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真"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路  

内容概要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由王路编著,“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对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和求索,引申出无数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人?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无论是在哲学孕育着众学科的古希腊,还是在各学科独立门庭的现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哲学大师们不断重复着这同样的主题。求是,求真,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主线,而且是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哲学,理解“是”与“真”最是关键。

作者简介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逻辑方圆》、《逻辑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寂寞求真》等,译著《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逻辑大全》、《论第一原理》等。

书籍目录

再版序 序 第一章导论 一、费解的“存在” 二、“是”与“存在” 三、“真”与“真理” 四、求是、求真 第二章对希腊文einai的理解 一、系词用法 二、存在用法 三、断真用法 四、我的几点看法 第三章巴门尼德的真之路 一、译文 二、分歧所在 三、疑难与问题 四、真 五、理解巴门尼德 第四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翻译术语的问题 二、“S是”与“S是P” 三、范畴学说 四、《形而上学》 五、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第五章中世纪的探求 一、波爱修 二、托玛斯阿奎那 三、是的存在涵义 四、是本身与上帝是 第六章近代哲学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 二、洛克论天赋原则和天赋观念 三、洛克论存在 四、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反驳 五、问题与谈论问题的方式 第七章黑格尔的《逻辑学》 一、是与不 二、此是与存在 三、系词 四、出发点与此是 第八章海德格尔的追问 一、例子 二、是的句法和词源 三、是者是 四、此是 五、真 六、是与语言 第九章是、存在与真 一、是什么 二、是真的 三、存在 四、语言与逻辑 五、逻辑与形而上学 六、哲学的科学性 七、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附录1Being的翻译 附录2Being与句式 附录3“一‘是’到底”成大道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是凭空产生的东西。确切地说,他提出的要“研究是本身”这一思想具有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在他以前的那些古希腊哲学家所从事的哲学活动和提供的思想。虽然他不满意他的那些前辈们有关具体的“是什么”的研究,甚至对他们提出了批评,但是他说的“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恰恰是他那些前辈的提问和探索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他的思想正是他的前辈的思想的发展和继续。 其次,当亚里士多德提出要研究是本身的时候,他考虑到,这样的研究不能局限在某一种具体的“是什么”,而是要突破某一领域或范围的局限,寻求一种最为普遍的东西。这种思考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不满和追求,体现出一种理性层面的探索和进取。 我认为,以上两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它们不仅表明,是本身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而且表明,是本身这个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是什么”是一种提问,宽泛地说,它也可以是一种回答。无论提问还是回答,“是什么”乃是一种求知的体现。而且,在古希腊,这种求知是具体的、广泛的、充满科学精神的。它表现为人类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索社会活动规律的精神活动,也体现出对人类认识限度的挑战。正是根据这种提问和回答,人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具体学科或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样是由于理解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人们又总是不断地问“是什么?”并不断地回答“是什么”。因此,“是什么”不仅是人们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而且也反映着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归根结底,它是人类认识活动、认识能力、认识精神的集中体现。 基于对“是什么”的这种理解,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本身”首先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东西。因为,它乃是诸种“是什么”、诸学科领域中的“是什么”的集中体现。它的本意是在那些“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它们的共同的东西进行探索,目的则是寻求最普遍的本原和原因。因此,正像“是什么”表明的乃是一种认识一样,“是本身”展现的同样是一种认识,而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乃是更高级的认识。这一点,从范畴理论可以看得最为明显。 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有两个范畴理论,其问只有一词之差。一个范畴理论以“本质”为第一范畴,另一个范畴理论以“实体”为第一范畴。而这一词之差所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本质”的字面意思乃是“是什么”,因而这种范畴分类乃是对谓词或谓述方式的进一步分类,也可以说,它们是对“是什么”或“是如何”的思考和研究。“实体”虽然字面上没有“是什么”的意思,但是词根也是einai,因而也与“是”相关。因此,虽然字面上我们不能非常肯定地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含有“实体”的这一类范畴也是关于“是什么”的分类,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断定,这类范畴与前一类范畴有很多相似之处,关系十分密切。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讨论中虽然主要探讨的是“实体”,但是关于“本质”的论述也很多。亚里士多德有时候认为,实体是原因,有时候也认为,本质是原因。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实体与本质其实是有一些相同和相通之处的。所以,即使字面上无法肯定含有“实体”的这类范畴是关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中具有一些与“是什么”这一问题相关的联系。在我看来,这样的联系绝不是随意的考虑,而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考虑。 本书只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然而与范畴表达相关的思想却不是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才开始有,至少在柏拉图那里就已经存在。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曾经讲到如何以不同方式称谓同一事物。

编辑推荐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指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西比较而推陈出新,理解“是”与“真”无疑也是一个极佳的角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是"与"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