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通史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袁祖亮 主编  页数:397  字数:397000  

内容概要

元代疆域横跨亚欧、空前辽阔,国内外交流扩大、多元文化碰撞、人口迁移频繁、民族的融合与新生,使元代诸多人口问题呈现出独特性和复杂性。元代史料分散、芜杂,可资借鉴的前人成果较少,所以元代人口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挑战。《中国人口通史9:元代卷》作者李莎综合运用了历史文献学,民族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爬梳整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元代人口问题进行整体而系统的综合研究,展现元代人口史的基本面貌,分析探寻其历史特点和一般规律。《中国人口通史9:元代卷》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文献资料,重视前人研究成果,对元代人口政策、人口素质、人口构成、人口思想及姓氏分布等问题的论述具有一定创见性。《中国人口通史9:元代卷》还借助大量的图表将所搜集的原始史料进行分类排比,并一一注明资料来源,从而更加凸显出本书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蒙元概说
一、分期、疆域与人口数量
二、统治制度与发展状况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元代人口研究概况
一、人口数量问题研究概况
二、人口统计与管理问题研究概况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问题研究概况
四、区域人口问题研究概况
五、民族人口问题研究概况
六、城市人口问题研究概况
七、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概况
八、人口政策问题研究概况
九、人口思想和人口素质问题研究概况
十、人物与家族问题研究概况
第一章 元代的户口概况
第一节 元代的全国户口概况
一、《元史》所载全国户口及存疑
二、蒙古国时期全国户口问题
三、大元时期全国户口问题
第二节 元代各级政区和基层行政组织的人口概况
一、各级政区的人口概况
二、基层行政组织的人口概况
第二章 元代的人口分布
第一节 元代的地区人口分布
一、研究方法
二、元代人口在现代各省区的分布概况
第二节 元代的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
第三章 元代的人口政策
第一节 人口管理与户籍制度
一、蒙古草原地区的千户制与青册
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诸色户计、户类、户等与鼠尾文簿
第二节 人口的俘掠屠杀和赏赐政策
一、人口的俘掠屠杀政策
二、罪人家属人口的籍没充赏制度
第三节 人口的赋役优免政策
一、元代的赋役制度
二、人口的赋役优免政策
第四节 人口的刑律优免政策
一、蒙古、色目和官员的司法特权和刑律优免政策
二、僧、道等宗教群体的司法特权和刑律优免政策
三、老耄、幼疾和蠢愚的“三赦”政策
四、其他特殊群体的刑律优免政策
第五节 人口的救助赈济政策
一、仓储制度
二、赈恤制度
第六节 医疗政策
一、统治阶级的医疗政策
二、军士的医疗政策
三、贫民的医疗政策
四、罪犯囚徒的医疗政策
五、医疗政策的保障机制
第七节 收养政策
一、官方收养政策
二、民间收养政策
第八节 官方抚恤和官员给假养老政策
一、官方抚恤政策
二、官员休假养老政策
第四章 元代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俘掠、进献、买卖人口迁移
一、俘掠人口迁移
二、进献人口迁移
三、买卖人口迁移
第二节 征调服役、官吏迁转、人质迁移
一、征调服役
二、官吏迁转
三、人质迁移
第三节 屯田迁移
一、屯田迁移举例和迁移政策
二、屯田的规模及分布
第四节 流民和逃人的迁移
一、灭金攻宋和治理中原初期人口的逃亡流移
二、全国统一后到元末的流民浪潮
三、流民和逃人的迁移政策
第五节 罪犯流放贬徙
一、流刑条款与迁移实例
二、谪、谪戍制度和迁移实例
三、流放贬徙人群、地点和相关制度的考察
第六节 其他类型的迁移
一、降附、亡国、离叛类迁移
二、政治防范、实郡县京师类迁移
三、政治联姻、经济文化交流类迁移
第五章 元代的人口素质
第一节 元代人口的身体素质
一、元代人口寿命
二、元代人口身高
三、元代人口异常现象
第二节 元代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
一、元代教育的恢复发展与全国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提升
二、元人的文化科技成就与生产劳动技能
第三节 元代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蒙古族的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
二、元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
第六章 元代的人口构成
第一节 官员构成
一、元代的官制
二、元代官员数量构成
三、元代官员品级构成
四、官员数量构成、品级构成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五、官员的铨选、任职制度与民族构成
第二节 吏员构成
第三节 区域人口构成
一、《至顺镇江志》中镇江路的户口与人口构成
二、《至元嘉禾志》中嘉兴路的户数与人口构成
三、《至正金陵新志》中集庆路的户口与人口构成
四、《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昌国州的户口与人口构成
五、《大德南海志》中广州路的户口与人口构成
六、其他史料中的区域户口与人口构成
七、小结
第七章 元代的婚姻家庭与人口
第一节 元代的婚姻家庭形式和制度
一、蒙古族的婚姻家庭形式和制度
二、其他民族的婚姻家庭形式和制度
三、元人的初婚年龄
第二节 元代的家庭人口规模
一、全国及区域户均人口
二、个体家庭人口规模
三、元人的妻妾、子女数量
第八章 元代的人口姓氏与分布
第一节 元代姓氏概况
一、元代各族人口的姓氏概况
二、元代姓氏的来源与变化
第二节 元代人口姓氏分布及其规律
一、元代人口姓氏分布的研究方法
二、元代人口姓氏分布
三、元代人口姓氏分布规律
四、比较与结论
第九章 元代的人口思想
第一节 蒙古社会分土分民的人口管理思想
第二节 实边固塞、土流共治的人口思想
一、通过人口迁移,使边疆各民族杂居融合
二、建立调整行政建制,加强中央对边地的控制和管辖
三、招抚任用土人,实现土官与流官的共同治理
第三节 “重惜人命”的人口思想
第四节 其他人口思想
一、重视人口繁衍的思想
二、重视子嗣和重男轻女的人口思想
三、民本主义的人口思想
四、马端临的人口思想
附录一 元代个人寿命资料(873人)
附录二 元代人口姓氏分布资料(1418人)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按笔画为序)
后记

