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合亮 页数:266
前言
李合亮,男,1973年生,汉族,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已出版专著《思想政治教育探本一一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演进及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2部,参与编著教材、著作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转载,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服》、《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理论前沿》等多家媒体、杂志评介。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内容概要
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广泛存在的“短路”现象与事实,却又反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芜杂——很多人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力”或“不尽如人意”的尴尬现状。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解决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思考“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 本书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从解析与反思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入手,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主体、客体、本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进而力图科学地还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这一反思不是机械地将哲学之定义比附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一种追问与反思,目的不在于比对,而在于试图建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
李合亮,男,1973年生,汉族,山东泰安人。1995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聊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版专著《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三、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反思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迷失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与主体迷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争论中的迷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中的迷失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追问 (一)主体称谓之必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什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判定 (一)国家等群体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 (三)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主体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之思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争论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迷惑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对学术界相关观点的评述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一)哲学意义上的客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什么 (三)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三、从客体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之运行 (一)读懂教育对象 (二)广撒网 (三)分层次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思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争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争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源起的动因:政治社会化的需求与期待 三、历史演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性展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政治工具性与社会服务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从政治化的角度建设人自身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与目的性的一体性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思 一、何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 (一)价值、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类之争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形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深层探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一)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第五章 个案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剖析 (一)诱惑加大,追求思想的多变化 (二)喜欢反思,追求思想的新异化 (三)躲避“崇高”,追求思想的“大众化” (四)深陷网络,追求人生的虚拟化 (五)认知失衡,追求生活的私欲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着力点 (一)经由知识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制度规范与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走细节化之路 (五)善于利用鲜活的素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附录 一则案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组成体系的重要因素,它相对于主体而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必然具有一般活动客体的特点与性质,上述所论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客体的普遍特性必然适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但是一般毕竟只是共性,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多体现于自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亦不例外。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一种旨在进行思想巩固或改变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必然赋予其客体许多特质。用一般客体理论比照于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将客体放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出发去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概貌。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可能是人之外的其他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有除人之外的多种要素的参与,诸如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等。这些要素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凭,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方向与目的,而教育环境则会对教育效果与教育进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多种要素的参与,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也告诉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各个组成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尽可能调动各方面力量,让所有要素都发挥积极作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与目的的最终实现。在认识到参与教育过程的各类要素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客体。固然从广义上讲,它们均隶属于主体作用的对象范围,但这一作用只是利用或凭借,而不是从教育目的出发所发生的根本意义上的作用。
后记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目前正站在“而立”与“不惑”的门槛上。青春已经被沉甸甸的日子沉淀成一种深绿色——光亮中加了些许沧桑。出生在70年代的人,身上披着传统与现代两层外衣,外衣遮盖之下,则是二者融合而成的一种70年代独具的特征——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陵替,“文化大革命”的一派忙碌也在年少的心灵中模糊成一种需要文字提醒才能唤起的记忆,但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并不遥远,男孩子游戏之中的角色除却八路军就是解放军,女孩子最爱哼唱的是妈妈教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这种对祖国的敬仰,不是顶礼膜拜的朝圣,而是一颗颗爱的种子,它们在长大后,变成了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同。在长时间的历史脉络中,“70后”略显青葱,但在时间老人的计时牌上,“70后”又是最幸福的,幸福来自于我们拥有对“转型”的理解。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里,“70后”经常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是收音机里播放的关于农业改革的消息,是电视机里工业进步的画面,是媒体中世界关于中国强大的各种评论……因为转型的阵痛与历练后的崛起,更让我们明白公与私、国与家意味着什么。地震的灾难、申奥的艰难、金融危机的席卷,在我们心底涌起的是“祖国万岁”的呼喊。
编辑推荐
《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