的政治词汇肢解得索然无趣,但我所说的这本解读西游的小书——《西游记漫话》却是个外例。作者林庚,现在绝少人知,而当年,他却是名震一时的“清华四剑客”之一。老书再读,不仅让人在知识上获益良多,更像是在听福尔摩斯对一个悬案案情的抽丝剥茧,最终揭开谜底。
      
      传说中,林老先生有道骨仙风、遗世独立之相,但《漫记》开篇,老先生便立现侠者豪气,一剑挑落有关西游主旨思想的权威的阶级斗争说,试想,在那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需要怎样的胆识和勇气!那么,在老先生的眼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艺术原型到底来源于处何?西游到底是一本怎样的小说?这,还得从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谈起。
      
      悟空八戒从何而来?
      小说中,菩提祖师既无仙气亦无道气,懂得不少世态人情,算是个江湖中人,比如他训斥孙悟空不要卖弄自己的法术,要低调做人。这与孙悟空的气质相差千里。但正是从这样一位老江湖的身上,我们隐约可见,孙悟空即将面对的,将是一个神话了的另类江湖,这修行学道之所,实际上就是菩提老祖开办的闯荡江湖的辅导预科班。
      
      而接下来的大闹天宫,则类似于孙悟空江湖生涯的实习阶段,若将这段故事还原到民间传奇中来,便是与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有着更多相似之处。林先生将其与明代小说中类似的两个故事——锦毛鼠白玉堂大战京都,以及《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做类比后,认为他们都是自己受到轻视后,使用神偷伎俩捉弄权威,以展示个人英雄主义。所以,这样一个大闹天宫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依据。
      
      大闹天宫为孙悟空确立了江湖地位,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而他后来护送唐僧历尽劫难的西天之行,则不妨可以说是英雄好汉正式的闯荡江湖了。
      
      有意思的是,西游第八十回写唐僧一行为着混过市井,也是装扮成走江湖的商客,而扮作商客又遇到打劫。小说写到在客店吃饭时,孙悟空对八戒说:“你我在江湖上,那里不赚几两银子!”那知跑堂的与强盗一伙,听见银子,便来打劫。所以说,荒山大泽中的取经历险,若还原到人间,不过是客商们江湖生涯中的否泰变化而已。取经之事不可常有,而走南闯北却是市井所熟知,这就是整个西游的一个生活基础。
      
      若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以市民生活为原型的,那么,猪八戒的生活原型则更多来自农村。猪八戒恋家,不习惯长期在外奔波,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要求散伙回高老庄做女婿。一把九齿钉钯就直接暗示了他的出身。孙悟空第一次与他交手时就点出这一点:“你这钯可是与高老家做长工筑地种莱的?”而西游原又是市民文学,市民的文艺里常常拿乡下人打趣,所以小说中的猪八戒不免有些土头土脑,连小心翼翼地攒了点私房钱,却被孙悟空轻易地诈了去。
      
      动物王国里的童心世界
      孙悟空无疑是个英雄,但英雄历来多产生于悲剧中。孙悟空虽可能来自市井形象,但在精神上又显然超出了市民喜剧。其背后的原因,或者说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的精神内涵,林先生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为我们揭开了他所理解的更深层的谜底。
      
      林先生认为,西游可以看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富于童话性的小说,不仅主角是灵巧好动、变化不定的猴子,连绝大部分配角妖怪都是动物。小说中的描写,多是出于儿童的兴趣与眼光,有时连妖怪显得非常天真,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在西游第七十一回,写孙悟空向妖怪索要金圣娘娘,自称名叫“外公”。妖王道:“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娘娘记得那本书上有此姓也?”娘娘道:“《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妖王喜道:“定是!定是!”即起身直至外面,厉声高叫道:“哪个是朱紫国来的‘外公’?”所以西游是以儿童的心理和眼光讲述了一个动物王国中的神奇故事。
      
      但为何富于童话色彩的西游能够在明代中后期出现,这又不能不回到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社会思潮去讨论。当时随着商品经济以及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发展,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虚伪矫饰风气盛行,作为抗挣,李贽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即回到人类心灵原初的天真状态,寻求解决办法。虽然“童心说”在现实生活中注定要失败,但童心作为一种理想,在艺术上却获得了成功。这就是西游中天真烂漫的童话精神的由来。至此,《漫话》完成了对西游从生活原型到精神内涵的完整的追寻。
      
