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 作者:曾国屏 编 页数:374 字数:392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与创新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从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导言”的形式概括了一幅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总图景:现代科学技术扩展了人的视野,革新了宇宙观和世界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全新阶段,走向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观;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强烈作用,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探讨的一系列科技哲学问题,包括:追求物质世界统一性、系统性、非线性和复杂性,人类智能与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纳米科技,生态环境,实践的科学观,产业哲学,科学知识生产,科学终结论,价值与伦理,以及人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第3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一本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专著,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适宜于对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曾国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也曾先后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美国宾州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以及法国人文之家进修访问。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2000-2010任副理事长);《科学学研究》副主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20种,著有:《自组织的自然观》、《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科技传播普及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论实践》等。曾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一等奖一次,合作获得二等奖四次。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科学技术扩展了人的视野,革新了宇宙观和世界观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为 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社会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全新阶段,走向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观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强烈作用,对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章 关于追求物质世界统一性
第一节 “终极理论”是否存在?
第二节 物质结构是否无限可分?
第三节 宇宙是否具有无限性?
第二章 系统性、非线性和复杂性及其哲学问题
第一节 系统概念及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关系
第二节 非线性科学与世界的非线性本质
第三节 复杂性探索及其哲学问题
第三章 对人类智能与认知过程的探索
第一节 智能及其哲学思考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第三节 认知科学与人类认知
第四节 对智能与人类认知的探索
第四章 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哲学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演化阶段及特征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其对社会伦理的挑战
第三节 关于人类克隆的思考
第四节 基因增强的发展及引发的伦理争论
第五章 纳米科技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介观世界与介观实在
第二节 纳米技术:以技术呈现自然
第三节 纳米技术的伦理思考
第六章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哲学问题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产业与不断深化的人与自然关系
第二节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困境
第三节 通过双重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实践的科学观: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到科学实践哲学
第一节 实践概念的缘起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思想
第三节 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 科学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第八章 产业哲学研究的兴起和思考
第一节 产业:时代的哲学呼唤
第二节 产业实践
第三节 产业演进与社会发展
第九章 当代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科学知识生产中的计划与自由
第二节 科学知识生产中的求真和求效
第三节 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地方性
第十章 科学终结论问题争论
第一节 科学终结论的提出
第二节 科学终结论的几种形式及评价
第三节 怎样看待“科学终结论”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伦理
第一节 科学技术价值论
第二节 科学技术伦理论
第十二章 人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技术塑造着科学的发展。美国科技政策专家D.E.司托克斯(1997)提出,在现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不仅技术需要科学,科学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存在着由科学原理到技术的作用模式,而且存在着大量相反的由应用研究引向基础科学原理突破的模式。除少数研究主要依靠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外,大量的基础研究将是定向的,它以未来科学发展和未来技术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第二,科学突破服从一定的周期规律。引起科学和技术突破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技术需要的拉动作用;二是科学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内在逻辑的推动作用。美国科学家莱恩(Lehn)的研究表明,科学研究从播种到取得成果的周期大约是10-15年,这也是新领域的延伸和成长周期;一项由目的和任务规定的研究活动,将成果用于发展计划,能够在商业或其他方面产生明显影响大致需要15年时间。第三,科学创新是“时代的产物”。有研究表明,科学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什么年代,做出什么样的发现是必然的和统计决定的。在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某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将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先导位置。一般地,一个国家科学家的学科布局如果符合当代的学科结构,科学事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发展。基于上述的原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科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国家科学事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置于政府正确的计划控制之下。如果否定政府对科学研究的计划积极介入,不仅使科学难以实现与国家目标的结合,影响其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而且科学研究将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充足的资金资助和支持,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盲目的和无序的,同时也是低效的。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第3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