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修荣,黄黎 著 页数:3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修荣、黄黎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1921-2011)》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而编写的一本普及读物。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真学习、全面研究我们党九十年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二、新文化之风
三、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
五、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第二章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四、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一、革命转入低潮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三、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
四、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五、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四章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及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遏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
四、整风运动与党的建设
五、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夺取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不懈斗争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爱国民主运动的持续、深入发展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
五、筹建新中国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斗争
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祖国大陆的解放
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
五、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七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八章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四、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的逐渐形成
五、1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从“全面夺权”到党的九大
三、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五、1975年的全面整顿
六、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第十章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四、经济调整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十一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党的十二大和实现小康目标发展战略的初步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四、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始
六、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三、“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
四、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十三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确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三、中共十七大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理论问题
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取得新进展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七、伟大的道路,辉煌的成就
附录一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附录二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章节摘录
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在1900年发动了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外国列强在华攫取了种种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肆意掠夺中国财富,残酷压迫中国人民。更为严重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城乡手工业,加快了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中国面临着一个“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为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由于这个阶级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帝国主义,同时又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从来就是一个反革命阶级。 第二,在中国产生了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要求革命;另一方面,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又有联系,其经济力量也不够强大,因而在革命斗争中常常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无产阶级的前身是中国一部分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它是中国新型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最进步的阶级。 第三,中国人数众多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即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由于遭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生活日趋恶化,迫切要求革命。 第四,中国社会旧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主阶级逐渐变成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除了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外,农民阶级还要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以致大批破产,变成半无产者、无产者或无业游民,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成为民族灾难的根源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未间断。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 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的同时,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逐步成长起来。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新型生产力代表的民族工商业者有着浓厚的封建性,力量也相当软弱,而一般的中小工商业者更是不敢以激烈的手段来充当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于是,领导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这个客观上代表着他们的利益,也应当由他们承担起来的历史责任,就更多地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挑起来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孙中山(原名孙文——作者注)出身于一个由贫苦农民向华侨资本家转化的家庭,接受了十多年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革命口号。随着客观形势的迅猛发展和许多革命小团体的出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团体成为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清王朝的革命目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