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人民  作者:徐雪辉  页数:308  

内容概要

  《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在时代文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元杂剧,较系统地探讨了元杂剧的兴衰、元杂剧的思想内涵、元杂剧的艺术形式、元杂剧演出、元杂剧批评与元代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元杂剧研究的深化。  元杂剧勃兴于元代,是元这个特定时代文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元杂剧受到元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元代特殊而宽松的文化背景,给元杂剧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其特殊的内容与形式,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戏剧演出和戏剧批评。

作者简介

徐雪辉,1964年1月生,山东烟台人,文学博士。现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戏曲学。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齐鲁学刊》等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一项,其他市社联奖、省厅奖多项。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元杂剧兴衰与元代文化第一节 元代之前戏剧形态及其文化背景第二节 元杂剧兴起及其文化背景第三节 元杂剧衰微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 元杂剧的思想内涵与元代文化第一节 元杂剧的人世戏与元代人生哲学第二节 元杂剧的避世戏与元人心理补偿第三节 元杂剧的玩世戏与元人品评标准第三章 元杂剧艺术形式与元代文化第一节 元杂剧体式之形成与元代文化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式特征第三节 元人的审美特征第四章 元杂剧演出与元代文化第一节 剧本、演员与元代文化第二节 剧场、演出与元代文化第五章 元代杂剧批评与元代文化第一节 文人批评与元人的文学思想第二节 官方批评与元代戏剧政策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本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辨,所谓不及中原远矣”①,南方曲家“不悟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夫声分平、仄者,谓无人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者最为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人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②。周德清为了纠正北曲创作中的错误,总结北曲韵律、北曲写作技巧和北曲曲牌谱式,撰成了以曲韵为主体,兼论曲谱和曲论的《中原音韵》,这也是戏曲研究的第一部曲韵专著,它开启了戏曲声律和曲词技法的探讨。关于曲韵。周德清认为,北曲无入声,这是北曲韵律的“不传之妙”,而南方曲坛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南方的北曲家不谙此理所致。因此,他把南方口语中大量存在的人声字按北曲人声消逝之踪向,根据前辈佳作的范例,将北曲创作常用的五千八百七十六个单字,根据北方语音系统和北曲“前辈佳作”,“分平声阴、阳及撮其三声同音,兼以人声派入三声——如“辫”字——次本声后,葺成一帙,分为十九,名之日《中原音韵》”③,把近六千个单字,归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两字标目;每一韵部内的韵字,均按平(平分阴、阳)、上、去三声归类,并将南方语音经常出现的入声字,分派入平、上、去三声中;每声之内,凡同音单字皆排列在一起,不同声母的字则用。

编辑推荐

《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