      
      林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后又成为唐诗及楚辞的研究名家。直到《西游记漫话》一书出版,方才让人大吃一惊:诗人对小说竟有如此的洞察力。据先生讲,他历来对童话情有独钟,十年浩劫中更以夜读《西游》为精神上难得的愉快与消遣。童心与诗心,本就相通,何况此乃先生之“曲终奏雅”。
      
  •     林先生乃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重要诗人,后又是唐诗及楚辞的研究名家.平日里很少听他谈起小说,直到《西游记漫话》一书出版,方才让我打吃一惊:诗人对小说竟有如此的洞察力。据先生称,历来对童话情有独钟,十年浩劫中更是以夜读《西游》为“精神上难得的愉快与消遣”。以"童话性"解读《西游记》,前人不是没有谈论过,只有大多浅尝辄止,不若先生全身心地投入,且将其作为《西游记》的根本特征来论述。童心与诗心,本就有相通之处,更何况此乃先生之“曲终奏雅”,(日后先生还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可是那些旧作翻新,不如此书之具有原则性)。这部不到十万字的小书,对此后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     
      
       西游的印象,亦即是悟空的印象,垂髫时由动画片来,大闹天宫,人参果,或由小人书来,黄风怪,火焰山,女儿国,盘丝洞,再者就是京剧了,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翻来覆去,冷饭炒了又炒,彼时的乐趣不过如此,而今时竟有些庆幸。
       少年时,电视大盛,西游的连续剧登场,一时间张口就问路在何方。因之,原著是越发的想不起翻了。任是蹉跎,徒增年岁,及至青春的班车扬长而去,忽忽一跤跌入买书读书的无涯,偶然买到李卓吾评本的西游记,竖繁厚厚两册,展读却无记忆中的欢喜,有点莫名。
       近日翻林庚先生《西游记漫话》,恍然。西游原不是神话小说,其精神是童话的。夸父精卫,后羿嫦娥,少时远不及今时这般吸引我,这是神话,譬如海伦,譬如西西弗斯。想来我这个年纪,如何能童心未泯?我只说,本是个俗人,葆不得已迢遥的那颗童心。
       林先生述及西游的市井色彩,英雄传奇,读来会心。悟空只说保着师父一路西去,似乎从没说过自己于取经的态度,无所谓,一路西去亦就是闯荡江湖,亦就是好汉作派。
      
       2009-6-23
      
  •      这个世界上最煞风景的东西莫过于各种分析,就好像把一个楚楚动人的姑娘一下子扒光了给你看,的确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却也兴味寡然了。但林庚这本《西游记漫话》却是一个例外,相当有趣,不仅没读过《西游记》的看了想要去读,就是读过了的,也恨不能再读一遍。
       而且,它一语中的。
       前半部分分析西游记的市井味和江湖味,细细数过孙悟空的原型所在,已经有揭开迷雾之感,而且让人感到亲切;后面写西游记的童真童趣之处,更让人不忍释卷,真真是浑身上下的毛孔都透着舒畅,“像吃了人参果一般”。比如他写到小说里的童趣,特别指出小妖的戏份在里面空前绝后的重,且是带了天真气,各类妖魔与孙悟空的斗法也是开玩笑似的,即使生死关头也不沉重,像极了小孩子玩戏法。
       我还记得林先生提到,说描写一个小妖跑进来报告大王时,作者竟不忘刻画小妖在门口“把令旗磨了磨”,可见他真是一颗赤子之心,就是书里的妖怪也是可爱的。
       我想林先生也是可爱的,大凡读西游记,谁会留意这样一笔带过的细节呢?但一经点破,想着慌慌张张的,童稚未脱的小妖,踉踉跄跄地跑进山洞,进洞前却又不忘磨磨令旗,其中场景,真让人忍俊不禁。
       兴许真正的读书人,无论老幼,皆是终身不脱赤子之心的吧
  •     《西游记漫话》的作者是林庚先生,本人还真不大熟悉,被老公嘲笑是孤陋寡闻。网上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研究古典诗歌(特别是楚辞和唐诗)的专家。从小书中,觉得先生应该是一位率真,具有古典文人气质的人。听说先生已经仙逝,悼念……
      
