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白芳  页数:180  
Tag标签:无  

前言

白芳2000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以秦汉史为研究方向。在此之前,她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师从秦进才教授,以《两汉人际称谓管窥》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入学之初,白芳来谈她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情况及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把秦汉人际称谓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想法。我赞成和支持她的想法。因为人际称谓能够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往往又促使称谓相应地发生很多改变。因此,人际称谓反映了社会变迁。研究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我对她说,研究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许多学者一辈子就是研究一个问题,一步步深入,获得一个学位,出版一部著作,获得高一级的学位,又出版一部著作,甚至博士后研究,也是同一个课题。在同一个领域里摸爬滚打几十年,这样作品就有可能成为学术精品。所以,鼓励她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白芳是从学校到学校,攻读各种学位的,没有踏入社会工作过。她攻读博士学位,也是一个治史方法训练过程。因此,在入学的初期,对她谈方法论比较多。史学家是训练出来的,光有天才,无法成为史学家,天才接受了史学方法的训练,并以之进行史学研究的实践,才能成为史学家。历史研究有其基本方法,我要求她认真阅读两本书:一本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此书把严教授的《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集合在一起。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考证精密。本书总结了他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和治史的实践经验。举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与改订、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是有志于史学研究的青年人的入门津梁。另一本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本书是陈垣的学生白寿彝、蔡尚思、柴德赓、郭预衡、牟润孙、史树青、启功、刘乃和、李瑚、赵光贤等写的记述陈垣的生平、治学、学术、思想、贡献及励耘精神的论文集。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研究“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的专著,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上包括了:“臣”称谓的沿革与社会变迁、南越国与汉朝之间的臣属关系、秦汉时期“公”的稳定承袭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白芳,1975年生,河北衡水人,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曾发表《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转载),《论秦汉时期“臣”称谓的社会内涵》《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秦汉卷》2003年第3期转载)等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序前言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人际称谓学术史的回顾   一、古代学者之爬梳整理   二、近代学者之钻研探索   三、现代学者之学术成就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观点第一章  “臣”称谓的沿革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臣”的起源及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秦汉时期“臣”称谓的社会内涵   一、奴隶称谓的继续沿用   二、谦称称谓的广泛应用   三、君臣称谓的多元格局  第三节  南越国与汉朝之间的臣属关系第二章  “公”称谓的沿袭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稳定性   一、亲属称谓“公”的起源   二、“公”内涵的延伸   三、秦汉时期“公”的稳定承袭  第二节  社会称谓的变动性   一、“公”爵的变迁   二、“公”官的沿革   三、“公”谥的演变  第三节  尊称称谓的广泛性   一、对皇帝的尊称   二、对老年人的尊称   三、对师者的尊称   四、对德行高尚之人的尊称   五、社会地位不等者与相近者之间的尊称  第四节  姓名称谓的时代性   一、姓氏   二、名   三、字  第五节  南越国御苑遗址出土的“公”字瓦第三章  “足下”称谓与“足下”简牍  第一节  “足下”称谓渊源考   一、晋文公与介子推之史事质疑   二、凡关于战国以前之典籍,“足下”均无人际称谓之义   三、战国时期并不存在君主称呼臣子为“足下”的用法  第二节  秦汉时期“足下”内涵的嬗变   一、退出帝王称谓体系   二、沦为普通男性称谓   三、女性的尊称  第三节  简牍中“马足下”与“足下”的关系第四章  “万岁”称谓与“万岁”瓦当  第一节  “万岁”称谓探源   一、祝寿语   二、欢庆语   三、讳称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万岁”称谓的社会内涵   一、祝寿语   二、欢庆语   三、讳称   四、皇帝代称  第三节  南越国出土的“万岁”瓦当第五章  “夫人"称谓与“夫人”玺印  第一节  先秦时期“夫人”称谓的内涵  第二节  秦汉时期“夫人”称谓的演变   一、列侯之妻称“夫人”     二、皇帝之妾称“夫人”     三、普通已婚女性称“夫人”    第三节  “左夫人”、“右夫人”称谓的涵义  第四节  南越国出土的“夫人”玺印附录参考文献后记初稿后记再稿

