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颖,蒲向明 等著 页数:295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敦煌西域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甘肃傩文化研究》虽然是论文集的形式,但仍具整体性、系统性。全书共分两大部分,上编实录篇主要收集了甘肃省部分地区的傩文化调查报告,重在客观、真实的描摹该地区傩文化形态、特色,以期给同行、学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甘肃乃至全国的该领域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在地域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全面、有代表性,同时避免重复。比如,“地蹦子”这项艺术形式在酒泉市周边的金塔等地区也有,我们仅选酒泉市为个案;一些地区驱傩(社火)形式、内容大同小异,我们只选一个地区加以描述,比如,所选正宁社火实际上代表了一些地区的社火规模、内容。下编是傩文化的研究、理论文章,这些论文虽然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但都无一例外地聚焦甘肃,同时将视野放远至全国来研究甘肃傩文化之渊源、历史、特征,既有对活态傩的探索,也有对古代傩文献资料的分析、解读。特别要说明的是附录部分,由于《敦煌西域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甘肃傩文化研究》上编部分是在实地考察及大量翻检各地方志、民俗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间或由于目力所限、或由于调查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有些资料内容短小琐碎,不能成文,但笔者以为弥足珍贵,对全面考量甘肃傩文化的形态大有裨益,因此不忍割舍,以附录形式附于书尾,作为实录部分的补充,以供专家学者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永靖傩实录
宕昌藏寨的凶猛舞与禳庄习俗
甘肃临洮南部“拉扎节”上的跳神
武威社火中的驱傩活动
甘肃静宁傩文化考察报告
秦安羊皮鼓
甘肃武山旋鼓和断瘟仪式
异彩纷呈的苦水社火
拉卜楞寺“七月法会”中的“哈钦木”
酒泉地蹦子
正宁社火中的傩仪和傩俗
康县梅园神舞,
甘南寺院傩“羌姆”考察
张掖“倒羊角”
陇南白马人傩戏的表演内容
陇南白马人傩戏的面具艺术论
陇南白马人傩舞戏服饰艺术论
陇南白马人傩戏表演艺术论
陇南白马人傩舞戏源流考
永靖傩舞戏明代文化特色论
傩·社火——以甘肃静宁县张面村等为例
敦煌“儿郎伟”研究综述
敦煌“驱傩文”探析
永靖“七月跳会”渊源浅论
羌姆与傩之关系综述
附录:傩俗拾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七月跳会祭祀仪式过程由请神、献盘、献牲、会首舞、面具舞、赛坛、送神等几部分组成。下面一一分述之。 一是请神(注:当地人称“下庙”)。村里的人们在大总排的领导下,请来当地的法师(一般身着青色长袍,头戴帽子或盘有大辫子),在“会场”上(空旷的打谷场)安顿好供神的毡房等所需用具,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的神位,点上香灯,做好迎神准备工作。然后。九辖会手聚集起来,前往庙里请神。请神时,法师请卦,会手们给神上香完毕后,村上年轻人将供奉的二郎神、九天圣母娘娘、普天同庆通聚龙王、吧咪宝山金花娘娘等抬上轿,走出庙门,在法师的带领下去各家逐疫。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邪鬼魍魉远离行……”神轿行在中,九辖引领24或12个手持迎神旗、舞着傩舞器械的会手跟在后,组成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敲锣打鼓,按一定的线路,一般首先到总排头家里,走街串巷,除灾驱瘟,而村里各家均焚香点灯,摆上供品,叩首迎送,有的人还将儿童抱在怀里从神轿下穿过,以求孩子平安成长。最后到会场将神轿按座次安放到规定地方,称为“安神”。接下来就是“升大幡”的仪式了。 大幡是手工扎制的一面旗帜。旗杆早已被人立好了。参加活动的众位法师一边敲打着三皇神鼓,一边排成队,有条不紊地行走在场院内。在会场另一边,会首们则在紧张地准备着升大幡的各种用品。当会首们点燃黄表纸的时候,那面大幡也缓缓地升到了旗杆的顶上。 安神之后,是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来自各个乡村的乡亲们,按照传统的习俗进行着祭拜。祭拜形式多样,有的“各自为政”,三三两两在不同的神像前焚香叩首,更多的村民围拢着一法师,而法师正在给神“开光度气”:法师在鼓舞伴奏下,用毛笔为神点睛,用火种入气,用毛巾擦骨,用木梳梳发。用镜子照丹田,用鸡血祭奠,用五彩线钢针扎神的七窍,在乡亲们的眼中神也和人一样,需要睁开眼睛,要洗脸,要梳头。法师在进行这系列过程时,围观的妇女们争抢针线。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二是献盘。献盘是每个农户献神的大馍,每个馍用面3斤许,俗称酥盘,也叫“盘馍”。全村人陆续拿来用刚收获的新麦面蒸好的“盘馍”,每户至少3个。直径约尺余,其中的一个馍上写上一户人家户主的名字,叫“字盘”。3个在会期大伙分享,剩余的“字盘”要拿回家,视为驱邪之物,家里老小分吃。
编辑推荐
《甘肃傩文化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