      对《西游记》最初的印象应该是来自电视剧,动画片,后来也看过小说,不过记忆不清了。读了这本小书,让我有了拿起书来重读的欲望。
      
      我们看东西总带阶级观点,西游记也被定义为反封建的力作。我太愚钝,反封建实在没怎么看出来,不过在我小时候的心目中,孙悟空,猪八戒都是可爱的童话人物。中国历史上倒是有一些神话故事,不过童话人物,想来似乎也只出现在西游记里了。
      
      中国文人一贯缺乏童心,缺乏想象力,或许是因为中国社会竞争的太激烈了,人们的心中容不下幻想。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不能不说是个奇才,据说很多人考证作者不是吴承恩,那就当这是个代号吧。作为一名读四书五经长大,深受宋明理学熏陶的儒生,他的思想居然能如此自由,居然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文字能够如此活泼,实在令人惊叹。
      
      主人公孙悟空蔑视一切权威,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任何困难挑战,对他而言都是游戏,而且还要迫不及待的加入进去。孙悟空也不是万能的,事实上,很多妖怪他也斗不过,但他从不退却,完全享受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八戒自然是悟空的陪衬,懒,馋,爱打个小算盘,遇到困难就想卷起铺盖走人,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这个角色决不让人讨厌,还有很多人喜欢,也许是因为他更像一个普通人吧。
      
      唐僧属于极不称职的领导人,滥发善心,爱唠叨,偏心眼,不能把握事物发展方向,甚至经常起负面作用。还好他总算能认识自己的错误,不算太刚愎自用。
      
      最难得的是西游记这部书文字之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实在是一本奇书。
      
      言犹未尽,理解能力也有限,暂时写到这吧。
      
      
      
  •      以前总是过多地把孙悟空描述成革命浪漫主义的英雄,尤其是他大闹天宫,更被认为是反帝反封建的象征。
       然而在这本书里,林庚老先生从整体着眼,从细节入手,细致而完整地分析了孙悟空这一形象为什么是来自市井英雄好汉而不是反帝反封建的起义领袖。难得的是这种考证分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语言流畅优美,一点儿没有考证文字那种干涩枯燥的感觉。
       我拿到这本书真是一口气看完了,受益匪浅,以前一些模模糊糊地想法一下子都清楚了。所以强烈推荐之!
      
  •     以前说西游记是革命浪漫主义小说,聊斋是反封建针砭时事的小说。这个在过去一个时代里被视为定式。但是林庚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并不是来自农民起义的。他把孙悟空的形象跟民间传奇中的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形象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产生在市民生活的基础之上,并且以民间传奇中的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的形象为原型。我感觉,论据很充足,论证也很有说服力。此外他还分析了孙悟空英雄性格的来源、西游记的喜剧性和童话精神。例如把西游记跟李贽的“童心说”相联系,认为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激进文人精神解放的追求。这个从李贽对西游记的点评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者说,十年动乱时期,夜读西游记曾经是他精神上难得的愉快和消遣。一部西游记不知前后读了多少遍,随手翻到南里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读下去,而仍然百读不厌。这个让我很有亲近感。我床头也有一本西游记,也是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就凭这个我觉得我还是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btw,这本书是北京出版社出的“大家小书”系列里的。这个系列的每本书篇幅都不大,而作者确实都是大家。可以说是大家写给大家读的小书。这个系列出了好几辑了,还有几本也很不错: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龙榆生的《词学十讲》,黄裳的《笔祸史谈丛》,其余没读过的就没法评价了。
      
  •     我读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用了班车上、等待护士叫号的时间,前后不到十个小时。
      
      四大名著,读过三部半,《西游记》位列其中。加上看过得以其为题材的动画片、小人书,三部半中,数对《西游记》的情节最熟。不过,与评论其文学性的文章并无缘分。此次买来读过,也是为了从别的视角来审视这部四大名著里最为有趣的小说。
      
      林先生通过与明代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细致比较,从市井生活、英雄理想、喜剧因素、童话精神几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完成了对《西游记》的漫谈。短短的一天之间,让我对自幼便接触的《西游记》的主人公——美猴王的产生原因,多了些深层次的理解。掩卷之后能有所思有所得,实在是读书人的乐趣之一。
      
      全书,文字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推理抽丝剥茧,自有缜密之态。对于读书人而言,在获取知识之外,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在72页上,有着这样一句话:
      “英雄之成为英雄,往往并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他所从事的事业”。
      把英雄的定义解释得令人信服。妙!
      
