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王汶成 人民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王汶成
内容概要
《文艺美学研究丛书:文学及其语言》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有关文学语言问题的探讨,第二方面是有关文艺学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第三方面是有关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三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体现出作者近十余年来的学术研究的重点和整体视域。
作者简介
王汶成,男,原籍山东临沂,1953年出生于山东新汶,初中毕业后当过10午井下煤矿工人。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留校开始从事文艺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著有《文学语言中介论》、《平湖秋月——梁实秋》、《人文博物馆·文学卷》、《文艺学新论》(合著)、《文艺学通论》(合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合著)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人文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编。科研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奖励。
书籍目录
论文学读解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文本的构成 论文学语言的生成 论小说话语的两种基本的言说方式 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几个前提 论语言是文学的中介 简论文学话语的虚指性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五条路向 文论史上的三大文学语言观述评 西方20世纪文论中的文学语言研究述评 传播技术的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变迁 艺术形象动态存在的描述 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结构分析 论“艺术再现” 略论小说中的故事及其基本内涵 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分理论”的普适性问题 略论小说中的叙述人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看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论“艺术审美经验”的涵义 艺术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出路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关于文艺学新体系建构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新时期文艺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刍议 文学与网络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 从精英美育到大众美育:两种美育范式的并存与共生 强化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文本基础主义:回到文学研究的人文指向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当然,道家也不是不知道,语言虽不能表达“道”,但表达“道”又不能不使用语言。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庄子认为,“狗不以善吠者为良,人不以善言者为贤”①,因而表达“道”不能靠“美言”,而是要靠所谓的“寓言”、“重言”、“卮言”。他这样说过:“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②庄子的这段话有些费解,大概的意思是说:天下人都浑浑噩噩的,不可与他们正面说话,只能通过醉酒后的那种荒诞不经的话(卮言)来谕示真理,通过重述先哲的话(重言)来宣示真理,通过描述其他的事相(寓言)来暗示真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庄子论道很少使用抽象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说出,而是使用一些含糊的甚至不着边际的词语,或者借用一些故事和具体的形象来隐喻他的思想和观点。由此而形成了庄子文章的最突出的特点,即通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地讲述寓言故事。庄子的这一“三言”论归结到一点就是:既然语言不能直接表达道,那就只好通过语言所描绘的某种物象、事象或情境间接地传达道了。 如果把庄子的这一“三言”理论与《易传》中著名的“言、象、意”理论加以比照就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承相通的关系。两者都认为语言不能直接传达道,需要通过“象”间接传达。按照多数学者的意见,《易传》并非孔子所撰,而是成书于庄子之后的战国时期,因此《易传》所提出的“言、象、意”理论应该是受了庄子“三言”理论的影响,应该是对庄子“三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应该属于道家语言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传》是这样表述这一理论的:“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③在这段话里,《易传》的作者假借孔子之口认为,虽然“言不尽意”,但圣人却有办法表达他的意思,这就是通过“立象”以尽其意,通过“设卦”以辨真伪,通过“系辞”以尽其言。
编辑推荐
《文艺美学研究丛书:文学及其语言》是王汶成从其已发表的论文中选编而成的,也是对作者从事文艺学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来的一个自我清理和反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