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龙 页数:197 字数:208000
内容概要
李龙,1977年10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部,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和美学。自2004年以来,已经在《文学评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编写著作四部,出版译著(合译,第一译者)一部。
书籍目录
绪论 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一、思想史视野中的语言学转向
二、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三、“文学性”问题和语言学转向
四、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言的诗性功能
一、“文学性”问题的提出
二、词语的复活
三、从形式到结构
四、“文学性”问题的“问题性”
第二章 语言和结构
一、理解结构主义
二、文学性:文学的抽象结构形式
三、语言学的历险
四、作为体制的“文学性”
五、“文学性”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之间
第三章 话语和文本
一、活的语言:话语
二、文本就是生产过程
三、文本的快乐
四、“跨文本性”=“文学性”
五、“文本”理论的问题性
第四章 修辞学转向
一、文本的力量:散播和延异
二、什么是“解构”?
三、文学性:语言的修辞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很明显,对文学可以进行意识形态的研究,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这种曲解(指罗兰·巴特的观点——引者注)就不是一个错误的更大的模式的特点。任何文学研究迟早都会面对其自身阐释的真理的价值这一难题,不再天真地深信內容优于形式。而是结果出现更多的令人不安的经历,亦即无法纯化自己的话语中那些偏离的意指。 ①显然,在保罗·德曼看来,文学文本中语言的这种不断偏离、越轨,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语言科学也难辞其“咎”。保罗·德曼认为,如果文学文本中的主要符码依然是操作者不可企及的,那么,他很快就会无法理解自己的话语,而一门科学如果无法解决认识自身的问题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此,这种挑战很快就使结构主义者回到了他们因为迷恋所谓的科学如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而抛弃的东西那里。而罗兰·巴特之所以认为语言科学并不承担语言偏离的责任,关键在于,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对结构的依恋,并试图将意义填补进这一结构,而对于保罗·德曼而言,作品中只有语言的修辞本性,因为修辞性就是语言的可能性。或者如另一位解构主义重镇希利斯·米勒所说:“言语的修辞并不源于语言的正确使用或者转化,一切语言一开始就是比喻性的。语言使用过程的字面意思或者指称性概念,仅仅是由于忘记了语言的隐喻性‘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幻想。”②所以,修辞性不是语言的运用方式,而是说它是语言的根源,也是语言的实质。 保罗·德曼指出,语言科学由语法、逻辑和修辞三门学科构成,而这三者之间一直处于矛盾的张力关系之中。三门学科之间以及语言科学同有关世界的知识的联结方式,正是这些矛盾体现得最为明显之处。而这些联结正是通过逻辑来完成的,逻辑保证了语言的科学性和明晰性。 ……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