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页数:986 字数:818000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内容概要
本卷收录列宁1917年3月至1919年5月期间即俄国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期以及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前半期的的著作和文献,共63篇,主要篇目包括《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论两个政权》、《国家与革命》、《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重要著作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等。
本次修订所收篇目与第三版一致,对列宁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原则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译文保持一致,对列宁自己不是严格引用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并对原来的译文做了修改,本卷注释、索引也做了必要的修订。
书籍目录
第三卷说明
1917~1919生
远方来信(1917年3月)
第一封信 第一次革命的第一阶段(3月7日20日])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年4月4曰和5日[17日和18日])
提纲
论两个政权(1917年4月8日(21日])
论策略书(1917年4月8日和13日(21日和26日)之间)
说明
第一封信对形势的估计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案)(1917年4月10日[25日])
这次革命的阶级性
新政府的对外政策
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和它的阶级意义
从上述情况中产生的策略特点
注释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和 它的阶级意义 5.我国革命最主要的特点,最需要慎重对待的特点,就是在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天内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所谓两个政权并存,就是说有两个政府同时存在:一个是主要的、真正的、实际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即李沃夫之流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补充的、附加的、“监督性的”政府,即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机关,但是它直接依靠显然是绝大多数的人民,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阶级根源和它的阶级意义在于:1917年3月的俄国革命不仅推翻了整个沙皇君主制,不仅把全部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而且已经到达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彼得格勒和其他地方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就是这样的专政(即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武装的居民群众的直接力量的政权),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 6.俄国革命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显然得到大多数地方苏维埃信任的彼得格勒兵工代表苏维埃,竟自愿把国家政权交给资产阶级及其临时政府,自愿把首位让给临时政府,同它达成支持它的协议,而自己则只是充当监视和监督立宪会议的召开(召开的日期,临时政府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宣布)的角色。 这种史无前例的异常独特的情况,使两种专政交织在一起: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因为李沃夫之流的政府是一种专政,就是说,是既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预先表示出来的民意,而是依靠暴力夺取的一种政权,而且这种夺取是由一定的阶级即资产阶级来实现的);另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工兵代表苏维埃)。 毫无疑问,这种“交织”是不能长久保持下去的。一国之内决不能有两个政权。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现在,俄国的整个资产阶级已经在各处拼命用各种办法排除、削弱和消灭兵工代表苏维埃,以求建立资产阶级的单一政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只是反映了革命发展中的一个过渡时刻,这时革命已超出了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但是还没有到达“纯粹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 这种过渡的不稳定的局面的阶级意义(以及阶级原因)在于:我国革命也同其他一切革命一样,要求群众有高度的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来同沙皇制度作斗争,同时一下子就把数量空前的普通人卷进了运动。 一切真正的革命,其科学的和实际政治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积极、自动和有效地参加政治生活,参加国家制度建设的“普通人”非常迅速地、急剧地增加起来。 俄国就是这样。俄国正在沸腾。在政治上沉睡了10年、因受沙皇制度残酷压迫和替地主工厂主做苦工而在政治上受压抑的千百万群众,现在已经觉醒过来并渴望干预政治了。这是些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小业主,小资产者,即处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那些人。在欧洲各国中,俄国是最富有小资产阶级性的国家。 汹涌的小资产阶级浪潮吞没了一切,它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上压倒了觉悟的无产阶级,就是说,用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感染了和俘虏了非常广大的工人群众。
编辑推荐
《列宁选集(第3卷)》同第二版相比有较大调整,力求以更加合理的结构和精审的编目,完整准确地反映列宁思想的精华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为了推进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列宁选集(第3卷)》着重增选了反映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的文献,同时还精选了列宁在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著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