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金平  页数:426  字数:412000  

内容概要

  自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9 ·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全球化、常态化的趋势,反恐怖斗争成为国家和国际事务中的常项。
一方面,国际恐怖主义与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贩毒、海盗等问题一道凸显为全球化时代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当代恐怖主义的全球蔓延与膨胀,与国际冲突相伴生,并且存在一条恐怖主义的“宗教动员”线路。
国际反恐怖斗争策略,包括武力反恐怖、政治反恐怖和社会反恐怖。
反恐怖“问题意识”的差异造成了各国反恐怖策略的不同。社会进步,是反恐怖斗争的最高准则。国际合作反恐怖斗争,在双边、地区和联合国层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际反恐怖合作面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
“双重标准”的挑战。
中国面临着长期的恐怖主义威胁,有全球、周边、边疆三个圈层。中国的反恐怖斗争,不仅要注重常规防范与打击,还要建设和突出中国的反恐怖“软实力”优势。
《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的作者是张金平。

作者简介

张金平,男,汉族,1967年出生。山东省曹县人。国际关系方向硕士、国际关系史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中东国际关系;中国相关外交策略先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阿拉伯世界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发表10多篇论文,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全文转载。
2006年完成云南省社科课题“东南亚恐怖主义活动与大通道建设”,2011年11月完成国家社科课题“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
2008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东恐怖主义的历史演进》。

