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基辛格
Tag标签:无
前言
一对于任何卷入现代国际关系的国家而言,对外事务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的增减,而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意味着生存与灭亡。套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兵者,国之大事”,我们现在可以说“外交,国之大事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今天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不断扩展的世界经济体系、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的国际社会融为一体,中国内部的变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的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同时,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在现存世界体系中的责任和地位也正处于变化之中,中国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塑造自身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实呼唤中国外交要生发出更多的战略性理论思考。用基辛格博士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外交哲学”,而不能仅限于把外交事务当作“行政问题”来处理。海南出版社此刻推出基辛格所著的《大外交》一书,可以说正值其时。亨利·基辛格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外交家之一,而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大外交》则是他的代表著作,凝聚着其长期从政经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堪称外交学或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此书对中国国际问题学界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二《大外交》纵论古今,视接万里,洋洋近70万言。夸张一点说,读这本书可获读四本书的功效。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跨度近400年,从十七世纪初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混沌不明的冷战后世界秩序,读者有如对近、现、当代的国际关系历史进行全面通读。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在对二十世纪前的美国外交进行一番简单回顾之后,基辛格着重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导致美国大规模卷入世界事务的威尔逊主义,以及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全球外交。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这种外交主流传统,来源于美利坚民族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文化,而与世界其他人类(基辛格尤其着重于与旧大陆欧洲的比较)的现实政治权力均衡观大相径庭。二十世纪美国外交的得失,以及深深打上美国烙印的本世纪全球政治的利弊,都与威尔逊总统所彰显的这种道德主义外交紧密相关。
内容概要
本书是“人民联盟文库”之一,全书共分31个章节,主要对世界外交史作了介绍,并对一些外交人员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现实政治自食其果、斯大林待价而沽、苏德协定、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亨利·基辛格(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美国犹太人、哈佛大学博士、教授,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并在1972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10月北京大学授予基辛格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论中国》、《大外交》、《基辛格越战回忆录》、《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书籍目录
序 基辛格其人其书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第二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威尔逊
第三章 由大一统到势均力敌:黎塞留、威廉一世与皮特
第四章 欧洲协调:英国.奥地利与俄罗斯
第五章 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第六章 现实政治自食其果
第七章 步向毁灭的政治机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外交
第八章 卷入战争旋涡:迈向军事毁灭之路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
第十二章 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第十三章 斯大林待价而沽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第十五章 美国重回战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第十六章 三种和平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第十七章 冷战的开始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
第二十章 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登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
第二十一章 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
第二十三章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脱,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 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 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
第三十章 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第三十一章 关于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致谢
亨利·基辛格著作一览表
章节摘录
插图:但此时和会已进行得差不多,快到六月的闭幕日期了。同时在均势原则已被废除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可资重整国际秩序。后来许多德国领袖声称,德国是被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所骗才同意议和,他们在一步步地破坏和约。但这种说辞根本是自我安慰地自说自话。德国在自以为有胜算把握时全不理会十四点原则,并且在这些原则宣布后不久,强迫俄罗斯接受罗马对迦太基式的和平,签订了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条约,违反了十四点当中的每一点。到最后德国休战的唯一原因纯属实力上的对比,由于美国已参战,德国战败已是指日可待。当德国要求停火时,它已是强弩之末,其防线已逐渐瓦解,盟军也即将长驱直入。威尔逊的原则其实使德国得以幸免于更严厉的报复。史学家对为什么凡尔赛和约注定会失败有更好的解释,其原因即美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未能批准这个条约,无法保证法国与此约相关的边界,当然令法国大失所望。但以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气氛,即使加入国联或批准对法国国界的保证,也不会有多大差别。不论是哪一种结果,美国都不会出兵反抗侵略,要不然美国也会把侵略的定义定为不适用于东欧的情形,就如同英国一九三。年的做法。凡尔赛和约的祸害在于其结构。维也纳会议带来的百年和平,有三大支柱为支撑,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与法国怀柔修好;维持欧洲均势;对正统观念的共识。对法国采取低姿态不见得能防止法国再次侵略。但法国明白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一定可以集结优越的实力,使法国向外扩张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欧洲定期集会使法国有机会以平等地位参与欧洲协调。最重要的是,大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使各国既有的不满不致累积成想要推翻国际秩序。凡尔赛和约不符合以上任一条件。其条款对修好而言太烦琐,对彻底使德国屈服又不够严苛。事实上,要在令德国满意与害怕之间求得平衡并非易事。德国既觉得备受战前的世界秩序所限,在战败后大概也不会对任何可行的条款感到满意。
编辑推荐
《大外交:(译著)》是人民·联盟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