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志章 页数:347 字数:380000
内容概要
《知识城市:中国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背景,研究了知识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动力机制和基本要素,总结归纳了世界11座原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主要路径和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探究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几大区域内原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意义、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构建路径,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建立起知识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测度工具。这将有助于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城市转型新的视野,规避西方走过的老路,增加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城镇化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王志章,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美中国教基金会董事、国家及重庆市社科基金同行(社会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讯评议专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在武汉大学、湖北省委和美国学习、工作;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主编的《中国专家大词典》、《世界华人大词典》。
2007年引进到西南大学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研究攻关项目、重大委托和一般规划项目、国侨办、国家外专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重庆市社科重大招标等省部级以上和横向课题22项,出版《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电影·对外传播电影》、《硅谷怎么办》、《知识城市》、《创业环境与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硅谷华人软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构建》等多部专著,在《光明日报》、《中国软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城市发展研究》、《联合早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城市.社会学、知识城市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和平崛起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
一、“横”和“纵”的交错
二、“硬”和“软”的配合
第二节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
一、国家与文明
二、国家的崛起与文明的崛起
三、文明的崛起与重新崛起
第三节 中国和平崛起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和平崛起时期
二、中国和平崛起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上篇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观
第一章 重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用法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重含义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演化及其体系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三、《资本论》(1867年,第1卷)
四、恩格斯后期书信(1890-1894年)
五、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由来的学理逻辑
一、知识论及观念学:从弗·培根和特拉西到康德
二、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观研究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观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二、什么是意识形态观
三、意识形态观研究中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观研究
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前提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实践需要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观研究的问题域
中篇 社会意识形态观问题研究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观研究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维度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系统的特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系统的特质
第二节 当代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观问题
一、计划与市场之争
二、公平与效率之辨
三、和谐与科学发展
下篇 文化意识形态观问题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2.4生产消费主义强化城市知识价值 “所谓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的道德责任。”①生产消费主义的兴起,对于知识城市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消费主义是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在物质生产极其丰富的情况下,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需求,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消费主义。今天,我们正处在全球消费主义时代,欲求代替需求成为主导社会的价值观。 基于上述这种主导价值,消费主义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主义并非万能的,他也会给社会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按照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说法,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需要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掠夺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状态。由消费主义所刺激起来的人的欲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生物圈所能承受的限度。今天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正是消费主义泛滥的恶果。同时,消费主义必然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危害现代社会的合作、发展与和谐。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占有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唯一追求,势必会无限地占有一切,而无视他人的价值和利益,无视社会的健康和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商家与顾客或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被简化为金钱和利益关系。由此,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离,而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则日渐淡薄;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必然增多,而和谐、和睦则日益减弱。”②同时,消费主义倡导的炫耀式消费、超前式消费等是一种违背规律、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尽管其对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着显著的拉动效应,但从长期而言,这是相当有害的,因此一种新的生产消费观发展起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