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代性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慧瑜  页数:327  字数:3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性经验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最早是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反省与对晚清现代性的重新探讨,继而是在“新左派”/“自由派”论战中对50-70年代中国历史与文化所具有的“反现代的现代性”的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思想与文化的现代性悖论的讨论,这些都构成了现代性议题的重要侧面。《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通过对视觉文化、主体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反省,一方面将中国现代性主体的讨论置于具体的历史关系/结构当中,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理论自身进行一种自反性的解构。尤其是通过对鲁迅的“幻灯片事件”及早期作品、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丁玲的《在医院中》以及当代电影《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的深入解读,对诸多与20世纪中国历史相关的重要问题,如启蒙、革命、中国主体的多重性等做出了新的阐释,如何理解这份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独特经验对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慧瑜,山东郓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和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近年来在《读书》、《天涯》、《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战略与管理》、《文艺理论与批评》、《影视文化》、《艺术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风窗》、《文化纵横》、<热风学术》、《中国图书评论》、《艺术广角》、《二十一世纪》(中国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中国台湾)、《文化研究》(中国台湾)、Asian
Perspectives(韩国)、《中国现代文学》(韩国)、《站台》(韩国)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自承担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纪十年’(2000-2010)红色题材影视剧研究”。出版《影像书写》(三联书店.2012年)、《墓碑与记忆》(台湾秀威,2012年)、《感官世界的灵魂》(山东文艺,2002年)等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现代性
第二节 现代性的内在分裂
第三节 晚清现代性的双重书写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与“幻灯片事件
第一章 启蒙者的位置与三重空间转移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鲁迅的文化位置
第二节 “被看”的“看”.一种被规训的观看
第三节 “铁屋子”的寓言与“棺木里的木乃伊
第四节 异乡人与故乡的他者化
第五节 狂人之家与母亲的位置
第六节 主体与“影”的倒置:“铁屋子”与“黑甜乡
第二章 “看客”的功能
第一节 “面面相觑”:没有“示众”的“示众”
第二节 “狂人之眼”及被看的焦虑
第三节 观看的权力与现代性空间的区隔:“我”与“看客”的不同
第四节 “国民”的形成与“想象的共同体”
第五节 自我病理化的主体位置:被凝视的主体
第六节 鲁迅的“半殖民地”经验
第三章 被遮蔽的被砍头者与亚洲想象的困境
第一节 消失的刽子手与被砍头者
第二节 “我”的形成、分裂与弥合:无法完成的
“亚洲想象
第三节 “日本同学”的位置:“亚洲认同”的悖论
第四节 作为方法/实体的“亚洲”:反思“日俄战争”
的世界史意义
第五节 缺席的“俄国”:暖昧的亚洲与欧洲
第六节 作为教室/影院的现代性空间及内在的暴力
第四章 暧昧的空间与革命者/知识分子的主体位置:以《多余的话》
和《在医院中》为中心
第一节 再现/代表的危机
第二节 “在监狱中”或中国版《狱中札记》:并非“多余”的话
第三节 “谁”在医院中
第四节 暖昧或混杂的空间
第五节 启蒙与革命的倒置与转化
第六节 空间隐喻与中国的现代性表述
第五章 “现代”主体的浮现与“亚洲”的伤口:以《鬼子来了》和《南京!南京!》为中心
第一节 冷战/后冷战时代的抗战叙述:中国主体位置的悬置与填充
第二节 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女人: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红色恋人》为例
第三节 “我”的缺席与农民作为暖昧的中国主体:以《鬼子来了》、《紫日》为例
第四节 角川的主体位置的形成:以《南京!南京!》为例
第五节 现代性/亚洲的伤口:日本在中国现代性遭遇中的双重位置
第六节 不可抹去的他者与新的历史主体浮现
结语

章节摘录

  同样作为医生,来自法属殖民地的黑人医生法农,在其精神分析医生的视野中详尽分析了被殖民者的主体结构如何把殖民者的目光内在化。与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相似,在法农看来,被殖民者的主体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体。法农的论述主要从黑人在白人的目光之下是如何为“黑皮肤”带上“白面具”的角度展开,也就是一种黑人如何把白人的观看内在化的过程,正如在《黑皮肤,白面具》中:  人们因他的黑色或白色,沉浸在自恋的悲剧中,封闭在各自的特殊性中,进行着肉搏,只是时不时地,确实有几缕微光,然后,微光源头却受到威胁。②  这种被殖民者在殖民者的目光中进行的“肉搏”,又被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描述为一种戏仿和矛盾性,在巴巴看来,“殖民权力和殖民话语并不是单一的或统一的;相反,由于在殖民者同被殖民者的关系中,由此也在表达这一关系的语言或话语中,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性,因而它们是相互分裂的”。③因此,巴巴不同意《东方学》中关于殖民权力是完整的、统一的观点,而更强调殖民话语中的混成性、矛盾性、拟态、居间性和第三空间等差异因素的存在,这或许与巴巴比萨义德更赞同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某些因素有关。或者说,被殖民者永远都不会真正带上“白面具”,而是一种“白加黑”的产物,这是一种被殖民者的后殖民主义问题  法农非常明确地指出,“黑人精神”是一种把白人逻辑内在化的方式,“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做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①。对于被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羡妒的关系:  被殖民者投向殖民者城市的目光是淫荡的目光,羡妒的目光。梦想占有。所有占有的方式:坐在殖民者桌边,躺在殖民者的床上,如果可能的话同殖民者的妻子一起睡觉。被殖民者是个羡妒的人。殖民者并非不知道此事,他撞见被殖民者那失去控制的目光,苦涩地确认,但始终保持警惕:“他们想占领我们的位置。”确实,没有一个被殖民者不至少每天一次地梦想处在殖民者的位置上。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觉现代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