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1 出版社:廖声丰 人民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廖声丰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前言
廖声丰的《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终于完成出版了。这是他凝聚了近十年心血的成果。记得他在2003年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像其他学生一样,曾经问我是否跟着导师的研究方向找一个选题。我可能有些偏执,除非跨专业,不希望学生因为导师而放弃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兴趣。他在南昌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学位论文是做赣关研究,所以,我建议他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清代常关的研究。当然,我考虑的不仅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对这一课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清代常关一直缺乏系统研究,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当时祁美琴和邓亦兵的两部大著尚未问世。以常关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路数。比如,把清代所有常关的沿革、设置、管理、税收等弄清楚,形成一部类似志书体例的专著,为以后的常关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也可以就常关涉及的一些经济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推进整个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后者不仅要求研究者对清代常关的沿革、设置、管理以及税收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要花更多的精力探讨与常关相关的经济史问题。考虑到廖声丰的能力,我希望他能做后者的研究。在欧洲历史上,封建诸侯林立,形成了关税壁垒森严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商品流通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扫清关税壁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是资产阶级支持专制王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关榷之征,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除了分裂时期以及游牧区与农业区的贸易以外,基本上限于市廛城关。在明清时代,与西欧各国努力打破关税壁垒的历史潮流相反,在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之内,尤其是在农业区域内部,却普遍建立起了钞关或常关,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我的假设是,明清时代,在唐宋长途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区域经济之间通过稳定的商品贸易以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这种大规模的、经常性的区域之间的贸易,为专制王朝设关征税提供了客观条件。
内容概要
作者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关税税收档案,运用长时段与短时段,实证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关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考察了清代常关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以往学者把清代 常关视为落后的征税方式不同。《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作者认为清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常关,课以关税,是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
作者简介
廖声丰,男,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历史地理学博士后研究。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现正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在《学术研究》、《历史档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
书籍目录
序(周育民)绪论一、选题目的与意义二、研究现状三、概念界定四、研究文献五、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一章 清代常关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中国古代榷关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一、明代以前的榷关制度沿革二、承前继后的明代钞关第二节 清代常关的重建与发展一、清代前期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清代常关的重建和发展第二章 清代常关制度第一节 清代常关官员的管理一、中央政府管理时期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管理时期第二节 清代常关的征税制度一、长期不变的定额二、清代常关的税则三、严格的税务稽察制度第三节 清政府对长途商业的管理一、严格按税则缴税二、规定商人的行走路线、划分征税范围三、整治常关的周边环境四、对管关吏胥的有效管理五、商品免税措施六、促进商品流通第四节 常关与清代财政一、清代常关收入分析二、清代常关的财政作用第三章 常关与清前期区域经济格局第一节 运河沿线的商品流通一、清代运河沿线的常关概况二、清代前期运河常关的商品流通特点三、清代前期沿河常关的大宗商品四、乾嘉之际商品流通的衰退第二节 清代前期长江沿线商品流通一、长江沿线常关概况二、长江沿线常关的税源分布三、长江沿线常关的商品流通第三节 清代前期沿海常关的贸易一、沿海常关的设立二、清代前期四海关的商品流通(清初——乾隆二十二年)三、山海关与天津关的商品流通第四节 清代前期沿边常关的商品流通一、边疆的安定和商业的繁荣二、沿边常关的设立三、清代前期沿边常关的商品流通第五节 沿淮河常关的商品流通一、明清风阳关的设立二、清代凤阳关的管理三、凤阳关的税收与淮河沿岸的商品流通四、影响凤阳关商品流通的主要因素第四章 “一口通商”时期的常关与区域经济第一节 从常关角度看“一口通商”政策一、问题的由来二、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第二节 “一口通商”时期的海关税收和商品流通一、“一口通商”时期的沿海常关税收二、“一口通商”与粤海关商品流通的繁荣第三节 “一口通商”时期的内地常关税收与商品流通一、“一口通商”时期的运河沿线常关二、长江沿线常关税收变化三、“一口通商”时期的沿边常关第四节 “一口通商”时期的珠江沿线常关和内陆关一、广西梧州关、浔关的商品流通二、内陆关的商品流通第五节 清代前期的区域经济格局一、长途贸易与清代前期经济的发展二、清代前期长途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三、清代前期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四、清代前期的常关与区域市场第五章 近代常关的衰落与区域经济变化第一节 清代常关衰落的表征一、常关税收的剧减二、官员视为畏途的常关职务第二节 清代常关衰落的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二、第二阶段三、第三阶段第三节 常关衰落原因分析一、商品流通格局的变化二、交通工具的变迁三、海关税和子口税对常关税的掠夺四、厘金对常关税的瓜分五、战争的影响第四节 清末常关的改革一、清政府对常关的整顿二、税务司对常关的改革结语 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一、清代常关的历史地位二、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三、常关衰落之原因四、晚清常关存在的必然性附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许多学者认为清代常关的重建与清初的财政危机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清代常关重建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原因。常关制度是中国古代商税制度发展演变的结果。清代区域商品经济发展和商路的发达,为其重建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更深的层次看,根据区域经济大宗商品流通的特点而设立常关,课以关税,是中国在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征收商品税的一种财政制度的创新。它既为封建王朝开辟了新的税源,也反映了明清时代区域间商品交换不断扩大和繁荣的趋势。不少学者利用档案资料,从常关税收的角度,对清代一些常关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作了一些个案研究,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某个常关与其所在地域经济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市场的联系。但目前学术界尚无将清代常关与所在经济区域,作为整体综合考察的研究。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常关逐渐衰落这一现象的考察,也仅仅简单归至为不平等条约使清政府直接管理的常关数量急剧减少,以及海关子口税对常关税的侵夺等原因,没有从更深的层次进行分析。清末常关,从内地常关税收变化看,的确在衰落。但实际上从海关的转口贸易的管理看,近代以后各区域市场商品流通中,最为活跃的是进出口商品,一方面海关税急剧增长,另外一方面海关所属常关税收也有明显增加;同时近代出现的厘金税收也有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常关税。因此清代常关从整体看,实际上变态地发展着,已经被海关和厘金所吸纳,其衰落是表象。正是因为常关存在的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直至20世纪30年代前,常关依然是民国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中国内地关税的改革和废除,有赖于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的改组。
后记
1995年,我考入南昌大学,重回母校,师从邵鸿教授,有幸成为他的第一届弟子,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开始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邵老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对学生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天赋不高、基础欠佳的学生更是悉心指点。邵老师常常语重心长地鼓励我,要有问题意识,要多下功夫,多看史料,掌握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我的硕士论文《清代赣关研究》四易其稿,在每一稿中,邵老师都给予精心指点和修改,使我尝到了做学问的艰辛,逐渐地感悟到做学问的基本路径。多年来,他一直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时加以指点。我自知惟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邵老师的殷切期望。2003年,蒙邵老师推荐,我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周育民教授研究中国财政史。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稿,便是我在2003年至2006年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进入博士学习阶段,周老师认为我硕士学位论文是做赣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建议我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整个清代常关的研究。三年时间里,为了完成这篇博士论文,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在进入写作阶段时,为了统计常关的税收数据,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自己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难完成既定目标。三年时间里,周老师耳提面命,悉心教诲。可以说,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文章框架、资料取舍到文字表达,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当然,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导师很多好的建议自己没能够完全消化和接受,否则博士论文会做得好些。但是,导师以其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治学让我受益终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学,导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对此,谨致以我最诚挚的感谢。
编辑推荐
《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