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艾思奇 页数:97 字数: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其通俗哲学——《大众哲学》影响深巨:《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所著的通俗哲学著作小册子之一,是艾老在上海参加编辑《读书生活》杂志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撰文章的结集,旨在于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却从“
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以使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毛泽东予此书以盛赞:“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作者简介
艾思奇(1910.3-1966.3),原名李生萱,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于1933年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先后担任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总编,同时兼任新华通讯福副总编、延安大型学术刊物《中国文化》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央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宣传,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编)、《艾思奇文集》(两卷)、《艾思奇全书》(八卷)等。
书籍目录
给艾思奇同志的一封信
艾著《哲学与生活》摘录
哲学与生活
相对和绝对
世界观的确立
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关于内因论与外因论
真理的问题
认识论上的问题
《哲学讲话》批评的反批评
哲学问题四则
动物有没有本能
恋爱的本质是性行为吗
非常时的观念形态
非常时对宗教的态度
附录:
学习毛主席认真读书 不耻下问的精神
关于毛主席给艾思奇同志信的几点回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唯物论(尤其是新唯物论)的主张,并不是要完全抹杀了精神,而只是认为:物质先于精神,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譬如说劳苦大众,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是等于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的物质生活逼着他们拼命地为生活而挣扎,于是他们精神上、思想上所有着的唯一中心观念,也只是“要活”、“要和压迫自己生活的一切势力苦斗”。在北平一带的学生,物质上受民族敌人的压迫太切近了,所以他们精神上的抗敌救亡意识也特别迫切,虽然各地学生也同样知道要抗敌,然而比较起来,情绪的热烈,团结的坚强,行动的不屈不挠,仍是要首推北方。 论到民族复兴或民族解放,唯物论也是把物质的复兴或解放放在第一位。譬如要我们的广大民众讲清洁卫生讲节俭的美德,首先就要有清洁和节俭的物质条件存在才行。穷到四季只有一套衣服,连换洗的也找不到,那哪里还可以谈清洁?穷到连肚子也吃不饱,活命还恐怕来不及,那哪里还用得谈节俭?民族复兴必须在文化上,也就是精神上有复兴的表现,这是当然的,然而必须先使民众在物质生活上有了复兴的希望,至少要在物质基础上有保障,然后才说得上精神上的复兴。抗敌救亡,收复失地的要求,正是为要获得物质的保障,不然,物质上已被敌人奴役了,精神上还有自由么? 唯物论不是要抹杀精神,不过是要把物质当做第一位,精神当做第二位。但也并不是轻视精神的作用,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唯物论也是非常重视的。民众在精神上或思想上对于救亡抗敌的觉悟愈更坚决、愈更广泛,那么物质上的实际的救亡运动就会愈更坚强、愈更宏大。不过,精神上的觉悟,是必须以物质的要求为基础的。当民众的生活已经在敌人的威胁之下的时候,如果还有人想要讲精神文明和忍让的王道,那就不会被民众所接受,这样,精神的要求不能不以物质的要求为根据,而唯物论的真理也就在这里了。 这样说时,对于唯生论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当生活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自然要努力求得生存,当民族的生存受到敌人的危害时,民族就要以抗敌救亡的手段来争取民族的生存。如果是站在这样的观点上来看,那么唯生论也未尝没有一部分的真理,甚至也有一部分近于唯物论的真理。因为生的要求,正是一种生物或一个民族的物质要求。如果唯生论能把它的这一方面发展出来,使它成为一种抗敌救亡的理论基础,那对于今日的民族救亡运动,就有很大的利益。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论民族的生存或个人的生存,也首先要以物质的生存为基础。生活没有保障,就要叫民众讲精神道德,是做不到的。讲精神文明的人常推崇孑L孟的道德,然而孔孟说出来的话,有时也会使精神文明家失望。譬如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没有恒产(物质保障)而要想有恒心,不是一般民众做得到的,只有士(做官阶级)才可能做到,因为称为士的人,即使没有恒产,也可以摇唇鼓舌,以干政治活动来维持生活。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物质的力量,就是大体上主张观念论的孟子也无意中不能不说出唯物论的真理来了。
编辑推荐
《哲学与生活》所谈问题之广几乎涉及哲学的一切重要方面。作者不仅通过透彻的理论分析对问题作出了解答,并且几乎对所有问题的解答都同时代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赋予哲学以新鲜的时代感。毛泽东予此书以盛赞:“你的这本书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并作了19页长篇摘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