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到中国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力之  页数:358  

内容概要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基础,以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为背景,以列宁和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为重点,兼及布哈林、托洛茨基、斯大林及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在谱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下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文化话语权问题、“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文化民主问题、毛泽东与“以文化人”;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期的文化问题及邓小平的文化价值诉求问题,提出了20世纪社会主义文化矛盾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系统梳理和阐述了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的个人专著主要有:《信仰与超越: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论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日本岩佐茂等主编:《全球化哲学》,日本创风社2006)。
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60年代:中国与美国文化革命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冬季号)、《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文明的极限》(《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巴黎手稿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书籍目录

导言 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
 一、现代性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意欲何为
 二、现代性亟待呼唤文化理念的突破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对现代性的回应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化理论遗产之一:意识形态论
 一、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源头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及其理论构架
 三、“文化大于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文化哲学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化理论遗产之二:文化研究方法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观所体现的方法论
 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
 三、晚年马克思与恩格斯:文化唯物史观的扩展
第三章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实验室
一、预言俄国:“1793年为之逊色”
二、马克思主义输入俄罗斯的特殊文化背景
 三、“世界历史”东移的文化表现
第四章 列宁与俄国革命的文化制约
第五章 列宁民族文化理论之悖论
第六章 “无产阶级文化”与文化的超越性
第七章 后列宁时代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化问题
第八章 西风东渐之下的中国文化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第十章 文化话语权问题
第十一章 “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文化民主
第十二章 毛泽东与“以文化人”
第十三章 后毛泽东时代:在历史冲突中构建现代文化格局
第十四章 20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矛盾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文化理念作了区分,肯定了前者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批判了后者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消解,那么,从经济与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及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在导言中,马克思分八个小点对此专门进行了思考,他以艺术为例,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观念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的批判找到了规律性的依据。 首先,马克思在这里又一次地提到了“文化史”概念,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顺便也可以说一下历来的历史叙述的各种不同方式。所谓客观的、主观的(伦理的等等)、哲学的。)”尽管他在这里没有进行展开的说明,但这种语气和排列表明,他对“文化史”仍然是采取排斥的态度,他反对将文化作为历史的起点。事实上,马克思在同一处地方接着就写了另一段话:“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在这里的影响。” 其次,马克思通过对所谓“不平衡关系”的明确表述,阐明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即生产方式与观念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辩证法,这样一种辩证法,它的界限应当确定,它不抹杀现实差别。”如果说,这里的辩证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还没有明确指认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论述就很清楚了,他说: “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就艺术等等而言,理解这种不平衡还不像理解在实际社会关系本身内部的不平衡那样重要和那样困难。”“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

编辑推荐

《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文化的阶级话语权问题、“双百方针”与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实践、毛泽东的“以文化人”思想等问题。同时,讨论了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期的文化冲突与现代文化格局的构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俄罗斯到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