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人民 作者:刘武生 页数:793
内容概要
刘武生编写的《周恩来的革命春秋》收入1910年至1949年期间有关周恩来生平、思想、贡献的研究文章28篇,约60万字。本书力求比较系统地反映周恩来在国内外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参与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经军旅生涯;主持国共两党谈判,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等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周恩来的革命春秋》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平、思想、功绩和贡献。
作者简介
刘武生,1933年生于湖南常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肄业。1961年至1970年6月,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1970年7月至1977年10月,先后在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工作。1977年11月至2003年12月,先后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毛泽东、周恩来的著作编辑和生平、思想研究。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先后兼任周恩来研究组组长、第二编研部主任。2004年1月完全退休。曾被评聘为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期间,先后主编刊物《文献和研究》、《党的文献》以及《党的文献与研究丛书》:《中共党史风云录》、《共和国走过的路》、《从延安到北京》、《元帅风采录》。主编《周恩来经济文选》、《周恩来军事文选》,主编《周恩来大辞典》、《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巨星灿烂丛书》: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各一册。出版专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发表文章70多篇。
书籍目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东北求学三年
“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
——在南开学校四年的成长
“邃密群科济世穷”(一)
——赴日本留学生涯
“邃密群科济世穷”(二)
——在日本参加“拒约运动”
“思想是颤动于狱中”
——在五四运动中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旅欧鲂工俭学时咖入中国共产党
“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一)
——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
“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二)
——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期间
“上海工人赤手空拳,敢于同反动军队作英勇斗争”
——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领导南昌起义
“‘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出席中共“六大”前后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一)
——在中共中央工作时期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二)
——在中共中央工作时期
“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一)
——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期间
“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二)
——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期间
“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斗争”
——宁都会议前后
“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伟大转折点”
——组织召开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
“转变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枢纽”(一)
——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回顾
“转变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枢纽”(二)
——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回顾
“转变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枢纽”(三)
——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回顾
“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为实现国共两党第=次合作而谈判
“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出席洛川会议和参与山西抗战
“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期间
“坚持抗战高于一切”,“坚持党的政治上的独立性”
——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纪实
“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坚持战斗在重庆
“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整风学习的结果,是思想上很大的进步”
——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实录
“联合政府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最高形式”
——抗日战争胜利与重庆谈判始末
“中共始终为中国的和平、民主、独立、统一而奋斗”(一)
——主持国共两党的停战谈判
“中共始终为中国的和平、民主、独立、统一而奋斗”(二)
——主持国共两党的停战谈判
“配合反攻形势,发动第二战场”
——领导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毛主席确定,我们的帅旗高举在陕北”
——转战陕北
“毛主席这次由陕北到河北”,“以便更好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奋战在西柏坡的日子
“华北局势在我军胜利影响下,傅作义又正徘徊于平、张、津、保之间”
——和平解放北平
