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飞  页数:438  字数:340000  

内容概要

  本文以变革为主题、以历史为维度,借助于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和案例法,致力于描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至二战前,本科教育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模式,二战后本科教育改革又经历了新变化、初步兴起、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四个时期。每一阶段的阐述都主要涵盖背景、问题、变革和总结四个方面。纵观其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在课程领域,共同性、连贯性和综合性是不懈的主题;在教学方面,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交互中心三种形式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变革模式上,实施局部调整、开辟实验基地、发起整体改造和建立新式大学则共同构成了教育革新的全景图式。总之,本文比较系统地勾勒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创建以来至今本科教育的变化历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比较详细地概括了不同时期本科教育变革的主题,分析了影响革新的内外动力,并总结出本科变革的总体趋向;同时对我国现有研究中关注较少或较不全面的部分,也做了一定的补充。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本科教育、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非研究型
大学本科教育比较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的确立 (19世纪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高等教育步入转型阶段
(一)高校财富的增长
(二)入学状况的改变
(三)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研究型大学的出现
(四)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学术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一)课程发展
(二)教学变化
(三)评价革新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局部调整(20世纪初至二战)
(一)改变课程的混乱状况
(二)纠正讲授法的弊端
(三)实行综合性考试
四、本章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后期).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初兴(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拓展 (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第六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化(90年代初期以来)
第七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研究型大学的精神之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关于现代大学的阐释。他认为大学应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将发展科学视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并强调把科学研究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虽然研究型大学的精神最早萌发于德国,但却是美国率先明确了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形态。深受德国大学的影响,通过新建和改造,美国在南北战争后逐渐发展起一批不同于传统学院的新型高校即研究型大学。到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接受了12所大学作为第一批会员。由于美国大学协会以严格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成绩作为人会条件,这12所高校便成为公认的最早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后又增至16所。5因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否为美国大学协会的会员就成为判断研究型大学的唯一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的大力资助以及研究生教育计划的繁荣,研究型大学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迎来了黄金时代:在传统研究型院校的实力得到提升之外,更多高校跻身研究型大学之列。6同时美国大学协会的会员要求放宽,已不再为研究型高校所专属。因而,二战后初期人们一般把获得全国科研基金会研发资金前100位的高校默认为研究型大学,但这种界定过于模糊和简单,学术界亟待更为规范的定义出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