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伊乐 页数:135 字数:120000
前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超过30年,无数当代中国青年在这伟大时代成就了光荣与梦想,无数当代青年通过自身艰苦奋斗、智慧创业成为举世瞩目的财富英雄,成为新生代榜样。他们的成长、历练、成功,他们的专一、刚毅、慈悲,给这个时代千百万青年留下感叹、感动、感悟。 我们需要光大这些创业者的故事及其背后包含的拼搏精神,我们需要给正在创业路上和未来即将创业的年轻一代树立可望也可及的前进标杆。看看这些人:他们同样平民出身、他们同样来自小城市或小地方,他们也是肉眼凡胎,但是,他们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如夸父追日,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于是,他们成就了梦想,成就了宏大事业,成就了精彩人生……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在众多青年企业家之中遴选了一批青年创业领袖,邀请新闻界记者和文学界的作家为他们书写小传,把主人公的光荣与梦想真实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启迪,以指引。 第一批图书,我们选择了周海江、李彦宏、丁立国、江南春,根据读者的反应,我们还将选择更多的当代青年企业家,介绍给广大青年读者,在华夏大地上,记录下他们的创业足迹,传扬他们发出的时代强音。 《中国当代青年企业家丛书》编委会 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青年企业家丛书·红豆赤子:新儒商周海江》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描述了“红豆”集团掌门人周海江的创业、创新的经历。周海江,现年44岁,1966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港下镇一个农民家庭,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系中共17大党代表。
23年来,周海江从车间基层工人做起,与员工共同缔造了今天的红豆集团。
“创新”是周海江身上的最突出特点。他思维先进,大胆超前,到红豆集团工作不久,就提出了“创名牌”的建议。1980年代末,出资16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使“红豆”品牌较早地深入人心,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1年,红豆股份上市,红豆集团开始迈向资本经营:周海江对企业进行了项目归并、导入全新企业形象、推出高档男装女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到柬埔寨建立经济特区、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使红豆集团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迅速提升,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代表。中央、江苏省、无锡市各级领导对于周海江既抓企业管理,又抓企业党建的做法给予很高评价。
《中国当代青年企业家丛书·红豆赤子:新儒商周海江》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多次深入红豆集团采访周海江本人和周边的人,对周海江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有了较准确的把握,所以描写真实,饱含情感。主人公许多闪亮的思想,感人的行为,对于今年的青年创业者,有着很宝贵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伊乐,女,本名乐艳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副主任,资深记者、编辑,广播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奖和政府大奖,多次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特别节目(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春节晚会)的总撰稿和总导演,多次担任广播剧编剧及导演。其图书作品《行走台湾》等已经公开出版。
书籍目录
成长——疼痛的的蜕变
少年,少年
春之萌
春风拂柳
烟雨河海
回到港下
创业——征途如虹
叉见红豆
少帅的赤兔马
因父之名
五湖扬帆
深耕江南
爱在天地间
飞跃——红色明亮
时间这个魔法盒子
与电影相关的亲子时间
关于理想的自我拷问
感悟践行
红色明亮
附录:红豆集团大事记
章节摘录
少年,少年 江南的春天,湿漉漉的,一场雨后,薄雾从湿漉漉的土地里升腾起来,仿佛一位巨人热气腾腾的呼吸,带着生命的律动。1983年,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红砖墙校舍,绿树掩映;实验楼立达楼朴素优雅,散发着历史的书香;而校园内连接碧霞池和辰雨池的道山则林木繁茂,春意勃发,山顶的“道山亭”匾额为清末苏州状元陆润庠手书,古韵犹存;校园里的花坛,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生长的味道。 早晨6点,校园已经苏醒,操场的跑道上,有学生在跑步运动;开满鲜花的小径,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偌大的操场,薄雾伴随着天边的朝霞在升腾,少年周海江此刻正从操场中心的薄雾里向我们走来,他长得清瘦,皮肤黝黑,像所有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有着豆芽菜般的体型;他逆光走来,头上热汗涔涔,冒着升腾的热气,犹如一个小小发光体,有着无处挥洒的青春激情与躁动。然而他的明眸皓齿却分明透露出他与其他男孩子不一样的信息,他的眼神坚定沉着,笑起来又阳光纯真,没有丝毫躲闪。