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易杳,张炳升 选编 页数:237
前言
雷锋用理想、爱心和责任所构筑的雷锋精神,经半个世纪的传承、发扬,正日益呈现其重要的道德文化价值。学雷锋已不是作为一项英雄的壮举,而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的体验,凝聚良知、建立标准,以唤起和引导公众内心的资源,形成自由进取的力量并使之释放到社会的变革与创造中。 编辑本书的目的,正在于反映我们时代需要的一种声音,为普遍的向往提供无可置疑、激励人心的依据,并试图从两个方面赋予其更广泛的意义:从纵的角度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学雷锋过程的不断演进,其所带来的责任意识的觉醒,必将对社会土壤产生良好的滋润。从横的角度看,雷锋精神作为构造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内涵在不断扩大、深化,学雷锋的形式和内容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学雷锋的故事千千万万,本书选取的内容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难免挂一漏万。其中,既有曾经家喻户晓的道德偶像人物,也有曾经触动过我们心灵的普通人物,他们的故事同样感动了国人。所选故事材料,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相关通讯报道;选入本书时,因时间仓促,编者来不及和原作者一一沟通联系,在此谨表歉意,亦表示最大的敬意和谢意!因为正是通过这些不同报道,我们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恒久生命力。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对所选编的部分文章进行了少量删节与细微的修改,敬请原作者谅解。衷心感谢许多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资料及其他帮助的人士。书中错漏之处,亦恳求读者批评指正。 易杳张炳升 2012年3月5日
内容概要
几十年来,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本书从全国大量相关新闻报道材料中遴选出可读性、教育性俱佳的代表性文章30余篇,生动地讲述和反映了焦裕禄、王进喜、欧阳海、王杰、张海迪、郭明义、李素丽、朱伯儒、“雷锋团”等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感人故事,对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书籍目录
前 言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
革命青春的赞歌
——记雷锋式的伟大战士王杰
罗健夫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
——记光学专家蒋筑英
朱伯儒:八十年代新雷锋
生命的支柱
——张海迪之歌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故事
李素丽:用真情传播文明
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
——退休工人白芳礼的故事
“爱心大使”丛飞
王顺友:大凉山上的铿锵承诺
王文珍:“天使”在人间
阿尼帕:六个民族十九个孩子的母亲
阿里木江:30多万串羊肉串串起的“慈善家”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
——记在宁夏支教40年的“盲人教师”冯志远
15岁少年的坚持
——吕希庆八年背残疾同学上学
一位老政委两代“雷锋”情
离雷锋“最近”的人
——发生在雷锋班的故事
春天,走进“雷锋团’,
邓州“编外雷锋团”:四十多年的精神坚守
雷锋车,一面飘扬了49年的旗帜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抚顺学雷锋:一杆大旗扛到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持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感到羞耻和痛心……”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定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体党员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人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