      
      袁行霈在为“大家小书”丛书作的序中说到:“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及时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西游记漫话》正是这样一本书。
      
      
      题外话:如果我没有记错,封面的孙悟空形象应该是从钱笑呆、赵宏本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截取的,那是一本画工极佳的小人书。
      
      
  •     读林庚《〈西游记〉漫话》
      这本书让我遇见的太晚了!早就买了《西游记》,只是没有看完。也许那时还小,不能欣赏那种文言语言。今天读完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之《〈西游记〉漫话》,又勾起我重新读《西游记》的豪情和童心!
      电视剧可能是看了很多遍了,但书却一遍都没有拿下。林庚先生的这本书真正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他清楚地回答了我乃至广大读者的疑惑,比如:
      怎么孙悟空有时显得很笨?
      猪八戒一开始神通的几与孙悟空抗衡,怎么在取经路上对付些小妖都困难?
      孙悟空到底是起义英雄,还是市井豪杰?
      ……
      前段时间看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感觉那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现在回想林庚先生文中几处指点,才知道为什么孙悟空招人喜欢。因为他像个孩子。孩子是真善美的,所以我们喜欢他!
      2006-2-19
      
  •   張政烺先生的這個文章我沒見過,就我自己讀《西遊記漫話》的感覺來說,還是蠻好的,呵呵。改天找找張先生此文讀讀。
  •   适才对前辈学者出言无状了。这个是个人喜好不同,比如在灵台方寸山时,祖师对猴头谈的“术”字流、“静”字流、“动”字流等占验、符箓、丹鼎各派道术,如果换成张政烺,多半会从明代道教文化的角度大谈特谈,他那个封神漫谈就是这类东西。林老先生举了很多俄国童话和域外传说,颇有些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意思,关注的是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而分析人物流传嬗变和细节中的文化背景,固非其所长,不能苛求了。
  •   域外傳說什麽的在《關於“大鬧天宮”的故事情節》有一些,在《西遊記漫話》中並不多,較多的還是從中國的歷史文化來談的。每位學者的著重點可能不同,這和自己的學術側重也有關係,但只要能講的合理,我覺得都是好文章,呵呵。
  •   兄言甚是。另外,后面”漫话“部分谈到一枝梅时,只谈到《二拍》里的一枝梅,没有谈到清人唐芸洲《七剑十三侠》里的一枝梅,略为可惜。后者人物形象由前者发展而来,最后给一枝梅安排了一个追随王阳明平宁王之乱的好出路。林老先生若将之补充进去则更有说服力。
  •   對,說得是,呵呵。
  •   这个我看过的,跟母亲大学的玩住孩子差不多,很好
  •   张政烺先生《<封神演义>漫谈》一文已读过,深佩张先生的史料功底。但是妄人兄说林庚先生《西游记漫话》一说比不上此文,则不敢苟同。张先生此文盖是史学研究法,重在考释故事、人物源流,寻绎其本源。而林先生此书则是文学研究法,重在考查《西游记》的含蕴、手法等等。二者本就不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都是很好的文章,且研究方法不同,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似乎不应扬此抑彼的。
  •   俺之前已自悔轻率了:)最开始在一楼发言时,本来是对张、林二老学养积累和识见做个铨衡,不应扯到文章优劣上。多交流,呵呵。
  •   呵呵,没事,说说自己的感觉嘛,不要紧的。我说话也很多很直接的,但只要是自己的感觉,又有何妨呢。
  •   我觉得,如果经过分析确实得到的就是“批判”“抨击”“歌颂”“讽刺”等等主题,那也无可厚非,比如莫泊桑、鲁迅、高尔基等等。关键是要看怎么分析,最重要的还是文本,不能只摆结论丢掉赏析。
  •   读了他这本书之后,我很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本来就对《西游记》里每个章节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的能力描写都不相同感到很不解。林庚先生说是“童话”,想想就觉得对了,只有童话,才能这么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嘛。
  •   童话讲给自己听,对别人保持沉默不惹事
  •   唔,这本书好!呵呵也许是总带着看小说的眼光看一切书,凡是写得“有趣”的、符合个人观点的书都觉得好,虽然是文学评论,但颇为生动毫不枯燥,可以把它当作《西游记》的注释来看,相当之好!
  •   您所摘取的书中那句话,也正是在下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句。颇有些相视一笑的画面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