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玉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古小说中的墓葬叙事研究》旨在考察墓葬与古小说的关系。墓葬就是土葬。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灵魂观念、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等的产生并逐渐深入人心,墓葬的形制经历了“不封不树”的“墓”到“聚土隆起”的“坟”的演变。相应的,墓葬亦由一种“藏尸于土”的掩藏行为变成一种按照某种信仰和仪式处理死者尸体的丧礼活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墓葬行为,如择茔相地、营建墓室、制作棺椁、随葬物品、筑墓守坟、祭拜祖先等等。这些行为反映至古小说中,便形成了以相墓、迁葬、盗墓等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反过来,这些小说又对墓葬起着映射功能。具体说,是古小说反映了古人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并且这种反映往往充满离奇灵动之美。
作者简介
张玉莲,云南宣威人,1981年生人,文学博士。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在《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项目、教育部项目多项。
书籍目录
序/1 绪论/1 第一节 墓葬概述1 第二节 与墓葬有关的古小说话题18 第三节 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21 第一章 相墓叙事/29 第一节 汉魏至唐宋的风水理论概况30 第二节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相墓叙事37 第三节 唐五代小说中的相墓叙事46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相墓叙事58 第二章 迁葬叙事/70 第一节 显身求葬:古小说中迁葬叙事的范式之一71 第二节 托梦求葬:古小说中迁葬叙事的范式之二77 第三节 遗铭求葬:古小说中迁葬叙事的范式之三85 第四节 人的主动迁葬90 第五节 迁葬缘由的文化解析92 第三章 盗墓叙事/98 第一节 盗墓叙事的产生100 第二节 盗墓与奇遇105 第三节 盗墓叙事:“罪恶”的文学书写118 第四章 发墓复生/125 第一节 意恶功善:恶意盗墓复生型125 第二节 情越生死:因情发墓复生型133 第三节 其他发墓复生型143 第五章 冢墓幽情/147 第一节 实相中的冢墓幽情148 第二节 幻相中的冢墓幽情151 第三节 人入冥间异境的导入模式172 第四节 幻实两境:“冢墓幽情”中的冢墓意象177 第六章 古冢狐/185 第一节 燕昭王墓:千年智狐的隐喻188 第二节 古冢:飞鹰走犬的猎场196 第三节 古冢:狐妖的风流窟宅214 第七章 与墓葬有关的其他小说/220 第一节 冢墓与巫的“见鬼术”220 第二节 无关情爱的冢墓冥遇224 第三节 古小说中若干特殊冢墓228 第四节 《开河记》中的冢墓故事242 结语/250 参考文献/254 后记 /263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关于合葬之礼,据史料记载,周代始兴。《礼记·檀弓上》记季武子言:“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汉书》卷——《哀帝纪》云:“附葬之礼,自周兴焉。”事实上,合葬现象早已产生。据考古发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少数合葬现象。到仰韶文化时期,不仅合葬现象增多,合葬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有同性双人合葬,同性多人合葬,异性多人合葬等六种形式。至商周时期,夫妻异穴合葬形式普遍流行。”秦汉及其以后,夫妻同穴合葬日渐盛行,其他合葬形式间或出现。由于合葬习俗的客观存在,小说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来。除上引两条外,前引《萧遇》即言及萧遇合葬其母与外祖,《明崇俨》叙及某名流合葬二亲,唐林登《续博物志·崔书生》提及后周赵王女玉姨与其外生合葬。毫无疑问,小说中这些形式多样的合葬现象,显系源自现实中的合葬之俗,它表达了人们希望亡灵在幽冥中能相互依存而不至孤寂的美好愿望。同时,合葬之俗亦为诸如干宝父妾、杜锡婢之类命不该绝却被埋葬者提供了复生契机。 《干宝父妾》不仅表现了复生事之奇异,还通过此事以明鬼神之实有。这可从复生者对其在地下生活情景的描述中看出。其云“(宝)父常致饮食,与之寝接,恩情如生”。宝父已亡而能与妾同饮共寝,一如生时,则鬼神之实存,明矣。此外,该妾复生后,具有预决吉凶的特异功能,“吉凶辄语之,校之悉验”。具有如此特性者,不是能通鬼神的巫觋之流,便是鬼神之属。在阴间生活十年的干宝父妾,虽未成鬼,亦具备与鬼交流的特性。因此,她能通鬼神而言事悉验亦不足为奇。干宝父妾死而复生事,影响颇大,后人或以为该事乃干宝撰《搜神记》以明神道之不诬的起因。如本条末所云:“宝因作《搜神记》,中云‘有所感起’是也。”
编辑推荐
《古小说中的墓葬叙事研究》试图在考察墓葬文化的基础上,对与墓葬相关的古小说做出全面系统的解读。除去绪论、结语及参考文献,全文共分七章。在具体阐述中,一方面,立足于小说文本,以文学审美的眼光,分析关涉墓葬的小说的思想内容,并揭示出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质。另一方面,结合墓葬制度及文化发掘相关古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