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赫鲁晓夫 页数:448 译者:述弢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想在本书中介绍我父亲、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临终前七年的生活情况。他一生中的这个时期鲜为人知——1964年10月父亲即辞去一切职务退休。起初,我的笔记仅仅是为儿孙们写的,要是走运的话,也许还是为将来的历史学家写的。在我写这些东西的那个时代,未曾想过关于下台领导人的书还有出版的可能。当时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这些得来十分不易的东西保存下来。然而时代变了,这本书有了问世的可能。不仅如此,我认为它必须问世,因为围绕着父亲的名字正开始编造出千奇百怪的神话和无稽之谈。不久前的某些文章中,真实事件往往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甚至干脆用虚构取而代之,诸如有人企图在“红色乌克兰号”巡洋舰上对父亲行刺或是1964年10月要求飞基辅而不飞莫斯科之类的天方夜谭。在这方面,丘吉尔所谓“深渊不能分两次跨越”的格言最为有趣。但凡是赫鲁晓夫时代的事情,都得把这句格言扯上。其实,那是1956年春天访问英国期间的事情。我当时属于代表团的一名陪同人员。主人在唐宁街首相官邸举行宴会,父亲的席位紧挨着温斯顿·丘吉尔爵士。这位前首相已经不理朝政了,而对政治的兴趣却依然不减当年。他对于究竟是谁在执掌苏维埃国家的主权十分关心。 那年春天,全世界都让所谓赫鲁晓夫在两个月前闭幕的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的传闻搞得沸沸扬扬。这位敢向斯大林下手的人引起了普遍的注意。父亲没有证实他作过报告,但也没有故意回避关于斯大林的实质性谈话,他介绍了揭露出来的罪行。他同时强调说,我们也不会忘记已故领导人的功绩。末了他说,业已开始的过程十分复杂和痛苦,因此只能逐步地进行,分几个阶段。正是这个论点引出了后来烩炙人口的答话。丘吉尔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了内容大致如下的话:“赫鲁晓夫先生,正是因为您所说的那种痛苦,我才觉得必须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拖延只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这就好比跨越深渊。只要有力气,就可以一跃而过,但没有一个人是分两次跳过去的。”父亲很喜欢这个比喻,而且他在讨论谨防有人从“右边”提出暂停或者减缓非斯大林化过程的问题时,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这个比喻。 岁月流逝,许多事情都已遗忘,于是丘吉尔的主张如今时而被说成是对于赫鲁晓夫所采取的某些措施的评价,时而又成了对于他的另一些措施的评价,甚至还有人把它同整个“解冻”时代扯到一起。而且这种不确切的说法最近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我在自己的叙述中,是想表达出我当时对事情的感受,同时也尽量保持客观态度。但是应当说,在我写到的那个时代我的思想是相当正统的,对明摆着的问题视而不见。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们对于国家领导人忠于共同事业的利益以及全体人民决心为光辉未来的理想而献身这一点,简直是坚信不疑。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官僚主义、官员的懒惰和地方主义,不过在我本人看来,这一切都是个别人消极品质的表现,而不是官僚命令体制的真面目。 这种幻想在我同阿列克谢·弗拉基米罗维奇·斯涅戈夫谈话后,略微有些破灭。他是一位老党员,20年代曾与我父亲和米高扬共过事,后来却在监狱里蹲了18年,他原本的刑期为25年,从1937年算起……
内容概要
本书原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目前版权合同已经到期,该社放弃续约。该书的译者是中央编译局的资深翻译家,赫鲁晓夫问题研究专家,著述译著等身。《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介绍赫鲁晓夫作为作者的父亲、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临终前7年的生活情况。他的一生中的这个时期鲜为人知——1964年10月辞去一切职务退休。《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根据谢尔盖的笔记整理而成。《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包括:风雨欲来、十月、退休、回忆录、送别、墓碑等部分。
作者简介
