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 伯希和 等 译者:耿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不久之前,新疆还被认为是无法进入的禁地。在那里停留?段时间,就足以使旅行家一生都变得大名鼎鼎。中亚比中非在更长时间内和更大程度上都更加神秘。俄国军队最终为进入那里廓清道路。从此之后,地理大发现和考古大发现便接踵而至,层出不穷。这两种发现当时在那里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往往又都是集中于同一批人身上。这两种发现又以其强烈的趣味,而把更多的人吸引到那里去了。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探索亚洲大陆的这一心脏地区,以确定这块辽阔盆地的地理构造和社会制度。那里以其海拔高度及其地貌丽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这是为了重新发现这样一个地区:它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充作西方与远东之间一切陆路交通的走廊。
作者简介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早年曾在法国政治科学学院、东方语言学院等处学习,后供职于印度支那考古学调查会,即法国远东学院(越南河内),曾数次奉命往中国为该学院购买中国古籍。1904年回法国。
1905年由“中亚与远东历史、考古、语言及人种学考察国际协会”法国分会会长塞纳(Emile
Senart)委任为法国中亚探险队队长,与测量师 瓦扬(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
Nouette)一起,于1906年至1908年间进入西域,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伯希和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精选一遍,廉价骗购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及绢画、丝织品。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1909年,伯希和到中国采购汉籍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京的中国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遗书。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高地亚洲3年探险记
中国新疆居民考察报告
中国西域地理考察报告
高地亚洲历史地理考察
喀什与图木舒克考古笔记(节录)
三仙洞水磨房探珍
库车地区考古笔记
大海道踏古记
敦煌藏经洞访书记
附录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的内容与价值
伯希和敦煌画幡藏吉美
伯希和的传奇学术生涯
法国西域探险团团长伯希和
伯希和——法国汉学界的骄傲
卓越的东方学家——伯希和
法国阿尔泰学研究的先驱——伯希和
法国的蒙古学泰斗——伯希和
伯希和西域探险与法国的西域史研究
伯希和西域探险与法国的敦煌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但特别引起伯希和注意的地方,却是藏经洞。斯坦因曾于数月之前光顾那里,他不是取走了一大部分宝藏吗?尽管如此,当王道士为伯希和打开这四周不足3米的密室时,当他看到其中堆满了二三层厚的写本时,伯氏该是多么惊讶不已啊!那里既有卷子又有单页文书。既有汉文,又有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文字的写本。在整整3个星期内,伯希和置身于这个狭窄的洞子中,仅以一根普通的蜡烛照明,精心从事挑选。对于汉文之外的其他所有文字,他都根据其外表而作出决定;但对于汉文,他则根据文献的价值而作出分析。这并不仅仅是宗教经文,而且还有历史、地理、文学、经典、杂记、账目文书和写在平庸的宗教经文背面的札记。所有这一切都早于10世纪,正如在某些纸页上记载的时间所证明的那样。事实上很可能是在西夏入侵期间(1035年),沙州地区处于极大的混乱之中,僧侣们感到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便匆匆忙忙地将他们的藏书和档案文献密封在这个小洞中,又将该洞掩饰在一通石碑背后和壁画之下。人们对它已经彻底遗忘了。王道士在1900年修缮该佛堂时发现了这批宝藏。在经过与王道士的艰难谈判之后,伯希和成功地获得了他从中选择出来的东西。今天,所有这些文献均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在我们于沙州逗留期间,我测绘了沙州的多条路线,以便绘制那里的一幅平面图;我还在位于南部的山区测绘了道路,以划定以其名称命名的绿洲中的那些重要沙丘。来自安西的道路沿途那完全干旱的岩石山脉,均呈东一西走向。它们逐渐上升,直至沙州附近,那里的“三危山”从近500米高处俯瞰整个大平原。在山脚下,便是一条小溪流过的河谷,其左岸矗立着千佛洞崖壁。山巅一线从此山开始,向西南方向倾斜。大量黄沙都倚大山的这部分而堆积成巨丘。这些沙丘的基础是被卷滚起来的鹅卵石组成的高地。其西部以沙州河为界,该河从夹在大山之间的河谷流出后,又沿沙丘而流动20公里左右。
编辑推荐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是人民•联盟文库•译著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