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甘生统 页数:247
内容概要
皎然是盛唐、中唐交替之际著名的诗僧,其诗道观、自然观、复变观、齐梁文学观及“作用”和“取境”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皎然诗学渊源考论》借鉴考据学“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的宗旨和原则,打破了那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研究路子,在正确解读皎然诗学文本的基础上,对一些存在较大争议而研究不够深入的命题加以考辨,最大程度地将皎然的诗学思想还原到其生成的时代、文化、思想背景之中,作纵横结合、细致入微的耙梳挟剔。《皎然诗学渊源考论》作者对皎然诗学的提出背景和创作表现等重新进行了解读,使我们能更准确地认识皎然诗学的全貌。
作者简介
甘生统,青海湟中人,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撰《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文心雕龙咏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题》等著作,并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绪论一 皎然诗道观考论(一)皎然诗道观之基本内涵(二)诗教、风雅与皎然诗道之关系辨(三)佛教中道观对皎然诗道之影响(四)吴楚文化对皎然诗道之影响二 皎然诗学自然观考论(一)皎然自然观之内涵及特点(二)皎然自然观之哲学渊源(三)皎然自然观之文论渊源(四)盛中唐文学思想之嬗变与皎然自然观三 皎然复变观考辨(一)皎然复变观之内涵(二)皎然复变观之渊源辨析四 皎然齐梁文学观考论(一)皎然对齐梁文学之基本评价(二)皎然推崇齐梁文学之一般原因(三)皎然推崇齐梁文学之深层原因(四)皎然齐梁文学观形成之文化史原因五 皎然“作用”说“取境”说考论(一)皎然“作用”说佛学背景考察(二)皎然“取境”说发微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皎然复变观之渊源辨新 皎然复变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通变”或“常”、“变”思想。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变”的重要性。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示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尚书·康诰》亦云:“作新民。”强调要造就一代自新的人。这里的“新”实际上就含有“变”的意思。《易·系辞》的论述则更多,《系辞上》云:“爻者,言乎变者也。”“日新之谓盛德。”“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易·系辞下》亦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韩康伯注:“通物之变,故乐其器用,不能倦也。通变则无穷,故可久也。”这里的通变就是“变而通之”,就是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古人同时也不否认“常”、“则”的存在。《老子》云:“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按《说文》的解释,其本义为“下帬也”。段玉裁注:“引申为经常。”也就是长久不变之义。《尚书》云:“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天民,民中绝命。”其中,“永”即为常,“不永”为变。《论语·为政》记载孔子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谓“损益”实际上就是变,而“因”则是常。《管子》中也有“常”、“则”的说法,《形势》篇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七法》篇云:“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编辑推荐
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