章节摘录

插图:亲属称谓自古及今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众多的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亲属称谓作过专门的论述。由于血缘关系与婚姻制度是产生亲属称谓的基础,所以以此为切人点去探索亲属称谓由来变迁的规律,便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马良民先生在《由先秦礼俗和亲属称谓看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转变》(《文史哲》1987年第5期)一文中从分析“舅”、“姑”、“出”、“姬”四种亲属称谓的内涵人手,得出了这些称谓是父系小家庭已经普遍存在的产物的结论。赵文公先生在《唐代亲属称谓“哥”词义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对唐代“称父为哥”这一现象的探讨,揭示出亲属称谓“哥”所反映的唐代婚姻制度的内容。作者认为导致“称父为哥”这一亲属称谓的流行,体现了唐代皇室、士族中存在着不计行辈的婚姻形态,具有群婚的遗痕。阎爱民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汉晋家族问题研究》第三章《亲属称谓制度》一文中,通过对汉晋时期亲属个体称谓的变化进行探讨,揭示出汉、晋时期在婚姻形态、亲属结构及家与族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巨变社会称谓能够敏感地反映时代、社会的变迁与革新,具有极大的变动性。由于等级观念的存在,社会关系中官本位的观念十分突出,因而多数学者以探研职官制度的沿革变迁为立足点,对社会称谓的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从帝王称谓的角度而言,郭鹏飞先生在《(尔雅·释诂)“林蒸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探析》(《汉学研究》第18卷第2期)一文中,通过深入分析先秦典籍中的有关史料,对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辨异的工作,详尽地探究出各字词所含的“君”义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所指的相应层面。赵伯雄先生在《两汉“县官”释义》(《历史教学》1980年第10期)一文中,通过对“县”原始涵义的阐发,指出了在汉代“县官”具有代表中央政府与代表天子的双重涵义,并由此揭示出汉人崇古的心态观念。秦进才先生在《“万岁”源流考》(《河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对“万岁”这一称谓的源流变迁情况作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提出“万岁”的演变是整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缩影的观点。

后记

本书的选题始于1997年,当时本人师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秦进才先生,以秦汉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秦先生严谨的指导、教诲与启发下,本人选定《两汉人际称谓管窥》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目。三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学有所成,但同时自己也深知学术的海洋博大精深,目前的成绩仅仅是沧海一粟。2000年,本人荣幸得投师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荣芳先生的门下,继续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和南越国史的专题研究。入门之初,本人向张先生汇报了继续把秦汉人际称谓作为博士学位研究课题的想法,得到了先生的赞同与支持。在治学上张先生一再强调,作学问一要“竭泽而渔”式地搜集资料,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二要重视利用各种考古材料,重视地下材料与书面材料互证的研究方法。为此,张先生多次带我亲临南越王墓遗址、南越国御苑遗址、木构水闸遗址的考古现场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发现最新的考古动态,本人与文物考古结缘也正是始自于此。2003年,本人的博士论文《秦汉人际称谓的沿革与社会变迁——以臣、公、足下为例》如期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评定为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然拿到了学位上的最高头衔,但本人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对考古材料、出土文物的运用不能得心应手。隔行如隔山的压力感越来越大,因此本人毕业后的工作方向选择了文博系统。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及与考古所亲如手足般的合作关系为本人的论文修订及拙著的最后定稿提供了优越的便利条件。十余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几多往事,几多感慨在心头。在拙著即将付梓之际,我要由衷地感谢两位恩师,是他们的悉心栽培与教导,造就了我今日的成绩;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为我营造了安定的研究环境;最后还要感谢博物馆界的良师益友,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由一个考古文物的门外汉渐渐转型为一名学有专长的文物工作者。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愿意再接再厉,去品味更多收获的喜悦!

编辑推荐

《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该书从秦汉时期的人际称谓入手研究社会变迁,一定程度上填补学术界的空白,虽有不尽人意之处,总体来说有创新,论证有理有据,是一本很不错的好书。
  •   作者硕、博士论文的成果,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体还是不错的
  •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和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是以汉语研究为基点,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基点。本文可展开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得多。但是开拓得不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