“进京‘赶考’去!”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校求学期间,周恩来就深切感悟到,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为此,他有1912年10月写了题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中,对教育的目的和师生的责任,作了颇为精辟的阐述,对校长和老师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对同学发出了共勉的呼吁。 1910年,周恩来12岁,这一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年初,在东北工作的三堂伯父周贻谦回家探亲,捎来了大伯父周贻赓接他去东北读书的信。当时,大伯父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任科员。周恩来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难处理的事情就写信征求他的意见。周贻赓没有子女,十分钟爱这个侄儿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家境艰难。为此,他很想接周恩来到东北去求学,跟随自己一起生活。这也正是周恩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是少年周恩来的一次重要的选择。 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是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地区。这不能不给少年周恩来异常强烈的感悟。他刚到东北时,在奉天府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只得随三堂伯去铁岭,进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了半年书。这年秋天,他返回奉天,插班进入官立第六丙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高等丁班学习。这所学校是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刚开办的新式学校。课程设置,既教中国的经书,也介绍 西方的新学,开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语、国画、唱歌、体育等十门课程。这些课程使周恩来大开眼界,感到十分新鲜和兴奋。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国文成绩尤为突出。他写的作文常被老师批上“传观”二字,张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供同学们观看。国文老师赵纯在批阅周恩来的作文时,感慨地对周围同事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 在校求学期间,周恩来就深切感悟到,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为此,他在1912年10月写了题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中,对教育的目的和师生的责任,作了颇为精辟的阐述,对校长和老师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对同学发出了共勉的呼吁。
后记
《周恩来的革命春秋》一书,收入1910年至1949年期间有关周恩来生平、思想、贡献的研究文章28篇,约60万字。本书力求比较系统地反映周恩来在国内外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参与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经军旅生涯;主持国共两党谈判,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等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本书比较全面地概述了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平、思想、功绩和贡献。 《周恩来的革命春秋》各篇的标题,分别撷取了周恩来的文章、电报和讲话中的警句,以突出各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例如,在国内外求学时期的四篇文章标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邃密群科济世穷》、《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其余各篇的标题,也是如法炮制,不一一列举。 本书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笔者在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的生平、思想的过程中,认真地参阅和吸取了国内外学者对周恩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力平和方铭同志主编的《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修订本)》上、中、下卷,逢先知、金冲及同志主编的《毛泽东传》,逢先知同志主编的《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以及国外学者埃德加·斯诺著《西方人看周恩来》、韩素英著《周恩来和他的世纪》。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著《周恩来传》,这是我国引进的首部国外学者撰写的周恩来传记。这些名著论述深邃,史料丰富,使我获益颇多。在此,我怀着深深的敬意,表示衷心感谢。在这篇后记中,我想郑重地引用威尔逊在《周恩来传》一书中的几则评论: “周恩来认定自己只适合当一个行政领导,而不是象征着全民的最高代表。……他宁愿把时间花费在建设性的劳动上,并从中得到满足,而不愿作为最高领导人所必须用全部身心投入的政治斗争。” “另一个基本的默契是周恩来可以与主席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在委员会里不同意他的意见。但周恩来绝不会拉帮结派去反对他。” “周恩来能够表明他对毛泽东的位置没有任何野心。他不拉帮结派,也不出版‘选集’之类的东西(他去世后,中共中央批准编辑出版了他的选集等书籍——引者注)。他不断地公开表达对毛泽东的人格和领导地位尊重。埃德加·斯诺把他们俩的关系描绘成一种共生的关系”。 “在那些曾在党内等级制度中居于毛泽东之上的人当中,只有周恩来一个人能在毛泽东的班子里继续任职。……周恩来并不奉承毛泽东,但他熟悉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一方面不信任溜须拍马之辈,另一方面对潜在的背叛十分敏感。周恩来能够熟练地平息这些不安全因素”。 “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甚至在‘文革’的重压下也没有破裂。……周恩来在中国政治斗争中的做法是那么坦荡,行事是那么开诚布公。……陈伯达说过:‘没有人会相信任何反对周恩来的材料。’他还应当知道,‘甚至老头子也不相信’。” “然而,周恩来没有在这不可避免的挫折面前撒手不管,或是作出过激的反应。他只是不动声色地坚守他的阵地,为使共产党中国的改革能继续下去,提供唯一的一股主要动力。他这么做的时候,……就使得别人不断地集合在他的周围,并帮助他奋力去实现目标。” “当他的接班人邓小平完成其使命而去,而邓小平的接班人也经过几代变换之后,周恩来的工作和人格会比毛泽东的或其他任何人更令人怀念。” “周恩来对他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二十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使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威尔逊对周恩来的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因而是客观、公正的。 《周恩来的革命春秋》一书很荣幸地得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同志题写书名,为拙作增辉,衷心感激。我将精心保存文生同志赐予的墨宝,以兹存念。 笔者从2004年离开工作岗位后,着手撰写周恩来的生平、思想研究专著《周恩来与共和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周恩来的晚年岁月》、《周恩来在建设年代》,都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和原室务委员兼第二编研部主任廖心文同志审读书稿,得到了她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这部书稿也得到她悉心审定。对此,我感激不尽。 《周恩来的革命春秋》这本书,是我在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第四本书。十分感激人民出版社各级领导和责任编辑、副编审鲁静同志,感谢他们精心策划,辛劳操作。 作者 二○○九年八月一日
编辑推荐
《周恩来的革命春秋》编辑推荐:《“邃密群科济世穷”——赴日本留学生涯》、《“思想是颤动于狱中”——在五四运动中》、《“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旅欧鲂工俭学时咖入中国共产党》、《“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领导南昌起义》、《“‘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出席中共“六大”前后》……刘武生编写的《周恩来的革命春秋》收入1910年至1949年期间有关周恩来生平、思想、贡献的研究文章28篇,约60万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