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畯,刘晓乾 页数:462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对家乡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历经三年苦炼而成的一本文化人类学学术专著。作者以白银市种田乡为例,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对传统乡村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方言土语、教育文化等方面。本书共有三部分,上篇“乡村社会的变迁”,下篇“本土文化的没落”,外篇“大灾难”。本书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已列入“人民·联盟文库”的第二辑,是了解西北乡村变迁的有价值的读物。
书籍目录
引言几页嚣嚣的纸片
导论
一、缘起——让思想返回起点
二、家乡人类学——从“他者”回到“主体”
三、乡镇一一确立研究对象的类型学意义
四、田野工作一一主客分离或两个主体合一
五、地方性——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及其间的互动
六、大变局——现代性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七、口述即文献
上篇 乡村社会的变迁: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
第一章 历史拾遗:丝路上的牧场和良田
一、自然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地名考
四、过红军
五、考古
第二章 生态退化:穷人更易受到伤害
一、生物物种减少
个案1:七十年的生态变迁
二、耕地退化
个案2:回乡见闻
三、人地关系紧张
第三章 乡土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器物的余温
二、农牧业的调敝
三、工商业和交通信息
四、日常生活及日常关注
五、民居
六、从“代劳”、“变工”到货币结算
个案1:1985年、1990年、1999年的三个情簿
七、“一座烂房归国家”及基层冲突
八、婚姻家庭与养老
九、赤脚医生
个案2:李大夫
第四章 人口流动:在推力与拉力之间
一、黏着在土地上的流动
二、脱离土地的流动
个案1:迁徙三部曲
个案2:城市化及回不去的村庄
……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章节摘录
当时爸爸给队里饲养牲口,他割的草都舍不得给牲口驮,而是自己挑。他操心得好,队里也放心。包产到户的时候,我家是按7个人分的地,一共分了50亩地、两棵榆树、一头骡子,还有几只羊。爸爸又喂了头草驴,后来下了一头骡子,他说留下一头骡子我们一辈子就够用了。 1967年,全国掀起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的热潮,要“早请示、午对照、晚汇报”。每家免费发一套毛主席语录和毛选,家里没有识字的也要放好。上地劳动前先学毛主席语录再干活,涝坝沿上有个泥砌的请示牌,写上毛主席语录,把大家集中起来念。不识字的也有人教。红卫兵会在路上拦住提问。毛主席像章也是人人必须要戴,每家都贴毛主席画像。 1968年,村里来了知青,男女都有,安排到各家各户住,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我们家里住了两个,一个是皋兰的,离开的时候把我爸爸拜了干爸,后来还往家里写过信,寄了几个毛主席像章。那时满山铲的都是“忠”字,一个山头写一个,家里墙上、家具上写的都是“忠”字。 1970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生产队组织到小沟修梯田,打坝埂,从碾完场就开始,推架子车到山上取土,把人快累死了。我妹妹才十几岁,架子车把人都拽上跑了。我那时候占了念书的便宜,背类的时候,背一会就跟着队长去计数;拔粮食的时候,拔一会就去算地亩;打坝埂的时候也是一会就去算土方,因此几乎没下大苦。包产到户后,家里的大小农活都要自己干。 周总理和毛主席过世的时候,乡上都召开了追悼会,庄子上喊了一声,每家都去人了。 1972年,我们攒了一些木料盖了房子。 我们从通渭迁出来后,大伯的儿子曾经来过一两回,后来给我爸爸买了棺木带上来。再后来两家断了联系。 ……
编辑推荐
黄土地的变迁,乃是地方性社会文化的实践过程,是农村传统采园丧失的过程,是一种传统解体、再结构的社会和文化转型过程,它提出的是作为地方性的农村社会与作为整体性的国家和世界(全球)互动中的现代性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