他秉承了他的父母所有的优秀品质。 周海江,196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港下镇荡上村,他的父亲周耀庭是一位普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一生都在读书看报思考变革;他的母亲郭丽英(平时大家亲切地叫她小妹),除了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与美丽外,还有着一般女人少有的大度与宽宏。周海江一直铭记着母亲的教诲:“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所以要“一世待人如待己”。 在港下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因为父亲去世家境困难不想念书了。周海江就跟班主任陆老师商量,在班上搞募捐,帮助这个同学渡过难关,继续学习。 当时离港下初中一里地的村子里住着一位腿脚残疾的黄大娘,黄大娘生活困难,靠摆地摊卖衣物为生。她每天一早都会拎着一个大包袱去学校所在的镇上卖,下午四五点钟则拎着没卖完的货物回家。周海江放学后总会格外留意,只要有可能就会帮黄大娘背起沉甸甸的包袱,送黄大娘回家。 有一年冬天,同学姜峰(音)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南方冬天虽然河水不会结冰,但也刺骨的冷。姜峰不会游泳,周海江却是游泳能手。他立刻跳下水,把姜峰救上了岸。受了冻的周海江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 这些童年往事周海江也许记不清了,而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还记得,他的弟弟妹妹都还记得。 妹妹周海燕说:“小时候,大哥就像父亲一样可以依赖。可是他又不会像父亲一样训斥我们。所以有事情我们都乐意和他商量。因为是长子,二哥淘气了,大哥也要跟着受处罚,每一次大哥都不需要提醒,就乖乖地站到墙角面壁。”而当周海江保送深圳大学一事出现意外时,少年周呜江则拍着胸脯对周海江说:“哥,没关系的,考不上就回来,我养你一辈子!” 果真如母亲所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这真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啊! 是的,父母是周海江最好的老师,也正因为如此,周海江认为,他的人生路上,一直都能遇到的好老师、好的朋友,还有好的年景。 早晨6:30,学校的大喇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开始曲,周海江驻足开始认真聆听。与他的同龄人只关心功课不同,周海江喜欢听新闻,而学校的大喇叭则是他获取新闻资讯的最佳渠道,每天他都要认认真真地听完半个小时的新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每天产生的新思潮新事情,让这位生活在各种资讯相对封闭的农家少年感到新鲜,他感受到了躁动,一个国家的血液里的躁动。他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当时的经济特区珠海、深圳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他对南方那片改革的土壤感到好奇,他多么想去那个地方亲眼看一看,然而这对于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农村少年来说只是一个梦想,一个完全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梦想。他把自己从新闻里听到的事情讲给同宿舍的同学们听,希望能够产生共鸣,然而,他的同学们似乎更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关心每一门功课的进度与成绩,他的讲述很受欢迎,但共鸣却不多。每当学校放假,周海江回到港下,除了给他在港下的同学带上自己在苏高中攒下的试卷外,他也把这些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大事的新信息带了回去。多年后,无论是他的小伙伴还是他的亲妹妹回忆起来,都还记得他从苏高中回来时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兴奋和激隋。 “大哥就像是一个消息大王,每一次回来都告诉我们许多新鲜东西,让我们感到新奇和高兴。”他的妹妹周海燕如是说。 “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考虑问题比我们成熟,说话也是非常稳重。当时我们对农村的现状和自己的前途都比较失望,看不到希望,而他总是很乐观,说国家在改革,将来会好起来。他总是信心十足。”他的同学蒋正清这样告诉记者。 “他的志向高远,关心时事,对自己有要求。在港下上学的时候,中午吃过饭后有一段时间休息,他带着一些男同学打篮球,打了一阵子后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他就会把篮球一抱、手一挥,同学们就跟着他回到教室里来。那个时候没有手表,我至今也搞不清楚他是怎样把时间算得这么准的。”当年他在港下读初中时的班主任陆老师这样回忆道。 在陆老师看来,一直当班长的周海江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不仅仅是因为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他关心时事,有抱负,对自己有要求。而每天站在苏高中操场上听新闻的周海江,他心中奔腾着的梦想的确不是他沉静的外表所能表达的。 P3-5
编辑推荐
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周海江,还是作为企业家的周海江,对他的评价都离不开“创新”两个字,无论是1988年他辞教从企,还是他在红豆从车间基层做起,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厂部秘书、副厂长等职期间,创新是其工作的最突出特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