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海滨 页数:272 字数:26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周海滨先生是访问我的人士中,比较不巧的一位。在他来之前的几个月,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了以后,我就感觉记忆力差多了。我对他说,你们早几个月来,就好了。因为,很多的事情在前几个月还记得,现在都忘记了,我想不起来了。 但是我忘不了与父亲任弼时相处的4年3个月零16天。我长到15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19岁便永远地失去了他。但是,在这四年多里,我和父亲实际在一起的日子不足一年。 我常说,生命与事业赋予了他担当父亲的角色为时过短,但他的确不失为一个真正的父亲。我在有限的时日里感受到父亲给予的浓浓的爱,一直温暖着我的一生。 海滨还访问了十几位如我一样的新中国领导人的后代,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父亲母亲,我们的人生才变得有所不同。但也确实是因为我们是“开拓者”的后代,我们的生活才不像普通人那样平凡、安稳,而是充满曲折和艰辛。 如今,父亲去世都已经有60年了,我也已经虚岁80了。如果说,父辈的光环,曾经萦绕在我的脑畔的话,那么,这样的光环早已褪去,我早已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我庆幸还有像海滨这样的后辈对我父亲的人生经历饱含热情。海滨和我聊天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了解那一段历史的。 当海滨将刊发文章的杂志寄给我时,吸引我的是上面我和妹妹远征、远芳的合影。看完文章后,我让儿子白洁给他打了个电话,以表达谢意。 周海滨先生访问我的时候,那是在2009年11月13日,那天北京刚下了一场雪。如今,阳春三月,这位年轻人的这组作品要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祝贺他。 任远志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红色后人,记录他们平常而又不平凡的生活的书。
这些人包括,陈昊苏、周秉德、陈知建、任远志、任远征、任远芳、叶向真、罗箭、贺晓明、张光东、陈伟华、胡木英、刘建、刘敏、刘武等开国元勋后人们。
本书通过开国元勋的后人们口述那些鲜活的身影,让开国元勋们跃然于文字,以期重温历史和激荡现实。他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访问,并提供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感慨往事和历史细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照片。
著者周海滨先生被媒体冠以口述历史专栏作家、“搜集历史碎片的人”、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等。他试图通过探寻受访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他们与时代的妥协与避让、抗争与重生,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从中获益,或许,能找到人生的线索。
作者简介
周海滨,时政财经媒体人,口述历史专栏作家。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先属供职华商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作晶散见于《看历史》、《中国改革》等百家报刊。
书籍目录
周恩来,一介平民身后事——长侄女周秉德讲述伯伯周恩来
丰泽园的回忆:我在毛主席家吃饭
不搞特殊化,弟弟工作职位要尽量低
伯伯想写小说《房》,如今周门各房尽平民
放弃留苏就读中师: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文革”期间:伯伯说他自己少活十年
周总理亲自签字批捕养女和弟弟
平祖坟:死人不能占活人的地方
我与伯伯最后的通话
朱德,并不遥远的家风——外孙刘建、刘敏、刘武讲述爷爷朱德
弥补亲情,把外孙当孙儿养
唯一的女儿,九死一生
告诫后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
“文化大革命”中朱德发过几次火
与格达活佛的革命情谊世代延续
清芳谁得胜兰花
陈云,新中国“掌柜”一生仅积余两万元——女儿陈伟华讲述父亲陈云
全部精力替国家“理财”
三次修房父亲不同意与不吃“高级菜”
“红卫兵抓住我,也没什么了不起”
“南南真成了一个怀柔人了!”