作者:(俄国)谢•赫鲁晓夫 译者:述弢
书籍目录
序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山雨欲来
第二章 十月
第三章 退休
第四章 回忆录
第五章 送别
第六章 墓碑
附录“我准备上十字架,你们拿着钉子和斧头吧”
章节摘录
版权页:众所周知,父亲认为解决粮食和种子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推广玉米。我不打算涉及“玉米问题”,我只是想说,任何一项好创举只要毫无节制,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就会败坏明智的想法的声誉,有时甚至无法挽回。今天,任何为玉米辩护的论据已经对非本行的读者不起作用。众所周知,玉米的王国在美国。美国人喜欢种植玉米,也善于种植。父亲知道这个情况,派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代表团远涉重洋去开开窍,学习先进经验。他们返国后向父亲详细汇报了所了解到的一切情况,其中也谈到杂交种子产量最高。当时就下令火速到美国采购杂交种子并在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平行研究。李森科那伙人坐不住了。因为杂交玉米的成功就是一条对他们的对手有利的论据。他们决定小心地来摸一摸赫鲁晓夫的底。“我对你们的理论争论不感兴趣,”父亲回答说,“杂交种子在美国取得了好收成。这些种子也可以为我们服务,至于理论嘛,让学者们去研究好了。”仗打败了,但李森科不肯投降。他在等待时机,而这样的时机突然出现了。列宁格勒州苏维埃主席斯米尔诺夫本人是农艺师出身,他访问奥地利归来。当时的出国旅行还很稀罕,父亲便饶有兴趣地询问访问印象、新技术和“世界上的新奇事儿”。斯米尔诺夫十分着迷地介绍说,奥地利人的秧苗是连同一立方土以及腐殖质与泥炭的混合物一起栽种的。这个过程可以实行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主要的是秧苗不会遭受病虫害,产量也提高了。父亲以他所特有的热情开始在我国“推动”来自外国的主张。这场运动正搞得轰轰烈烈,不知是舍夫钦科还是波利亚科夫找他来了。那是个星期天,见面地点在别墅,他们经常来看看父亲栽种的东西,顺便也办自己的事情。在田间讨论着各种问题时,客人仿佛是不经意地向父亲诉苦说,简直把我们的特罗菲姆·杰尼索维奇给忘了。魏斯曼和摩尔根分子压得他抬不起头,妨碍他的工作。他们自己什么也提不出来,却拿这位对农业实践贡献甚多的真正学者出气。他们看不见也不想看见自己的东西,只承认外国来的东西。那些泥炭腐殖质营养钵就是最新的例子,大家都对它赞不绝口,承认它很起作用,可前两天特罗菲姆·杰尼索维奇来了,讲了好多有趣的事情。他对如何提高产量和如何提高产乳量都有很好的建议。顺便说说,他带来了一篇有趣的文章。牢骚满腹。原来他几年前就建议在蔬菜种植中推广泥炭腐殖质营养钵。他找过好多单位。到处碰壁。还取笑他。可同样的想法从国外一来,大家全都当宝贝。我们看不起自己的科学家。我们全都拼命跟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屁股后面跑。,老是大家一窝蜂地都搞果蝇,至于如何提高产量、让老百姓吃饱,他们并不操心。客人从公文包里取出那篇文章的单行本,交给父亲。上面确确实实谈的是泥炭腐殖质营养钵,从照片上看这些营养钵同奥地利的一模一样。缺口打开了。父亲不满地嘟囔了几句关于我们崇洋媚外和必须支持苏联科学家的话,并且当下吩咐给李森科提供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保证他不会受到不公正的攻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想在本书中介绍我父亲、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夹临终前七年的生活情况。他一生中的这个时期鲜为人知——1964年10月父亲即辞去一切职务退休。起初,我的笔记仅仅是为儿孙们写的,要是走运的话,也许还是为将来的历史学家写的。在我写这些东西的那个时代,未曾想过关于下台领导人的书还有出版的可能。当时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这些得来十分不易的东西保存下来。然而时代变了,这本书有了问世的可能。不仅如此,我认为它必须问世,因为围绕着父亲的名字正开始编造出千奇百怪的神话和无稽之谈。不久前的某些文章中,真实事件往往被歪曲得面目全非,甚至干脆用虚构取而代之,诸如有人企图柱“红色乌克兰号”巡洋舰上对父亲行刺或是1964年10月要求飞基辅而不飞奠斯科之类的天方夜谭。 ——谢赫鲁晓夫
编辑推荐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译著类)》赫鲁晓夫下台内幕、治国策、西域的历史与文明、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伯希和西域探险记、观念的冒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