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姜辉 页数:2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来说,无论我们对“红色经典”做出怎样的评价,它都是意味深长的“创伤性”事件,都是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本书以“红色经典”的模式化叙事现象为切入口,不仅对“红色经典”叙事模式形成的历史规律做了充分的挖掘,而且延展并连接了左翼时期、解放区时期以及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叙事,将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学传统及文化语境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 本书通过对多种文本的比较分折,展现出“红色经典”与左翼文学、现实历史、传统文学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复杂互文关系。显然,这里不仅有革命叙事谱系的修建,还有与历史对话的冲动。
作者简介
姜辉,湖南双牌人。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在《文艺争鸣》、《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一、研究对象二、研究现状三、研究意义第二节 方法论思考:作为理论视角的互文性一、理论概述二、研究视角的确立:互文性视域中“红色经典”的历史诗学问题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二、研究对象的范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三、研究设想第一章 革命话语的主题变奏与美学表达第一节 苦难的代价:革命叙事中的成长模式一、成长仪式:分离一考验一再生二、话语重构:从失落到皈依三、叙事隐喻:生命象征与历史寓言第二节 自我的超越:革命叙事中的崇高形象一、人与自然:力量之美二、身体美学与暴力叙述三、完美人格与生命圣化第三节 牺牲的意义:革命叙事中的死亡美学一、革命与牺牲:死亡情境的模式再现二、叙事策略:死亡话语的诗意改写三、生命献祭:死亡价值的意义建构第二章 工农革命主体的身份确立与类型定位第一节 工农阶级自我身份的确认与革命主体身份的错位一、主体或同盟:工农革命模式与无产阶级主体的身份置换二、启蒙与被启蒙: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三、身体错位:革命女性的性别身份变异第二节 农民父子形象的对照模式与农民革命的象征结构一、对立或承继:革命叙事中的农民父子关系二、同一或裂缝:农民想象与农民两重性的象征结构三、从启蒙到革命:父子权力等级秩序的重构第三节 革命军人形象与“兵”的身份叙事一、“兵”的形象:革命军人的类型化书写一 “兵”的演绎:“兵”的知识分子化与“兵”的农民化三、“兵”与战争:“兵”的身份意义与“兵”的叙事修辞第三章 阶级斗争场景的艺术构思与激情想象第一节 工农群众革命暴动图景的历史重现……第四章 革命时代爱情的浪漫表现与格式法则结语:范式的意义--“红色经典”叙事的模式化与“左翼经验”附录一:左翼主要作家基本情况附录二:“红色经典”主要作家基本情况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工人形象文本地位的沧海沉浮,无疑是历史真实中革命主体地位发生错位的象征表现。这一点在农民形象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一次以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正面触及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根本性质--农业国情与农民战争的现实问题”的,应该是蒋光慈发表于1930年的《咆哮了的土地》。煤矿工人张进德出身于农民家庭,具有农民的根性,自然朴实,性格豪爽,深受其他农民的爱戴和拥护。文本通过赋予他4年的矿工生活,又使他成为领导革命的中国无产阶级的最早典型,也成为农民无产者的象征符号与预设概念。其后诸如赖大哥(《丰收》)、张裕民(《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玉林(《暴风骤雨》)、朱老忠(《红旗谱》)、丁尚武(《烈火金刚》)等农民革命英雄,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并且都是革命斗争中的中坚力量。因此,上述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张进德”式的精神人格与思想气质成为农民的一种类型模式。 但“张进德”式的农民英雄远不足以遮蔽革命文本中出现的所有农民形象。井喷而出的大量农民形象在稍后的革命文本中几乎成为唯一的文学存在。与蒋光慈同时期的华汉的《深入》、洪灵菲的《大海》、刘一梦的《雪朝》、戴平万的《陆阿六》,都以农民运动和乡村暴动为题材;稍后有叶紫的《丰收》和《火》,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以及丁玲创作转向之后的《水》、《田家冲》等,展示了农民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中国农村进行的斗争;进入延安时期,工农兵文学兴起,囿于解放区的地缘与区域,这时的工人叙事几乎销声匿迹,《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以及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文本大量涌现,农民成为叙事的绝对主角。即便是在一些战争叙事中,其中的军人也都不过是穿上了军服的农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