章节摘录

  (二)诸色户计研究元代按照职业、民族、宗教等,将全部人口划分为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驱户、僧、道等诸色户计加以管理。学界对一些重要户计分别做了专题研究。陈高华先生探讨了元代军户、站户的来源、管理制度、承担的封建义务和所受的封建剥削等问题,估计军户数量有二三十万户,站户有30万户。他认为在元代的诸色户计中,数量最大的是民户,其次是站户和军户;正、贴户制是元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军户中最明显,站户和其他一些户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将全国居民划分为封建义务不同的诸色户计,是元代赋役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高树林先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元朝民户、匠户、冶炼户、茶户、酒醋户和盐户的构成、数量和比重、管理制度、承担的封建义务等@。他的主要结论是:元朝民户户计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代“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也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由州县衙门及其下属城乡的社会基层机构坊、都、社等统辖;匠户(不包括冶炼户计和盐户)是元代“诸色户计”中户数较多的户计之一,分为系官匠户、诸投下的私属怯怜口和民间散居的匠人三个基本类型,统管机构十分复杂。其中系官匠户是元代匠户的主干户计,估计有110万户,占至元二十七年全国总户数的8010左右;冶炼户计包括金户、银户、铜户、铁户、铅锡户、矾户、朱砂户、水银户等,分不同职业承担不同的税役。他们的人口数量都不多,但各户总数都缺乏资料记载。元代对冶炼户计多实行入场服役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定额岁课制和抽分制等,其封建束缚性比唐宋进一步加深;元政府对盐户实行严密控制和管理,元代盐户大概共36057户——54812户,为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全国总户数13400699户的0.27%-0.41%,为元代财政提供了国家总收入的800/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劳苦最深的户计之一。  高荣盛在元代匠户的研究中认为,蒙古军在西征与占据华北期间掳掠的工匠不下100万户,在这批为数十分庞大的民众中,特别是汉地民众中,绝大多数是因“畏死”而混入工匠行列的。元代官营局院、投下私属工匠及其后备力量的数目可达千万之众。匠户的家庭人口一般在5口以上,多达10口左右的情况比较常见。胡小鹏专门研究了元代匠户中民匠和系官匠户的来源、数量、管理制度和地位等。吴小红根据《经世大典》中关于元代江西行省各路船户户数的记载,推算世祖至元末年,江西站户共计37000多户,每站平均300多户;元代江西站户数量为4万户左右、约20万人。李治安将元代投下户分为蒙古直属千户部民、诸王兀鲁思封户、五户丝食邑户和投下私属四类,重点讨论了各类投下人户的身份特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人口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