“文革”中两封家信谈的都是学习
履历中填“小学毕业”
让女儿“归队”当老师
酷爱两个核桃和评弹
任弼时,第一个倒下的开国领袖——任远志、任远征、任远芳讲述父亲任弼时
父亲与母亲是“娃娃亲”
危险的赴俄之路和坚决娶母亲
夭折两个儿子,失散一个儿子
任远征在羊圈里出生
任远芳用俄文写信认识父亲
任远志15岁第一次见到父亲
父亲的早逝
弟弟的死讯,瞒了母亲7年之久
贺龙,家族为国捐躯109人——贺晓明讲述父亲贺龙
“两把菜刀闹革命”,年龄最小的“头儿”
“拉赞助”来养兵的南昌起义领袖
贺家前后109位烈士,贺晓明致力整理名单
第一任体委主任的“第一次”
“父母相差20岁没有隔阂”
“他是娃娃们的亲人”
陈毅,告诫儿子不搞“空头政治”——长子陈昊苏讲述父亲陈毅
父亲参与开国大典,儿子奔波的童年
父亲任上海市长,儿子“不提父亲是谁”
父亲奉调中央,儿子在北京上学
父亲分管科技,要求孩子们“不搞空头政治”
子承父业,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聂荣臻,开国元帅的潜伏生涯——聂力讲述父亲聂荣臻
少年荣臻海外求学六年
在香港地下斗争,在“地狱”中奔走
“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顽强母女同斗敌
与女儿分离14年
怀念叶挺:不想叶挺之子开飞机
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打好开国第一仗
冒大险来搞核潜艇
剪不断的异国“父女”情
党的生日:所有人为他落泪
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叶剑英,“大事不糊涂”——凌孜讲述父亲叶剑英
我与父亲的北京岁月
父亲当侨生,我在延安出生
我和父亲的“文革”岁月
“文革”被关押4年,父亲担心凌孜“傻掉了”
父亲结束“文革”,我拍《原野》
胡乔木,毛泽东点名让他当秘书——胡木英讲述父亲胡乔木
我出生了,父亲去当秘书
我上小学了,父亲跟主席进了中南海
父亲应主席之邀,我跟着去菊香书屋看电影
我看见父亲两次严肃地批评人
父亲长期休养和毛泽东探视
父亲爱读书喜欢文字
父亲曾劝说季羡林参加革命
陈赓,一门五代从戎——陈知建讲述父亲陈赓
陈门五代人从军
在中央特科陈赓抓陈赓
陈赓会鲁迅
“黄埔三杰”并无此说
陈赓险被王明杀害
陈赓次子参军去了父亲部队
陈赓与林彪的三次战略争论
越南练正规军,上甘岭主坑道战
向钱学森提出“搞导弹”第一人
罗瑞卿,首倡人民警察称呼——长子罗箭讲述罗瑞卿
首任公安部长打“恶霸”上任
“绝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
首倡人民警察的说法
保卫高级领导
三次大难不死
收养烈士子女
寄养、随军和进京的童年
罗瑞卿儿子“失踪”了
一家人的春天
张云逸,在根据地首倡股份制——张光东讲述父亲张云逸
打赤脚的父亲
少将参谋长选择入党
百色“调虎离山”怀参加现个长征
血战淮南,新四军的“百战将军”
经济创新,创办股份合作制卷烟厂
李宗仁立正鞠躬见父亲
主政广西,“懂经济的军事家”
政治上不幼稚,只因心里有数
对群众亲密,对儿子严厉
后记
章节摘录
周恩来,一介平民身后事——长侄女周秉德讲述伯伯周恩来周秉德简介1937年4月生于哈尔滨,祖籍浙江绍兴。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于北京朝阳区委、西安市工业局、○六一基地、北京外贸总公司。1988年任华声报社、中国新闻社副社长。1998年离开工作岗位。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并任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黄埔同学会宣传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著有《我的伯父周恩来》、《亲情西花厅》,编著《追忆祖父沈钧儒》。周恩来的侄女、沈钧儒①的长孙媳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迎面走来,朴素的装扮、淡然的微笑和优雅的步伐,让人看不出她已届古稀之年。她就是周秉德。从伯伯的点滴谈起,从丰泽NN西花厅,中南海时的年少往事,让一个少年秉德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丰泽园的回忆:我在毛主席家吃饭1949年,周秉德随父亲进了北京。那一年,她才12岁。从此,周秉德在这个中国最神秘的红墙大院开始长达15年的生活。1937年,小秉德出生在哈尔滨,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父亲周恩寿(字同宇)②带领全家搬到了天津。在天津,周恩寿做一些包括物资流通在内的党的外围工作,主要是为解放区提供药品、装备等物资。1949年6月,他带着家人从天津来到了北京。初人中南海,小秉德诧异于一个个的院门、一排排的古柏。在这个皇帝的御花园,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要见当大官的“伯伯”。她的目的地是丰泽园。在这个园子里,东边的北院住着毛泽东,伯伯周恩来就住在东边的南院。“让我仔细看看你长的像谁?嗯,我看又像爸爸又像妈妈!你叫什么名字?”周恩来亲热地把秉德拉到了身边。“大爷,我叫周秉德。”“就叫我伯伯吧。你七妈去上海了,过些天才回来。毛泽东伯伯就住在前面,他工作忙,不要去打扰他,好吗?”邓颖超从上海回来后,周秉德张口就喊“大娘”。邓颖超一听,马上就说:“不要喊我大娘,喊我‘七妈’就可以了。”由于周恩来在众兄弟中排行老七,所以邓颖超不让秉德喊“大娘”。 但是,年幼的秉德把“七妈”听成了“亲妈”,于是便喊了多年“亲妈”,直到第一次给邓颖超写信,依旧习惯写上“亲妈”,邓颖超一看马上纠正:“你叫我亲妈当然好啊,但是你妈妈怎么办呢?还是管我叫七妈吧。”与伯伯、七妈的第一次见面,让周秉德回忆起来,细节依然,恍如昨天。同样让秉德终身难忘的是,与毛主席做起了邻居。
编辑推荐
周恩来、朱德、陈云……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中出类拔萃者。 《家国光影》通过开国元勋的后人们口述那些鲜活的身影,让开国元勋们跃然于文字,以期重温历史和激荡现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