书籍目录

《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总序
第一章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现象分析
第一节 1991—2001年: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化成长阶段
一、1991年:世界历史演进的时间枢纽
二、老的恐怖组织继续活动但逐渐衰微
三、新恐怖主义凸显
四、新恐怖组织袭击目标的扩大化
第二节 “9·11”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活动
一、“9·11”:恐怖与反恐怖的划时代意义
二、国际恐怖主义两个循环圈的合拢
三、反恐怖战争前线成为恐怖袭击高发带
四、恐怖主义威胁成为国际安全的常量
第三节 恐怖势力与当前中东北非动荡局势
一、常项:中东北非长期持续的恐怖活动与反恐怖斗争
二、削弱与激化:恐怖活动与中东北非政治动荡的发生
三、强干扰项:恐怖活动对地区政治动荡走势的影响
四、转化抑或膨胀:动荡局势的走向与恐怖活动消长
五、关联项:“新能量”政治势力环境与恐怖活动变化
结语:组织能量是观察中东北非“新能量”政治势力和恐怖势力的考量
第四节 恐怖主义概念理解
一、概念之恒与定义之变:价值评判
二、恐怖暴力行为主体:身份与力量
三、恐怖暴力对象:谁是无辜者
四、恐怖暴力的行为方式:形式和烈度
五、恐怖主义政治策略的两组矛盾
第五节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显示其巨大的恐怖组织能量
一、当代国际恐怖暴力的组织性及其巨大能量
二、恐怖袭击目标的泛化
三、极端暴力进化的两端及其逻辑
四、在全球进行恐怖活动以构织全球网状恐怖体系
五、恐怖暴力的归宿:否定及自我否定
第二章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暴力生成线路
第一节 国际恐怖组织能量聚集、膨胀的j条暴力线路
一、阿富汗、俄罗斯一中亚的战乱与国际恐怖主义堡垒的形成
二、“基地”国际恐怖组织的暴力成长线路
三、阿富汗反恐怖战争与国际恐怖组织的全球化
第二节 战乱(战争)伴随的失序是恐怖组织活动的巨大空间
一、阿富汗案例:内战与动荡给恐怖组织提供了发展机会
二、伊拉克案例:国际秩序震荡给恐怖组织以较大活动空间
三、非洲案例:权力的脆弱
四、中亚案例:权力转换与恐怖组织活动的机遇
第三节 战乱(战争)激化或凸显社会矛盾
一、海湾战争:激化中东复杂矛盾
二、巴基斯坦案例:激化复杂的国内矛盾
三、战争反恐怖方式:强化极端思维
四、战乱(战争)中的霸权主义激化社会矛盾
第三章 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能量膨胀的社会线路
第一节 三重线路中的双重失控: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动员”
一、宗教成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旗帜
二、第一条线路:世俗力量的“宗教动员”聚集宗教极端暴力势力
三、第二条线路:社会力量的“宗教动员”衍生宗教极端暴力势力
四、第三条线路:极端暴力势力的“宗教动员”导致恐怖主义泛滥
结语:宗教回归与回归宗教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社会转折的矛盾
一、全球化结构矛盾成为当代恐怖主义滋生成长的基本原因
二、全球化矛盾激化导致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的力量迅猛发展
三、全球化下的现代问题催生新型恐怖主义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赋予恐怖组织巨大能量
一、全球非传统安全凸显是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国际环境
二、非国家行为体能量激增推动恐怖组织能量的膨胀
三、全球化体系中的脆弱环节 增强了恐怖组织能量
第四章 国际反恐怖体系分析
第一节 反恐怖斗争策略的三个层次
一、武力打击:摧毁恐怖组织的活动能力及其气焰
二、政治打击:揭露与建设的工作
三、社会策略:以发展和进步回应恐怖主义
第二节 国际反恐怖斗争体系及其理念
一、反恐怖体系的构成
二、反恐怖体系的系统性
第三节 美国国家反恐怖体系分析
一、美国的反恐怖战略及其理念
二、美国反恐怖战略的扩展
三、美国反恐怖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御恐怖于国门之外
第四节 反恐怖前线国家反恐怖体系及理念
一、俄罗斯的国家反恐怖斗争理念
二、英国的反恐怖战略和理念
三、以色列的反恐怖斗争策略及其理念
四、印度的反恐怖斗争战略目标与手段
五、巴基斯坦的反恐怖战略及其理念
第五节 反恐怖体系中的误区
一、策略配合不足,忽略或轻视社会与政治反恐怖策略
二、反恐怖斗争中的理想化与简单化思维
三、反恐怖扩大化导致反恐怖方向的偏离或迷失
四、利用恐怖分子牟利的反恐怖短视行为
五、反恐怖标准的模糊与片面
第五章 武力打击:遏制恐怖暴力与恐怖气焰
第一节 武力解救人质案例分析
一、布琼诺夫斯克-基兹利亚尔人质事件
二、莫斯科——别斯兰人质事件
三、武力解救人质的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斩首”武力打击模式分析
一、以色列的“Targeted Killing”武力打击模式
二、俄罗斯的“斩首”打击模式及其运用
三、“斩首”打击的逻辑
第三节 战争反恐怖分析
一、阿富汗反恐怖战争
二、车臣反恐怖战争
三、战争反恐怖模式的运用条件
第四节 武力反恐怖应用的体系效应分析
一、三种武力反恐怖模式和零武力状态
二、整体反恐怖体系下武力反恐怖与其他反恐怖举措
第六章 政治与社会反恐怖策略分析
第一节 政治反恐怖策略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际反恐怖政治认同的不断强化
二、推动热点问题和冲突的政治解决
三、政治反恐怖和舆论反恐怖举措及其借鉴
第二节 司法反恐怖策略分析
一、各国反恐怖法律建设及其“去政治化”
二、案例:印尼审判恐怖分子及其组织
第三节 社会反恐怖策略分析
一、社会治理反恐怖
二、经济一社会发展
三、促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是反恐怖斗争的最高准则
第七章 国际反恐怖合作
第一节 全球反恐怖合作
一、全球反恐怖合作的法律成果
二、全球反恐怖合作的政治成果
三、联合国在全球反恐怖斗争中的功能
四、联合国框架下国际反恐怖合作的局限
第二节 地区反恐怖合作
一、西欧地区的反恐怖合作
二、美洲地区的反恐怖合作
三、俄罗斯中亚地区的反恐怖合作
四、中东、非洲地区的反恐怖合作
五、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反恐怖合作
六、地区反恐怖合作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第三节 双边反恐怖合作
一、美国与英国的反恐怖合作
二、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反恐怖合作
三、双边反恐怖合作的条件和特点
第八章 中国面临恐怖主义威胁与反恐怖斗争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重大恐怖主义威胁
一、“东突”恐怖势力的长期威胁
二、“藏独”恐怖势力威胁的增加
三、“伊扎布特”对中国的渗透及其恐怖活动的凸显
四、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常态化”趋势
