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国哲学史》编写组 编 页数:全2册 字数:375000
内容概要
《中国哲学史(上下)》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导,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来梳理中国哲学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或思想流派,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哲学思想背后的深层原因。对重要的思想家或思想流派,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不盲目崇古,也不一味非古。
全书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共分四编、39章,共计55万字。本书由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统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
一、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二、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第一编 先秦哲学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萌芽
一、创世神话与天人关系
二、宗教信仰与入神关系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雏形
一、《易经》的阴阳与卦象
二、《尚书》的五行与天德
三、“天命靡常”与“敬德保民”
第三节 春秋时期天人观和人神观的转变
一、“天道”与“人故”
二、民为神之主
第二章 孔子的哲学
第一节 “仁”的提升与“人”的反思
一、“仁”的提升
二、“人”的反思
第二节 “礼”的发展与“道”的追求
一、“礼”的本质与功能
二、“礼”的提升与发展
第三节 “天”的思考与“命”的探索
一、“天”的内涵
二、“命”的意蕴
第四节 “中庸之道”与辩证思维
一、“中庸”的表现形式
二、“中庸”的方法论内涵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一、孔子思想的价值
二、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老子的哲学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
一、以无为道
二、道生万物
三、“惟道是从”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一、“有无相生”
……
第四章 墨子的哲学
第五章 子思与孟子的哲学
第六章 庄子的哲学
第七章 《易传》的哲学
第八章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
第九章 苟子的哲学
第十章 韩非的哲学
第十一章 先秦时期其他学派的哲学
小结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哲学
引言
第十二章 秦与汉初的黄老思潮
第十三章 董仲舒的体系建构与儒学的经学化神学化
第十四章 王充的哲学
第十五章 《黄帝内经》的哲学
第十六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第十七章 佛教的传入及其与儒道的交涉
第十八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第十九章 道教的传播与丹道理论
第二十章 经学的重整与中唐儒学
……
下册
第三篇 宋至清代中叶哲学
第四篇 近代哲学
小结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这种双重人性中,决定人之为人的是“于人无不善”的天地之性,而决定着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无才以及其种种性相表现的则是气质之性。人生的现实出发点固然是“形而后有”的气质之性,但决定人之为人并作为人生最高追求指向的则应当是人的天地之性,因为天地之性正代表着天地之德的人生落实。关于天地之性必然内在于人的特点,张载指出:“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纳不二也。”(同上)就是说,天地之性内在于人,“正犹水性之在冰”一样。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张载又比喻说:“万顷之波与污泥之水,皆足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经学理窟·诗书》)显然,这都是就天地之性对人的内在性与普遍性而言的。那么,为什么又说“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并且还认为“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呢?在张载看来,“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合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正蒙·诚明》)这就是说,气质之性就是人“形而后有”的生理禀赋之性,它是天地之气落实于人生的表现,所以就会有“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等种种表现。由于它只是一种人与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并不决定人之为人,因而人生的道德修养也就必须从这种“形而后有”的生理禀赋之性出发,以追求、复归并彰显“于人无不善”的天地之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张载始终将“变化气质”作为为学的基本人手,他说:“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天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经学理窟,气质》)而在《横渠先生行状》中,吕大临也回忆说:“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