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彭寿清 等 著 页数:417
内容概要
《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针对乌江流域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现状和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采用跨民族、跨省市、全流域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视角,结合乌江流域的特殊性和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境遇,从供给与需求、传统与现代、结构与功能、权利与责任等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教育公平理论;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公平发展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对策: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需从观念、体制、文化、投入等方面考虑,通过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程、“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名师培训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救助工程、“建设虚拟家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工程、职业教育振兴工程、民族教育信息现代化工程等实现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
作者简介
彭寿清,1966年生,四川省广安市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围绕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多元文化教育、基础教育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编)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于海洪,1962年生,吉林省德惠县人。现任长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教学名师。围绕教师教育出版了《教师专业化与教育社会化》、《知识型社会下的农村素质教育》、《教师科学素养课程与教学》等著作6部。
书籍目录
导论一、研究缘起二、研究目标、研究路径与基本方法三、研究意义和价值四、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第一章 归纳与演绎: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研究述评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论渊源及界说一、教育公平实践的历史检视二、教育公平理论的历史演进三、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四、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公平的分析维度第二节 民族教育理论的学理分析一、民族教育内涵的界定二、中国民族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三、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研究的维度分析第三节 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回顾一、民族教育发展研究概况二、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述评第二章 富饶与贫瘠:乌江流域概述第一节 乌江流域的地理范围一、关于“乌江”江名 二、乌江流域的地理范围第二节 乌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一、乌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二、乌江流域的悠久历史三、乌江流域的文化遗产第三节 乌江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当代发展第三章 边缘与中心: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一、原始形态的教育二、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第二节 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的现实概况一、民族基础教育二、民族职业教育三、民族高等教育第三节 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一、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特点二、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规律第四章 个性与共性: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个案描述第一节 用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务川现象”……第五章 第六章 公平与发展: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全县生产总值11.3亿元,财政总收入921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8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696元。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文化的发祥地,自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县,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务川特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丹砂古县”、“仡佬之源”、“铝土矿都”、“野银杏之乡”的美誉。务川旅游资源,有原汁原味的仡佬族文化,有惊险奇绝的高台舞狮,有绵延十多万亩的天然草场栗园草场,有可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媲美的竹园梯田,有惊险刺激的丰乐河漂流等等。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点)252所,其中公办小学校(教学点)211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民办小学校(教学点)12个,独立初级中学18所(含民办初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中心幼儿园1所,聋哑学校1所。 面对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较为偏僻的交通条件,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务川现象”。 一方面,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仡佬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仡佬族文化丰厚,民族特色鲜明。于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联手,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内涵,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仡佬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地方课程走进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又能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