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永刚,宋凌峰,张培 编著
内容概要
《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报告(2011)》对宏观金融风险研究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国内研究,包括宏观、区域和省份三个子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全球层面,研究全球区域和主要国家的风险,将中国的风险和这些国家的风险进行比较,并探讨风险在彼此间的传递状况。
《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报告(2011)》共分为2卷,9篇,69章。上卷为中国篇,第1-2章为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总体分析,第3-13章为第1篇,研究东部整体和10个省、市的宏观金融风险;第14-17章为第2篇,研究东北整体和3个省份的宏观金融风险;第18-24章为第3篇,研究中部整体和7个省份的宏观金融风险;第25-37章为第4篇,研究西部整体和13个省、市、自治区的宏观金融风险。下篇为全球篇,第38-47章为第5篇,研究欧洲整体和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的宏观金融风险;第48-53章为第6篇,研究美洲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的宏观金融风险;第54-61章为第7篇,研究亚洲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宏观金融风险;第62-65章为第8篇,研究中东和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的宏观金融风险;第66-68章为第9篇,研究非洲和埃及、南非的宏观金融风险;第
69章为全球宏观金融风险总论。本书由叶永刚等著。
书籍目录
上卷 中国篇
第1章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2章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比较研究
第1篇 东部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3章 东部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4章 北京市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章 天津市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章 河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7章 上海市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8章 江苏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9章 浙江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0章 福建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1章 山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2章 广东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3章 海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篇 东北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14章 东北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15章 辽宁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6章 吉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17章 黑龙江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篇 中部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18章 中部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19章 湖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0章 安徽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1章 江西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2章 河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3章 湖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4章 山西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篇 西部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25章 西部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26章 重庆市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7章 四川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8章 贵州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29章 云南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0章 西藏自治区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1章 陕西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2章 甘肃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3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4章 青海省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5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6章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37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下卷 全球篇
第5篇 欧洲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38章 欧洲区域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39章 德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0章 英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1章 法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2章 俄罗斯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3章 意大利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4章 西班牙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5章 葡萄牙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6章 希腊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47章 爱尔兰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篇 美洲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48章 美洲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49章 美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0章 加拿大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1章 墨西哥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2章 巴西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3章 阿根廷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7篇 亚洲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54章 亚洲区域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55章 日本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6章 韩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7章 澳大利亚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8章 印度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59章 中国香港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0章 中国台湾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1章 中国澳门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8篇 中东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62章 中东地区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63章 沙特阿拉伯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4章 阿联酋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5章 土耳其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9篇 非洲宏观金融风险报告
第66章 非洲区域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第67章 埃及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8章 南非宏观金融风险研究
第69章 全球宏观金融风险总体研究
章节摘录
插图:第6节北京市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有着广泛的经济效应,具体通过产业集群效应、联动扩散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拉动效应和地段增值效应来推动经济发展。北京市几乎拥有各个领域的总部,非经济类总部尤为突出,这些总部机构对北京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一、北京市总部经济现状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空间布局也相对合理,总体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作为中国首都,北京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金融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的金融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研发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会聚了全国80%以上的银行业资金和70%以上的保险业资金。北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吸引力,努力搭建服务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总部的平台,总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在北京设立的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外商投资公司164家,其中多数为世界500强企业,经商务部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1家。落户北京的外商投资性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和机械等领域,且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北京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总部经济已呈现出“三大五小”的格局,西城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朝阳商务中心区(12BD)等三大总部聚集区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引擎,东二环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总部基地、电子城科技园、临空经济区等五小总部聚集区也同样表现出较强的活力。金融街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重要的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的集聚地,目前共聚集金融、电信及各类企业总部、地区总部140多家。中关村科技园拥有众多科技企业总部和科研中心,是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的集聚地。朝阳商务中心区则是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企业的集聚地。二、北京市总部经济的优势北京是综合素质人才聚集的中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监管中心,也是重要的市场中心。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具有以下几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编辑推荐
《2011中国与全球金融风险报告(套装上下册)》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