五、中国面临恐怖威胁的地域层次:全球、地区、本土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反恐怖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参与国际反恐怖合作的机遇
二、中国参与国际反恐怖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地域
三、中国在国际合作反恐怖斗争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中国反恐怖斗争体系分析:战略理念举措
一、中国反恐怖体系的构建及全方位反恐怖战略
二、中国反恐怖政策与反恐怖理念
三、中国反恐怖斗争战略面临的挑战
四、综合反恐怖与全民反恐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梳理现象(问题),是研究思考的开始;定义概念,是学术分析的开始。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自1991年以来分为三个阶段:1991-2001年的8月是第一阶段,起始的标志性事件有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2001年“9•11”事件后至2011年,是第二阶段;本•拉登被击毙和中东北非剧变曼延,是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化,其国际性越来越突出。从时空视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现象。“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历史时间段的选择,是分析国际恐怖主义的基础,在空间上,当代国际恐怖主义越来越超越国家边界以及任何其他文化、自然地理和人群等的边界。地域空间关联的广度和深度,是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国际恐怖主义新形态的地域分布,也体现其行为态势。 试图涵盖一切(历史阶段和现象)的定义是一种奢望。概念是对对象诸多属性中的特有属性提炼概括而成的,丰富到可以容纳历史发展的任何新情况衍生出来的内涵外延,是定义无法完全涵盖的。定义是将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具体化,只能在基本稳定的历史阶段内适用并具有生命力,其内容是概括和具体的,也总是不完全的。“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联系”。 概念往往是沿袭的,定义则不时更新。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定义就需要相应的修正,甚至形成新的定义。正因为定义随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概念以时代内涵,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定义的新内容,将会对国际反恐怖斗争提供时代的视角。 从1991年到2001年的“9•11”事件,是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新生力量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新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指1991年后活跃的恐怖组织)在这一时段获得重大发展,生成壮大起来。同时,老的恐怖主义组织(指1991年前活跃的恐怖组织)继续不同程度地制造恐怖事端。 在这一阶段,新老恐怖组织并存交替并呈现全球规模演进状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有三个:老的恐怖组织继续活动,但与新恐怖组织相比其活动呈现逐渐式微的现象;新恐怖组织的活动逐渐生成并占据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主导地位;新恐怖主义组织的目标在这一时段主要指向美国和俄罗斯(等原苏联地区)。 1991年,在美苏50年冷战“铁幕”最终谢幕之际,一张新的幕布在国际舞台拉开。这一幕布的一端在莫斯科,另一端在中东两河流域的中心巴格达,拉动幕布的枢纽在欧亚大陆彼岸的华盛顿。两件重大国际事件使得1991年成为世界历史演进的一个时间枢纽,一个是海湾战争,一个是苏联的解体。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包括39个国家,80余万兵力)实施针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利用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对伊拉克进行了持续38天的空袭,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2月28日海湾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是一场崭新的战争,不仅是因为战争的现代化程度高,而且是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世界政治中最为动荡的中东;不是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1991年,而是因为它发生在冷战“铁幕”消隐之际。 90年代初,国际旧格局瓦解特别是苏联已经处于最终解体的边缘,伊拉克想乘局部地区力量出现真空和失衡的机会在中东谋取霸权。美国则想利用全球权力失衡状态在全球谋取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国际新秩序”。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美国将中东视为“国际新秩序”的一个核心地区。海湾战争助长了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发生不久,美国提出了“寻求世界新秩序”。海湾战争后不久,1991年4月,美国厘清了“世界新秩序”目标和原则。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是要实现全世界的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和价值观念美国化,即美国主宰世界。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在海湾国家驻军,对伊拉克制裁13年(1990—2003)。 海湾战争所表现出的美国的中东霸权政策激起了极端分子以恐怖主义方式的回应。以“基地”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海湾战争后迅速活跃开来。将海湾战争与1993年的纽约世贸大厦爆炸、1998年的东非大爆炸、2001年“9•11”袭击联系,将“9•11”事件与阿富汗反恐怖战争伊拉克战争联系,就可以清晰地理解1991年海湾战争与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关联。在阿富汗反苏战场结束后一度沉寂的极端分子被海湾战争唤醒了,其活动的泛滥演化为国际恐怖主义浪潮。

编辑推荐

《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