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进书  页数:335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关于审美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的思想无疑是博大精深的,其内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坚持以及交往和对话。历时地看,它们的关系是批判——反思——坚持——交往和对话,即批判现代性为了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为了坚持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为了走向交往和对话的美丽前景。共时地看,这四种内涵可以集中于某一个理论家身上,如哈贝马斯思想中就包括了这四种内涵。可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为今日现代性的续写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如它的“坚持”思想可给予人们以建构多元现代性的信心,它的“交往和对话”思想可为人们设计完美生活环境提供启示和指导。

作者简介

  李进书,男,1972年生,汉族,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曾在《北方论丛》、《内蒙古社会科学》、《河北大学学报》、《东南学术》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转载,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审美现代性的内涵
 第一节 哈贝马斯:作为交往中介的审美现代性
  一、曾经的辉煌: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先锋
  二、现实的困惑:对抗还是合作
  三、恰当身份:交往理性的一个重要中介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内涵
  一、批判现代性
  二、反思现代性
  三、坚持现代性
  四、交往与对话的现代性
第二章 现代性之批判
 第一节 马尔库塞:极权技术带来全面控制
  一、作为政治载体的极权技术
  二、极权技术导致全面控制
  三、审美形式:解放的希望
 第二节 列斐伏尔: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
  一、“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的内涵和形成的原因
  二、控制的结果:出现新型的异化
  三、出路:永久的文化革命
 第三节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改变了人们的世界
  一、电视:一个具有魔力的中间体
  二、美丽表象之下的诡计
  三、批判地看待电视
第三章 现代性之反思
 第一节 阿多诺:奥斯威辛悲剧之后
  一、奥斯威辛:阿多诺的一个情结
  二、导致奥斯威辛悲剧的原因
  三、奥斯威辛悲剧不再发生
 第二节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的消逝
  一、曾有的自豪: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性的后果:“讲故事的人”的消逝
  三、现代性的未来:新事物与旧经验、遗失的碎片
 第三节 洛文塔尔:作为“腻子”的权威网
  一、强大而细密的权威网
  二、本质:巩固社会秩序的“腻子”
  三、反省自身,突破权威
第四章 现代性之坚持
 第一节 伊格尔顿:现代性终结——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一、早熟的后现代主义
  二、坚持现代性之必要性
  三、正确方法: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有机统一
 第二节 韦尔默:现代性的坚持——理性的自我超越
  一、作为“拼图”的后现代主义
  二、现代性的自我超越
  三、没有结局的“终结”游戏
 第三节 布洛赫:值得信任的乌托邦
  一、乌托邦之召唤:“希望”的丧失
  二、乌托邦之责任:确立“前景”、创造“盈余”
  三、乌托邦之前景:危机与希望
第五章 现代性之交往与对话
 第一节 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交往和对话
  一、交往理性的必要性
  二、交往理性的优点
  三、交往理性的前景
 第二节 萨特:立足于作品之上的对话
  一、对作家和读者的理解
  二、对话的可能:作品的结构和它的内涵
  三、对话的目的
 第三节 霍耐特:“承认”——一种新的交往和对话形式
  一、承认理论的内涵
  二、承认中的交往和对话因素
  三、承认理论的价值
第六章 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
 第一节 续写现代性
  一、何谓“续写”?
  二、续写之必要性
  三、审美现代性:续写之可能性
 第二节 现代性:一个可被改写的断代
  一、重思现代性的缘由:不健康话语的复兴
  二、改写现代性的依据:断裂造成了断代
  三、改写现代性的条件
 第三节 现代性:以“交往理性”为中心的重建性规划
  一、现代性规划出现了危机
  二、重返黑格尔的“哲学前院”
  三、围绕“交往理性”重新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简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具体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金钱、经济和商品等对社会的影响更显露无遗。詹姆逊指出后现代性有两种成就:一是农业的工业化;另一个是无意识的殖民化和商业化,也就是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这意味着:商品从最初的事物交换中介被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任何事物的衡量标准便是它的交换价值、它的市场效应,甚至原本讲究“净化”功能和审美效果的艺术,都不得不及时地与商品联姻,因为艺术家耐不住清苦而投降到大众文化的阵营之中,作品如不被包装和炒作就难以为人所知,此时的读者喜欢时尚的、感官化、奇异的作品而躲避和排斥有难度的作品。这样,经济与文化融合了,“不论任何类型的事物,通过转变成商品,本身都已经变成了对它自己消费的一种手段。它不再有其自身的任何定性价值,而且限定于它能被‘使用’的范围之内:各种形式的活动丧失了作为活动的内在固有的满足,变成了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并且这时,商品化的事物本身倒不重要了.相反其形象取代它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这就是德波(Debord)所说的“景观”:“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此时,事物本身与其表象不但分离了,而且主次关系颠倒了,不是事物决定其表象,而是表象预设事物的命运,因为没有耀眼的表象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光,事物就难以被人关注。因此德波批判这个是非颠倒的景观世界是一个“纯粹静观的、孤立的伪世界”,可悲的是,“在这里,骗人者也被欺骗和蒙蔽”,可怕的是,这些景观获得了自治,它们可以脱离母体(事物)而自我繁衍。

编辑推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今天学术的一个显题,审美现代性指艺术,美学和哲学等围绕“完整的人”理想;来审视现代性时所凸显的特性具有批判、反思、坚持与交往等四个内涵。西方马克思中义的审美现代性既富有历时性,即从批判到反思,再从坚持到交往和对话,又具有共时性,如哈贝马斯同时拥有者这四个内涵。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有益于中国更合理地认识和建构自己的现代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