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樊亚平 页数:28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一切历史研究的旨归都在于人。然而,在新闻史研究领域,人的研究却始终是个薄弱环节。《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引入职业社会学领域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产生至北洋军阀统治末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发育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试图寻找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记者”或“报人”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足迹,感知中国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职业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无奈,探求他们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樊亚平,1969年生于甘肃正宁。现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新闻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依阿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年。已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其他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没有人”的新闻史和没有“记者”的记者研究j
“职业认同”:“记者”职业心灵的探照灯与探测仪
探察“记者”职业认同的主要指标与基本设想
引入“职业认同”研究新闻史人物的意义与价值
断简零篇、寥若晨星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述评
关于本书内容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 寄生者与拓荒者
第一节 托身外报的“寄生者”
旧式文人的谋食之道
“先结婚,后恋爱”
脆弱而游移的认同
“我是谁?”——角色失调之困
第二节 拓荒者的无奈与矛盾
办报缘起与动机
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认同危机背后的衷曲
角色与身伤之辨
小结
第三章 在政治与办报之间
第一节 “意有所在,凡归政治而已
从“受托'涉报到“自主”办报
从报刊认知到“业界意识
吾爱报刊,吾更爱政治
救国之道“非一”下的分身之困和认同之惑
第二节 以报为“器”的革命者
因革命而涉报,为革命而办报
“太师陈风”与“三千毛
情为何系?心为谁牵?前仆后继为哪般?
终是革命者,
第三节 “第一代报业家”的职业情怀
涉报缘起、报刊生涯与办报动机
从社会“通”、“达”之工具到独立批评之媒介
以办报为事业和视报馆办生命
以办报为职业的“双重监督者和调解人
小结
第四章 职业化中的“记者”与报业家
第一节 职业“记者”初长成
新闻志趣、知识分子精神与“新闻救国”
新闻认知:从经验性认知到新闻学理
“余百无一嗜,唯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
初长成的职业记者
第二节 心怀理想的报业家
从“教育救国”到“新闻救国”
从报刊功能认知到“报格”认知
“爱报甚于生命”与“玉碎我也自愿
报业家乎?实业家乎?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历史沉思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就“求自见’来看,王韬办报的确有“求自见”的因素。王韬是一个极度好尚名利之人,他一生最惧怕的就是湮没无闻①,名不挂于贤士之口,声不闻于庙堂之上,“徒为盛朝之弃物,盛世之废民而已”②。他逃亡香港后精神极度痛苦,情绪极其低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认为自己从此将彻底变成“弃物”和“废民”,无疑是令他最绝望和痛苦的。这一点从他这个时期的别号“遁窟废民”中即可窥见一二。在王韬的书信和各种自述文字中,经常可见露才扬己甚或自我吹嘘的文字,如以孔子自许、以魏(魏源)自许、以蒲松龄自许等。这一切都显示出其强烈的好名自见之心。 而且,纵观其一生,境遇越坎坷,其好名之心越强烈!尤其是在他“获罪名教”、含羞遁港期间,因自悔“一端不谨,万事瓦裂”,因此愈发期望能通过某种方式“以盖前衍”;而对他来说,能够想到的方式只能是“留意著述,思以空文自见”③。虽然王韬最看重的“空文自见”形式是传统著书,但考虑到书籍刊印耗资甚多,是否能获经济回报却无保障,而自己当时最首要的是解决生计,然后才是扬名自见,因此,退而求其次,创办报纸,就似乎是他必然会做出的虽不是很理想但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了。因为,当时香港人口日增,商业兴盛,创办报纸,只要经营得法,获得成功并赖以维持生计的可能性相当大,同时报纸虽非自己最看重的空文自见形式,但毕竟可多少满足此方面的念想(在“求自见”方面王韬对书籍和报纸的不同偏好及其原因后文再做介绍)。 谋生计,求自见,再加上历来强调的自强宣传诉求,这些共同构成王韬办报动机的主要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谋生计、求自见,还是自强宣传,若放在王韬个人命运与人生追求的具体情景中来考察,均不能使其办报这一选择中的情非得已之性质和意味有较大程度的消解。由此窥测王韬对其办报“职业”的认同状况,相信读者亦有所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