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人民 作者:张雄文
Tag标签:无
前言
翻开青史,有时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时空的颜色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历史好像真的是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率机关的职责。几年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务,调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原因是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对粟裕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入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才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联名发表文章,给予平反昭雪,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一个历史真实的粟裕,从此进入了政治、军事、文学、影视舞台,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史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在这种正本清源的氛围里,张雄文同志写出了《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为粟裕的研究增添了一株奇葩。我第一次看到张雄文同志的文章,是2006年8月他在《粟裕研究资讯》上发表的一篇《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该文史实详尽,论据有力,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是湖南人。之后,他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之便,常来我家访谈,并送来他写的这部书稿给我看。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从未在部队工作过。然而,他在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部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做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目前,真实的粟裕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继续清除迷雾,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责任。这部书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对粟裕的在天之灵是一份虔诚、庄重的告慰。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故为序。
内容概要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广泛搜集能够搜集得到的历史文献,为还原赫赫战功被逐步加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的粟裕真实的历史矗立了一座丰碑。书稿大量引用文献与史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军史史实为准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做到了重要的史实有把握,重要的文献有依据,重要的讲话有来源,重要的引文有出处的原则秉笔写史。与此同时,密切注意并吸收最新披露的文献,最新发现的史实,最新的权威的提法,可以说是吸收了当前国内外粟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注意纠正了一些流传的谬误,对一些原本有争议的问题,也做了必要的考据。
书籍目录
序言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
第一章 战缋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一、缩短战争进程的关键,在于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
二、非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方面军。粟裕说:“我们华东野战军,本来是一支数量不大的军队。”
三、纵横全国主战场。华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
四、屡屡超额完成任务的方面军。四大野战军里歼敌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说:“三野的仗打得好!”
第二章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
一、当选第三野战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第四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的人。
二、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员。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三、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第四个集大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
……
第三章 毛泽东为何授予粟裕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
第四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上)
第五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下)
第六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
第七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
第八章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
第九章 人民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
第十章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十一章 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独创性贡献
第十二章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第十三章 三十六年是与非
三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战绩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一、缩短战争进程的关键,在于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1948年9月,正指挥着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激烈战争的统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蒋(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他在其他场合还幽默地说:“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这个“政权即军队”的论断精辟地表明,解放战争首要的出发点,在于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只要达此目的,也就挖掉了国民党的命根,它的政权必将不复存在,取得这个政权统治下的地方自然易如反掌。这与人民解放军一贯主张的“打歼灭战”,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早在1946年7月解放战争之初,解放军即“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每个月平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数目约为八个旅。”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指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因此,他规定,凡能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者,都应该奖励。不但歼灭国民党正规部队应当受到充分的奖励;即使歼灭国民党的保安队、还乡队等地方武装,也应当受到奖励。解放战争第二年的1947年9月1日,他进一步指出:“我军的作战方针,仍如过去所确立者”,“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后记
生物学上有个著名的的“印刻效应”:小鸡刚孵出来,头一眼见到的不是母鸡而是其他动物,也依然会跟着跑。尤为奇特的是,一旦小鸡形成跟随反应之后,便不会再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反应了。 科学研究还发现,“印刻效应”不只存在于低等动物,也同样存在于人类。如果每天让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便会对电视产生“印刻效应”,而对母亲说的话兴味索然、无动于衷。 华东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一生战功赫赫却际遇坎坷。他的夫人楚青说:“60年革命生涯,30年处于逆境,粟裕几乎隔天挨次整。”悲呛之言,令人震惊。 战争年代,粟裕指挥人马最多时达80万,横扫千军如卷席,可谓叱咤风云、英雄至极。因只位居副司令员或代司令员,不仅蒋介石一方认为他的指挥是别人所为,说“关内共军,陈毅一股最狡猾”;自己一方除最高统帅部以及兵团一级将领外,普通士兵也认为是别人在指挥作战,发牢骚都嚷:“陈司令的电报哒哒哒,小兵的脚板噗噗噗。” 江山初定,当年出生入死的人论功行赏、安享封爵之时,粟裕却很快成为最早被错误批判的高级将领之一,早早戴了顶“帽子”,坐起了冷板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革”后,挨过林彪、“四人帮”整的人都咸鱼翻生,粟裕苦熬多年却依然没戏。因为他当年挨整与上述那些人毫无关系,粟裕仍然只得默默靠边。楚青老人曾说:“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泽东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搞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很大。” 直到1994年,在当事人都已基本辞世后,中央军委才决定给粟裕公开平反正名,但在审批签字时却依然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 长达36年掩盖、淡化、转移、磨灭粟裕的战功和影响,世人在军史上的所见所闻多是某些虚假的“母鸡”,一旦粟裕这只真正的“母鸡”重新出现,“印刻效应”便注定使他们排斥、抵制他。无论有多少新发现的确凿史料,在他们而言都是“足”,务必削掉,以适应他们的“印刻”之履。 这些感慨一直郁积于胸,便有了写作本书的念头。其主要目的在消除一些人的“印刻效应”,因此不吝笔墨地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某些历史人物对比阐述,以期“有比较才有鉴别”,让人们重新认识真“母鸡”。 一本书的初衷无论多美好,效果却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没料想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如潮的好评。各大网站选载的部分,仅新浪读书频道点击即达一千三百余万次,留言二万六千余条,至今居于新浪人文类图书排行榜前10名的前列。 八十余岁高龄的楚青老人亲笔来信说:“我将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枕边,常在睡眠前阅读,倍感内容充实而真实!将永作留存了!” 原三野司令部作战股长、九十余岁高龄的秦叔谨老人读完书后,辗转托人转告我:“书写得很不错,敢说他们不敢说也不能说的话。” 《粟裕传》传记组成员之一的温镜湖先生,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写得很好。” 粟裕大将的原秘书鞠开老人在电话里对我说:“你的书反响很大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另一原秘书刘祥顺老人则说:“书拜读,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谢谢你!祝贺你!”
编辑推荐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史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张雄文编著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粟裕。《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