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的拓荒者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红玉,彭福扬 著  页数:231  字数:211000  

内容概要

刘玉红和彭福扬专著的《创新理论的拓荒者》立足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以马克思的原著为依据,分析了马克思创新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 性;系统挖掘和提炼了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本质、科学创新、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向度等方面的思想;《创新理论的拓荒者》从学理视角 梳理了马克思之后的创新理论发展脉络,分析了马克思创新思想
对后来的创新理论的影响,确立并论证了马克思是创新理论的真 正“始祖”地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创新
思想的影响,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思想,但在 创新的本质和形式、创新的功能和目标、创新的价值标准和尺度
等方面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本质差别。

作者简介

刘红玉,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大学哲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和实践、产业创新与产业发展。已在《哲学研究》、《中国软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人本伦理思想》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录。主研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发改委重大课题、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软课题等近十项。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
一、走出熊彼特创新理论研究的困境
二、寻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论题研究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第四节 论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创新思想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视域中的创新
一、创新的本质
二、创新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马克思创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
二、主观因素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智慧结晶
第三章 科学创新论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创新
一、科学
二、科学创新
第二节 科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
三、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四、完善人自身的内在动力
第三节 科学创新精神
一、求真精神:尊重客观,遵循规律
二、献身精神:勇于攀登,无私奉献
三、批判精神:不惧权威,大胆怀疑
四、协作精神:团结合作,联合攻关
第四节 对马克思科学创新论的简要评价
一、马克思科学创新论的贡献
二、马克思科学创新论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 技术创新论
第一节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节 约型创新
一、可变资本节 约型创新
二、不变资本节 约型创新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动因
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二、资本家对市场需求的响应
第三节 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一、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
三、减少废料排放、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
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对马克思技术创新论的简要评价
一、奠定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
二、进一步证明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
三、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第五章 制度创新论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
二、制度创新
第二节 三个层面的制度创新
一、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二、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三、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三、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首要途径
四、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提供新的制度基础
第四节 对马克思制度创新论的简要评价
一、奠定了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
二、揭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第六章 创新价值向度论
第一节 创新价值二重性和对资本主义创新价值向度的批判
一、价值与价值向度
二、创新的价值二重性
三、对资本主义创新价值向度的批判
第二节 树立创新价值新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根本宗旨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创新的终极价值目标
第三节 创新的价值标准
一、确立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
二、确立人民群众对创新成果的享有主体地位
第四节 对马克思创新价值向度论的简要评价
一、为人们正确认识创新价值提供科学方法论
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创新价值取向
第七章 马克思之后创新理论的发展(上)
第一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含义
二、创新的目的
三、创新与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
第二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对发展马克思创新思想的贡献
一、马克思创新思想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要渊源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是马克思创新思想的传承与深化
第三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区别
一、关于创新本质的不同理解
二、关于创新形式的不同划分
三、关于创新功能与目标的不同认识
四、关于创新价值标准的不同判别
第四节 主要原因分析
一、创新目的各异
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三、方法论的差异
第八章 马克思之后创新理论的发展(下)
第一节 科学创新与知识创新学派
一、科学创新与知识创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科学创新与知识创新学派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技术创新学派
一、技术创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技术创新学派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制度创新学派
一、制度创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制度创新学派的简要评价
第四节 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体系
一、理论研究进展
二、简要评价
第九章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一、确立人民群众的创新主体地位
二、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新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重视科学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高度重视科学创新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创新精神
第三节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催生生态化产业集群
一、用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催生生态化产业集群发展新的生产力
第四节 加强制度创新,为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健全科技创新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革除束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首先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在此意义上,并为此目的,运用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一切领域的知识。 一方面,这种革命力量体现在自然科学创新,通过不断发现和应用自然规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使科学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革命·“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另一方面,这种革命力量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通过不断揭示、发现社会运行和人自身发展的新规律,促使人们认识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从而促进人的观念、思想大解放,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向前迈进提供思想指引。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这实质上就表达了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具有革命性、建设性的思想导引功能。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强调指出,无产阶级理论家所力求探寻的一种革命的科学将成为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先导。“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有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当他们还在深寻科学和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编辑推荐

《创新理论的拓荒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马克思的创新思想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找出其可资借鉴之处,以全面发挥马克思创新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指导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新理论的拓荒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