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铁锴  页数:265  

内容概要

  《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从“何为政治?政治何为?”以及“谁之政治?政治谁为?”的本源追问与反思出发,在主体性视域下探讨了政治的人本终极价值,指出政治的目的性功能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揭示了人的政治主体性的确认与实现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律动,以现代公民为主体的公民政治是当今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向与逻辑形态。进而在建构起公民政洽一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公民政治演进的历史比较,内在地揭示了公民政治发生发展的逻辑与机理。最后立基于转型中国与全球化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和马克思的人本政治观为指导从制度——文化——主体的互动,多维度探讨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建构的路径。

作者简介

  铁锴,1970年生,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哲学、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评析》、《“善治”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治理》、《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熟人社会及其根治的社会政治学分析》等学术论文近二十余篇。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主持宝鸡文理学院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

书籍目录

导论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三、本书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四、本书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 公民政治的生成论基础:人的政治主体性及其价值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意蕴一、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二、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三、主体间性与共同主体性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的政治学分析一、人的政治性二、人的政治主体性价值第三节 人是政治主体与政治价值性内在统一的社会动物一、何为政治、政治何为:政治价值的追问二、谁之政治、政治谁为:政治主体的确认第二章 公民政治一般理论分析第一节 公民政治概念界说一、“公民”的多维审视二、公民政治释义第二节 公民政治自洽性证明一、民粹政治:畸形的民主政治二、公民政治:真正的民主政治第三节 公民政治体系分析一、公民政治价值:公民政治的隐性内核二、公民政治制度:公民政治的实体形态三、公民政治文化:公民政治的观念支持四、公民政治实践:公民参与与公民自治第四节 公民政治特征概述一、公民政治是民主民生的权利政治二、公民政治是自主平等的参与政治三、公民政治是理性协商的文明政治四、公民政治是信任合作的责任政治五、公民政治是自由公平的正义政治第三章 西方公民政治的历史演进第一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演进轨迹一、古典公民政治二、近代公民政治三、现代公民政治第二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动力及其文明内核一、西方公民政治的动力二、西方公民政治的文明内核第三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内在张力及其局限性一、西方公民政治的内在张力二、西方公民政治的局限性第四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当代复兴一、西方公民政治理论的当代复兴二、西方公民政治的当代实践第四章 中国公民政治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根基一、古代民本思想的二重基因二、近代公民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现代启动一、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二、人民群体主体性的确立与公民个体权利的确认三、人民群体政治主体性的伸张与公民个体政治主体性的缺失第三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现实展开一、公民诸权利的法制保障二、公民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三、公民社会的初期发育第五章 中国特色公民政治的当代逻辑建构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面临的难题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历史屏障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现实挑战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必然逻辑一、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逻辑发展二、政治文明历史传承的客观要求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本诉求四、中国特色公民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当代契合第三节 中国特色公民政治的多维建构一、时滞效应下民主制度供给的优先选择二、以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推进民主制度的有效供给三、以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公民人格培育四、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助推现代公民的塑造余论 公民政治的全球拓展第一节 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影响一、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推进二、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挑战第二节 公民政治的全球意义:全球治理与全球公民社会一、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二、全球治理需要成熟发展的全球公民社会第三节 “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及其途径一、全球治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二、全球治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三、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及其途径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意蕴  一、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在与对方的相互关系中获得自身相对规定性的哲学范畴。在无限物质世界的系统整体中,每一有限的物质存在物都与周围别的存在物发生作用。其中,作用的主动发出者是主体,相应的,作用的被动接受者就成为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也不例外。人成为主体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虽然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受外在力量的统治而处在依赖性的社会关系之中。同时,群体的活动方式使社会呈现为主体活动的无主体状态,人作为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但作为能思维的人,其活动所及的时空范围显然高于其他处于特定相互作用关系中的物。人在主动发出作用之前,首先能够在观念中模拟这种作用及其结果。当人的这种自觉性主动转化为能动的改造对象活动的时候,人也就成为主体。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的力量得以彰显,由此哲学才把主体与人统一起来。  现实的主体就是活动的人本身。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现实的人既是实践主体又是认识主体,既是思想着的行动者又是行动着的思想者。现代哲学的这种观念是在人从被动的奴役状态走向主动争取自我解放的过程中得以确证的。主体是人并非意味着人都一定是主体。当人失去作为主体的价值性质时,人是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主体标志着一种能动性的价值,“主体意味着一种属人的价值关系,只有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才是主体,所以,对主体只能从价值的角度去理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