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人民 作者:黄灵庚 页数:3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楚辞与简帛文献》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灵庚教授主持的2006年6月批准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辞与简帛文献研究”(06BZW024)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最终成果名称是《楚辞与简帛文献》。全书分十章,计三十二万字,外加战国秦汉出土实物的插图二十九幅。内容丰富、完整,新见纷呈迭出。2009年5月结题,等级为“优秀”。2010年10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批准号为10KZW001。《楚辞与简帛文献》运用战国楚地出土的简帛文献、秦汉简帛文献以及战国时期楚帛画、楚文物等等新材料,对传世《楚辞》十七卷作品,从文字、文学、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进行全面研讨,为新时期《楚辞》研究开拓新途径。
作者简介
黄灵庚
男,1945年2月生,浙江浦江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受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特约审稿,国家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专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为《楚辞》文献。出版学术专着《离骚校诂》、《楚辞异文辩证》、《楚辞要籍解题》、《楚辞章句疏证》、《楚辞集校》、《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唐诗异文词义研究》等,主编《吕祖谦全集》、《十七史详节》、《续修金华丛书》、《楚辞文献精萃集成》,并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汉学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与浙江省社科重大课题。其中,个人着作与主编项目多次获教育部、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简帛文献对传世《楚辞》文本的校订
第二节 简帛文献对屈原作品的辩证及阐释
第三节 简帛文献对《楚辞》文化习俗的发微和补证
第四节 简帛文献对楚族先世的钩沈和补证
第五节 简帛文献为破释《楚辞》疑难问题提供全新证据
第二章 出土文物与《楚辞》十七卷成书
第一节 刘向纂辑《楚辞》十六卷本并不存在
第二节 出土文物证明:六朝时期王逸《楚辞章句》为十一卷本
第三节 今传王逸《楚辞章句》十七卷本的来历
第三章 出土文物与《离骚》难题破解
第一节 “离骚”:从原始舜乐排箫到“吾与重华游”
第二节 彭咸:投水而死和魂归本初
第三节 上征:魂反帝丘的死亡飞行
第四节 求女:魂归“故宅”的女祖先神
第四章 《离骚》与简帛文献举例
第五章 出土文献与《九歌》源流考辨
第一节 原始《九歌》是夏启祭天颂禹的乐歌考
第二节 夏后氏《九歌》流传於沅、湘以南盖始于夏桀考
第三节 今传《九歌》中的夏文化因素考
第四节 今传《九歌》中的越文化因素考
第五节 今传《九歌》中为屈原所更定的内容考
第六章 《九歌》与简帛文献举例
第七章 《天问》与简帛文献举例
第八章 屈原咏叹伍子胥及《九章》作品真伪问题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一条古注及出土文献所提供的文化信息
第三节 出土文献表明:伍子胥报父雠天经地义以及歌颂伍子胥《九章》作品皆为屈原所作
第九章 《九章》与简帛文献举例
第十章 《远游》至《九思》诸篇与简帛文献举例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伍子胥“挟吴败楚”,目的是为了图报杀父之雠。我国古代的文明社会,最初是建立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的。至少在春秋战国之世,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仍然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所谓的“国家”,原不过是出于同一血缘的氏族组织、宗法社会。尽管氏族内部有大宗、小宗之别,但是所有宗派、支脉,都维系在同一血缘的世统之内,血缘利益高于一切。由此而产生的事亲之道的“孝”,便成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冠于一切伦理道德之首。虞舜为古今第一孝子,帝尧正因为发现了他的孝道,才肯把帝位禅让于他,这便是“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U的道理。这便是后来所谓“先齐其家”、而后“平天下”儒家伦理基础。杀父之雠,视如不共戴天,所以,图报血亲之辙,向来被孝子贤孙视为天经地义的义务,演驿出一幕幕感天地、泣鬼神的孝子复父雠的故事,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复雠文化。“收二国之烬”,目的在于“思报父兄之雠”,复夏后氏之政。这是孝子“复雠”的最早记载。后来,周武王讨伐殷纣之时,“载尸集战”(《天问》),即“载文王木主,称太子发”,恐怕也是在孝子“复雠”的大纛下替天行道的。《周礼》设有“调人”之职,以调解怨雠双方关系。律法规定:当“调入”的“和难”、对仇雠双方调解时,允许被害一方刀兵相迫,挺而复雠,而雠家不受国家法律保护,似乎只有躲避一途可走,“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雠不同国。君之雠父,师长之雠眠兄弟,主友之雠眠从父兄弟”。即使“杀人而义者”,也要使雠家“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如楚白公胜身负杀父之雠,其雠家是郑人。楚师伐郑,楚白公胜参与其事,意在复其父辙。后来,楚出于与晋国争霸中原的策略,当郑国受晋师威胁时,遂命子西、子期率师救郑。
编辑推荐
《楚辞与简帛文献》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